中國貨幣史上的“紀錄保持者”——鑄行700餘年而不廢的五銖錢

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長的金屬貨幣。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初鑄,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流通時間達739年。同時,五銖錢有著“六最”之稱,即版式最多、鑄造工藝最成功、成錢數量最大、為鑄幣提供經驗最豐、流通範圍最廣、生命最長壽,在中國貨幣史上絕無僅有,地位卓著。

那麼何謂五銖錢呢?從形制上看,它外圓內方,為方孔圓錢,正面有包含“五銖”字樣的篆文;從單位上看,它是銖兩貨幣的一種,以銖、兩為單位,又以重量為名,因此稱作“五銖錢”;從尺寸上看,直徑一般在2.5釐米左右,標準重3.5克,輕重合宜,大小適中,美觀實用,利於流通。從西漢到初唐,先後有十餘個王朝與政權鑄行過五銖錢,傳世極久,版別極多。以下簡略介紹五銖錢的歷史沿革及部分重點形制。

《史記·平準書》中記載:“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奸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講述了五銖錢初鑄的背景。西漢前期,先後鑄行過半兩錢、五分錢、三銖錢等多種錢幣,但幣制混亂,私鑄橫行,市場秩序被嚴重破壞。直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政治穩定,終於實施了有效的幣制改革以防私鑄、利流通。《漢書·武帝紀》中載:“五年(公元前118年),罷半兩,行五銖錢”,此為五銖錢鑄行之始。元狩年所鑄五銖錢為各郡國所鑄,稱為“郡國五銖”,又因時間稱為“元狩五銖”。郡國五銖面文“五銖”,文如其重,錢面增加外郭提高了成錢難度,以防止私鑄。


中國貨幣史上的“紀錄保持者”——鑄行700餘年而不廢的五銖錢

西漢“五銖”(中國錢幣博物館藏)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的鑄幣權,改由掌管上林苑的水衡都尉下屬鍾官、技巧、辨銅三官分別負責鼓鑄、刻範和原料,統一鑄造五銖錢,稱作“上林三官五銖”。同時,廢止了此前的郡國五銖、赤仄五銖等各類錢幣,以上林三官五銖作為全國唯一的通行貨幣。此錢錢文嚴謹規矩,錢型整齊,鑄造精細,含銅量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是中國最早的標準化貨幣,也是貨幣史上質量最好的錢幣之一。鑄行上林三官五銖的此次幣制改革,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將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第一次真正實現了朝廷統一鑄幣;自此,由秦半兩而行的半兩錢徹底退出了流通領域,由五銖錢取而代之;同時確立了五銖錢的基本範式,使五銖錢成為質量穩定流通全國的統一貨幣,並在其後的700餘年間通行不廢,意義可謂深遠。

上林三官五銖成為了兩漢五銖錢的定式,昭宣中興時期發行的五銖錢變化不大,均延續三官錢有著“朱”頭方折的特點。西漢後期國力衰頹,社會混亂,出現了剪輪五銖,又稱“磨郭五銖”或“剪郭五銖”。五銖錢初鑄之時,規定“周郭其質”,以防從錢背面磨取銅屑,但後來還是出現了這種減重錢。剪輪五銖在西漢末初現,東漢中晚期大批湧現,是經濟孱弱的反映。與之相類的還有對文五銖和綖環五銖。

王莽時期奉行託古改制,幣制混亂,五銖錢制度遭到了破壞,但民間仍私用五銖交易。東漢建立後,光武帝重鑄五銖錢,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貨幣條件,使社會經濟得以持續好轉。漢靈帝時又鑄行四出五銖,指錢背的內郭四角各向外引出一道陽文連接外郭,分四路而出,稱作“四出五銖”,又叫“角錢”。四出五銖鑄於漢靈帝中平三年,比東漢五銖更加精細,重量也略增,重3.6克至4克。

此後的三國兩晉十六國時期社會動亂,金屬貨幣流通受限,出現了重物輕幣、採用布帛谷糧交易的現象。三國曹魏在魏明帝時恢復了五銖錢,形制與東漢五銖相似,稱“魏五銖”。魏五銖流通穩定,行用至曹魏滅亡。這一時期的蜀漢則鑄行了一種虛值大錢,面文篆書“直百五銖”,即價值為100枚五銖錢。當時,蜀漢的益州犍為郡鑄造了一種背有“為”字的直百五銖錢,成為了圓錢背文紀年的開端。兩晉則是中國貨幣史上唯一不曾鑄造貨幣的朝代,未見官方鑄錢記錄。西晉沿襲曹魏,使用魏五銖;東晉有“沈郎五銖”,是一名叫沈充的官員所私鑄的,面有外郭,銅色發白,直徑約1.9釐米,重1.15克,輕而小。

南北朝時期商品經濟逐漸復甦,南北政權各自建立了自己的貨幣制度,五銖錢的鑄造日趨規範。南朝先後鑄行過天監五銖、鐵五銖、二柱五銖、四柱五銖、天嘉五銖等;北朝鑄太和五銖、永平五銖、永安五銖、大統五銖、常平五銖等。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域古龜茲國亦鑄有五銖錢,應是受內地錢影響的產物。龜茲五銖形制為圓形方孔,面文為龜茲文,背文為篆書“五銖”二字,也有穿上下為龜茲文,穿左右為篆書“五銖”,背面無文的形制。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建立隋王朝,即位當年就鑄行五銖錢,即“隋五銖”,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公元589年,隋滅陳,南北政權統一,隋五銖錢的流通範圍覆蓋到了南方,五銖錢制度重歸統一。隋五銖的銅質有青銅和白銅兩種,後者因含有錫鑞而呈白色,稱為“五銖白錢”。隋五銖是最後的五銖錢,是銖兩錢制的終結。唐王朝建立之後,迅速出臺了自己的鑄幣政策,於公元621年,廢五銖錢,行開通元寶錢,結束了長達700餘年的五銖錢制度,開啟了通寶錢的時代。

五銖錢自初鑄以來,歷經西漢、新莽、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朝,延續739年鑄行不廢,成為中國歷史上流通時間最長、數量最多的貨幣。蓋因為它輕重合宜,大小適中,美觀輕便,符合當時經濟發展狀況與商品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需求,設計合理,易於流通。我們還可以從如今五銖錢的出土情況瞥見其流通區域的廣闊,除中國大陸外,在日本、朝鮮、越南、伊朗、土耳其等地也有五銖錢出土。五銖錢多樣化的版別更豐富了中國的錢幣文化,從其沿革中可以一窺我國鑄造技術的發展和不同時期政權的貨幣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