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智能化開啟城市生活新境界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城市是人類偉大的創造物之一。近百年來,城市所包括的物理空間和人類社會空間變得空前複雜龐大,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巨系統”。城市該如何發展才能滿足未來需要,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2008年,智慧城市概念由有關機構提出,主要有三個指標:度量、聯通、智能。隨後,這一理念逐漸廣泛傳播。

城市綜合治理呼喚新手段

信息技術進步提供新可能

隨著城市不斷變得更大、更復雜,在城市物理空間中,人造物開始打破與自然物的平衡關係,如建築、街道、車輛、包裝物、垃圾、汙水、霧霾等,使土壤、江河、大氣等面臨嚴峻考驗。城市裡的人類社會活動與組織也越來越複雜,如基建、服務、交通、物流、能源、通信等諸多子系統,彼此構成錯綜複雜的共生、促進或制約關係。若對上述關係處理不當,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城市病”,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千城一面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從這些關係中已形成大量學術成果,但由於學科區分,綜合性分析研究較為稀缺。近年來,互聯網、傳感器網、大數據、雲平臺崛起,城市中錯綜複雜的關係已通過數字化映射到信息空間,對它們的學習、分析、綜合變得可能。這是當今全球城市智能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城市智能化對我們格外重要,還在於中國處在現代化深入發展階段,城市智能化作為統籌推進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發展等的重要抓手,受到國家層面和各個城市高度重視。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規模位於世界前列,發展豐富了城市智能化的內涵。截至2018年,中國全部副省級以上城市、76%以上地級市和超過32%的縣級市,總計大約500座城市已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新型智慧城市。

因地制宜發揮獨特優勢

實事求是走出特色道路

中國城市智能化建設始於2010年左右。初始階段,各信息技術公司根據智慧城市概念推出各專業系統,如“智慧交通”“智慧水務”“智慧醫療”等。隨著發展步伐加快,我們認識到,中國城市具有不同於國外城市的結構、任務和機遇。

國外許多智慧城市建設是在完成工業化和城鎮化之後進行的,而當今中國的城市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高潮,兩者智能化途徑與所面臨問題差異很大。所以因地制宜,走一條具有特色的城市智能化道路勢在必行。

以中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的人力資源轉型為例。西方工業化的人力資源主要來自進城務工人員,由此推動城鎮化進程。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高等教育普及速度大大加快。2019年,普通本專科畢業生數量達758.5萬人。由此,城鎮化人口遷移途徑轉變:越來越多的從農村人口進城務工轉變為農村子弟讀大學後在城市就業。這種城鎮化特色產生眾多積極效果:城市產業品質提升,城市新增人口就業、消費過程更加順暢等。我國城市智能化建設藉助並加強這種新型城鎮化優勢十分必要。

同時,我國大力推動信息化、“互聯網+”、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發展,為城市智能化的設備建設、數據積累、組織支持創造良好條件和難得機遇。我國城市智能化發展快速網絡化、大數據化、智能化,呈現出階段清晰、技術儲備充足的發展格局。

強化城市大數據智能化運用

推動我國城市治理現代化進程

城市智能化的技術重點是在城市大數據基礎上的人工智能應用。城市大數據是指城市政府、公共機構、企業、個人使用信息設備所產生的城市地理環境、人工設施、個人和集體等動靜態數據之匯聚。它是掌握城市運行狀態,實現科學決策,優化城市資源配置,降低城市系統運行成本,推動城市經濟社會安全、高效、綠色、和諧、科學發展的重要資源。

大數據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較為普遍,從手機應用程序到新冠肺炎疫情基層防控都有它的“身影”。那麼,城市大數據除具備大數據一般特徵外,有哪些特別之處?其一是組織對應性,即城市大數據的層次性能深刻反映城市物理系統和社會系統組織的層次性。其二是覆蓋完整性。城市經過長期運行與發展,各系統數據管理覆蓋度越來越高。近年來中國城市的環保、交通等數據覆蓋度和完整性迅速提高,能夠更加精確地揭示城市整體發展規律。其三是互補關聯性。城市各類數據之間具有很強關聯性。例如城市物流信息既包含在物流企業數據中,也包含在製造業、商業、交通業、金融業數據中。這些關聯性可用以互相印證和協同推理,找尋出規律。

城市智能化怎樣用好城市大數據?首要任務是聚集、打通與分享城市大數據。基礎設施、城市治理、城市服務、經濟發展是城市大數據重點建設內容。利用城市大數據的規模、質量和應用廣泛優勢,可以挖掘和釋放出其潛在的巨大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有效提升城市競爭力。

對政府而言,城市大數據可以幫助提升治理能力。各部門數據通過互聯互通,可以提高協同辦公能力和辦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過對城市地理、氣象、環境等自然信息和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等人文社會信息進行挖掘,不僅可以為城市規劃提供支持,還可以提高基礎建設、交通管理、公共服務、社會安全等城市治理具體方面的科學性、前瞻性。城市大數據可以向人工智能提供豐富的關聯關係,通過學習、挖掘與推理匯聚成新知識。運用城市大數據,通過定量化分析和定性化判斷實現對城市發展的診斷和評估,可為有效處理複雜社會問題提供新方法。例如,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與浙江省德清縣合作,從城市大數據和其他經濟大數據的關係中,智能分析城市經濟運行狀態,發現薄弱環節,支撐調控決策,助力經濟發展。

對居民而言,城市大數據更為可見可感。它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智能化管理日程事務、個人健康、安全起居,還可優化購物、旅遊體驗等。同時,城市大數據使公共服務與個體生活結合得更加緊密。在醫療衛生、教育培訓、交通、安全等領域提升信息查詢、內容分發、移動支付等應用水平。例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務院有關部門指導下,多省份迅速推廣健康碼,應用於公交地鐵、社區、寫字樓、醫保支付、商場超市、機場車站等。截至3月底,已有342個地級市使用,亮碼次數超過百億次。城市智能化將人們“簡單平面”生活轉向“多維互通”,讓城市更好服務百姓工作生活。

對企業而言,城市大數據推動生產要素網絡化共享、集約化整合、協同化開發利用,促進生產原料、技術、人才、資金流動模式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比如企業利用城市大數據發現產品創新、技術合作、供應鏈優化、人才發掘等方面的優秀合作者,促進業務創新增值,不斷催生新業態,形成新的增長點。

當下中國,新技術革命和新型城鎮化相互疊加相互促進,使城市智能化重要性凸顯,也賦予城市智能化更強大合力支撐。相信城市智能化建設將迎來更高水平發展,有效推進我國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