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精緻”是自我美顏還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從感知自我開始

文|一點拾貳

自從有了朋友圈,身邊“歲月靜好”的朋友就開始多了起來。有時候,不免懷疑,自己是不是特別糟糕,怎麼總是過得雞飛狗跳的。直到“偽精緻”的出現,才恍然大悟。

“偽精緻”是自我美顏還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從感知自我開始

“偽精緻”,被《中國青年報》稱為“社會夾心層的自我美顏”,併為此做過一幅畫像:

口紅必須香奈兒,粉底液必須是紀梵希。

寧願買800元的衣服,也不買超過10元的牙膏。

其實,說到底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這個問題並不是當代社會的特徵。早在百年前,莫泊桑就已經為其著作立說了,《項鍊》裡瑪蒂爾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歷經百年,這個問題再次被放大——典型化為一類群體的生活方式,遭到了媒體、大V、草根的多方炮轟,包括“拖垮生活””掏空青年人”等等。

但,偽精緻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改變,偽精緻人群依然偽精緻著,真生活的偶爾也偽精緻著。

因此,當我們再次討論偽精緻的時候,應該放棄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指責的做法,而是去思考:為什麼“偽精緻”會成為一種新的流行?

在我看來,“偽精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符號消費,即為了心理補償而消費,其目的在於迎合“時尚輿論”。


01

為何你會“跟風”?因為時尚就是輿論

《沉默的螺旋》篇首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意大利的某個地方有一個小鎮,那裡居住著忠厚誠懇的老百姓、伯爵以及伯爵夫人,他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那裡。而在城鎮外山上的古堡裡住著一個怪人,他常常做出讓城鎮居民感到不可思議的事情,或者更確切地說,是這些出格的想法和做法令城裡人非常生氣,因此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和這個怪人保持距離。

一個星期天,這個怪人出現在了城堡裡,趕著一頭獨角獸。人們看到後,紛紛對他搖頭。過了一會,人們又看到伯爵和伯爵夫人,他們也趕著一頭獨角獸。這卻成了一個信號,那就是全城的人都應該有一頭獨角獸。

之後,又一個星期天,古堡裡的那個怪人突然和一個蛇發女怪出現在城裡。所有人都嚇壞了。而當伯爵和伯爵夫人也帶著蛇頭女怪出現的時候,這種行為又迅速成為潮流並流傳開來,那些能夠擁有蛇頭女怪的人都成為了人們羨慕的對象。

漸漸地,擁有蛇頭女怪就成了最大的時尚。

看完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一個現象:階層的重要性!怪人是無足輕重的邊緣人,他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引發模仿,只會遭到唾棄。但是當重要人物或者說上等階層做同樣的事情之後,不論這件事情有多不可思議,都會引發潮流。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的某種本質:

“我們厭惡那些愚蠢的人,也就是那些隨大流、競相模仿的人,他們先是嘲笑那些跟自己不同的人,然後又爭相跟隨每一個潮流,而最後卻要擺出道德上的優越感。”——《沉默的螺旋》

我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常常會對“流行”嗤之以鼻,並冠以“狂熱”、“盲從”、“無腦”等貶義詞,但在現實生活中,過不了多久,絕大部分人都把“流行”穿戴在了身上。因為,這種不成文的時尚規則,一旦被違反,會遭到“報復”——失去周圍環境的認可和承認。譬如,同事們都開車,就你騎自行車?同事們都環保不開車了,就你還開車?周圍人都下班去健身房打卡了,你不去?周圍人都穿戴奢侈品了,你敢不穿麼?

“偽精緻”是自我美顏還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從感知自我開始

來源 網絡

我們很少會思考,當我們生活在一個群體裡,我們正在做什麼。但是,今天已經證明了,即便剛開始人們很清楚地看到某種做法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會被孤立的話,很少有人會著這麼做,更多的人選擇的是沉默或者模仿。因為,恐懼被孤立,是社會人的特質。

因此,當你身邊的朋友,你的朋友圈裡充斥著“偽精緻”,即使你知道她的真實情況是入不敷出,但是你終究只能選擇沉默或者模仿。而當模仿可以帶給你羨慕的眼神時,你的“偽精緻”就停不下來了。而造就這種“偽精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消費。

02

消費,是一支補償劑,也是凸顯階層的符號

法國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在其著作《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在傳統生產社會中,消費能力是階級地位的體現,然而在當今社會,消費則是對下層階級的安慰劑:“物,成為對那些無法改變(階級地位)個人或群體的一種補償”。

上一代人多處於“熟人社會”,鄰里之間工資待遇生活水平差不多,就連什麼時候吵架摔盤子都彼此知曉。而這一代嚮往一線城市,不得不身處於“陌生人社會”,一人獨居,一人吃飯,一人乘車/開車,即便是同住一幢樓一層樓,彼此也不認識。這種陌生,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依靠直觀所見。穿戴名牌,走在街上,似乎就是生活得不錯,實際住著的卻是群租房。

有朋友分享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他出身在農村,到了城市裡幾年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外表上要像“城裡人”。在他看來,“城裡人很‘勢利’,尤其看不起農村人,而他們判斷你身份的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你的外表、言談。你穿什麼牌子,你戴什麼表。”在這種感覺的作用下,不僅是剛到手的工資,連同花唄、信用卡,一齊貢獻給了車、表和奢侈品,似乎非如此不能躍上一個階層,不能代表“城裡人”。

前一陣子熱播的《安家》裡也有這樣的橋段:

房似錦一進門店,朱閃閃們看的不是她的業績和能力,而是吃穿住。當房似錦穿著國產品牌,吃著肉包,租著最便宜的房子的時候,“土”的歧視就開始了……

朋友圈作為第二生活現場,像放大鏡一樣,進一步放大了消費的等級觀,成為判斷身份、地位、成功與否的標準。為了贏得那份判定,推動了一個又一個前赴後繼地符號化的消費,香奈兒口紅、LV包包、阿瑪尼粉底液、戴森吸塵器、……等等等等,好像沒有這些就不能稱為精緻的生活。

“偽精緻”是自我美顏還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從感知自我開始

商品崇拜,正在成為消費社會的倫理和意識形態。在這種“虛假需求”的影響下,青年群體在購買消費品時,看到的是不是商品的價值,而是消費被賦予的“地位符號”的價值。因為這種符號,對應的是地位和身份的建構,即使真相是連續幾天要“吃土”。但是在消費的那一刻,實現了自我心情的愉快與舒適。為了擴大這種舒適與愉悅,進行了朋友圈的散播,再一次說“看,我是有錢人!”。

這種消費的自我欺騙,使得很多年輕人喪失了未雨綢繆的理性。這次疫情期間,有多少人在悔恨自己只有信用卡欠款,沒有存款。

03

怕被孤立,想要安全感,從“感知自我”開始

一隻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別人有什麼,我也有。這樣我就安全了。”這樣真的就有安全感了麼?這樣就不怕被孤立了麼?

人的慾望是會不斷變化的,得不到所以沒有安全感,得到了呢?我們很快就會習慣已經得到的好,認為好是應該的,還有很多不好的,是不能忍受的。

要知道,缺失,可能更符合人性。

安全感來自自己。我們每一個個體,就像是一隻只的蝸牛,蝸牛能夠感受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自己的殼。但,我們常常以為這個殼,就是全世界。

“偽精緻”是自我美顏還是怕孤立?追求美好生活,從感知自我開始

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沒有錯,但是通過“偽精緻”來實現,實際不過是中了“時尚輿論”和“消費補償”的圈套,是對理想生活追求方式的“短視”。如此往復,不過是一場精神和價值上的“自我泅渡”,一場蒙上悲觀主義色彩的“享樂主義”。

如何解決?

從感知自我開始。

他者在我眼中存在,是因為我一直看著。

如果我不看了,他者也就消失了。



我是一點拾貳,歡迎關注,交流。願你平生安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