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原名是什麼?設計者是誰?你知道嗎?


如今,到北京旅遊,天安門則是必看之處。而在世人的眼中,天安門已經變成一個符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緊密相連,為全世界所矚目。

天安門,坐落於北京市中心,雄偉莊嚴。然而,今天我們看到的天安門,卻是幾經戰火洗禮,多次重建起來的。


“天安門”原名是什麼?設計者是誰?你知道嗎?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在當時,這座黃瓦三層五間式木質結構牌樓,並不叫“天安門”,而是叫“承天門”,意為 “承天啟運,受命於天”。

據記載,天安門的主持設計者是明朝有“蒯魯班”之稱的蒯祥。蒯祥出生於蘇州吳縣的魚帆村,世襲工匠。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決定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為修建北京城,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招能工巧匠。當時著名的雕刻家陸祥、設計大師蔡信、瓦工楊青等都曾參與了北京城的建設。但是,在這群藝術家之中,蒯祥最為突出。他不僅在繪圖設計上技術高超,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天賦。同時,他的木工技術也是一流的。而此時蒯祥年僅21歲。《憲宗實錄》中記載:“凡百營造,祥無不與。”也因為營建北京,蒯祥被朝廷提拔為工部左侍郎。經過四年的建造,一座雕樑畫棟的木構牌樓建造而成,即“承天門”。

然而好景不長,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城,一把大火將承天門燒成廢墟。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清政府決定重修此門。這座造型龐大、氣勢威嚴的城門重建後,更名為“天安門”,意為“受命於天,安邦治國”。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舉行帝王登基、冊封皇后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納士的場所。位於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今天我們看到的天安門是新中國成立後擴建的,相較於之前的城樓,更加開放,與門前長安街渾然天成。

這座城樓雄偉莊嚴,充分展現了皇家的威嚴;而今更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備受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