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鶴慶:春到黃龍潭

春分時節,萬物復甦,柳樹也從睡夢中醒來了。大理鶴慶縣黃龍潭公園內楊柳吐翠,它們享受著明媚的陽光,慢慢地抽出了新條,長出了嫩葉。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宛如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走上黃龍潭大壩,環繞堤岸漫步,只見水面更加開闊,在藍天白雲映襯下更加清澈明亮。春風吹拂,碧波翻湧,拍岸激水,濺起一片片水花。燕子和小鳥掠過水麵,在天空上下翻飛,自由翱翔,嘴裡唧唧地叫著,彷彿歡快地說:“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放眼望去,西岸翠綠的春柳扮靚了新建的黃龍潭公園,背後是掩映在綠柳叢中新開發的海景房——“鶴陽御景”。夕陽西下,白牆輝映著這無邊春柳,倒映在明鏡般的黃龍潭水面,蔚為壯觀。正是“一千米處春似海,新城掩映柳叢中”。環顧四野,春風吹綠了百畝田疇,麥浪翻滾,豆花飄香,有的已結出飽滿的豆莢,更加誘人饞涎,享不盡的春意讓人倍感愜意。

大理鶴慶縣黃龍潭公園沿原堤壩在潭面上修築了一條水泥棧道,從棧道走過,在潭中穿梭往來,一陣陣微風拂面而來,帶著一絲絲涼意。春到黃龍潭,潭中柳堤,最是讓人心儀,虯枝盤曲的老柳樹上,又泛出一層新綠,造型奇異的樹枝於潭水中相映成趣,穿行其中,彷彿遊走於一卷丹青古畫,妙不可言。“楊柳滿長堤”,這一堤新柳、一潭春水、一片藍天,讓人心曠神怡。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與水中柳樹近距離接觸,看樹根上纏著長長的青苔隨著水流飄搖,輕風拂面、碧波盪漾,婀娜多姿的柳樹倒映在湖中,構成了別具一格的水天一色景象。那是一棵棵百年古柳,粗壯的樹幹已經裂開了一條條深深的大裂縫,有的已近枯朽,在過去的歲月裡,它們經歷風吹雨打,日曬雨淋,儘管它們傷痕累累,但是它們仍然不屈向上,頑強地生長著。從它們的樹枝上長出翠綠的葉片,是那麼逼人的眼,那麼沁人心脾。一群群野鴨在綠柳輕拂的湖面嬉戲,“嘎,嘎,嘎”的叫聲不絕於耳,聽到人走近的聲響就“撲稜稜”向遠處飛去,多可愛的小精靈呀!它們也在和人們一樣盡情享受著美麗的春光,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一同分享美麗縣城建設的新成果。

新建的黃龍潭公園優化和集合了山水的美麗特色,在黃龍潭公園核心片區佈局了象徵鶴慶騰飛的白鶴雕塑以及花池、桌凳、景石,建有六角亭、木棧橋、石橋、觀景廊、停車場、公廁。公園綠草如茵,喬木灌木蒼翠,花卉奼紫嫣紅,嬌豔奪目。邑人梁公錦波先生撰聯“有此小暇,且坐涼亭觀野色;無如斯處,每倚畫閣聽佳音。”謝公嘉槐墨跡懸掛於南亭(未名)。章天柱先生撰聯“半亭水色半亭煙雨伴雲起;滿潭天光滿潭風月隨月來。”原鶴慶縣政協主席張騰芳丹書懸掛於泛月亭。

黃龍潭天然質樸,潭邊多柳,它們生長在湖底的高地上,豐水季節,只冒出一半枝幹,遒勁的身軀浸泡在水中。漫步黃龍潭,可沿公園曲折小徑飽覽龍潭景色,亦可靜坐觀景廊亭,面向湖光水色,觀賞湖堤蜿蜒、古柳梳風。鏡子般的湖面倒映著雲天、峰巒、柳堤,那份靜美,讓人心醉。

春到黃龍潭,依然是柳樹最迷人。柳樹深深紮在泥土裡的根,看起來遒勁有力,彷彿要把它的身軀牢牢地屹立在那裡。有的樹根盤根錯節,十分醒目。柳枝婀娜,柳葉婆娑,柳幹曲折。千萬條柳枝隨風飄揚著,和著湖水中的倒影,滿湖都流動起綠的光彩,春的氣息。當柳葉兒和春風一起翩翩起舞的時候,她們就快活得像一群調皮的孩子,在盪鞦韆,在捉迷藏,在活蹦亂跳,在歌唱春天,笑得春色滿園,唱得春光萬里。

泉涓涓而始流,木欣欣以向榮。新建的黃龍潭公園,在北邊的觀景廊和泛月亭四周又新移植了成片的垂柳,垂柳成林,正像是一種倒掛林。近看垂柳,它的主幹有一些凹凸不平,斑斑點點,顏色是棕褐色的,樹皮很粗糙,真像飽經滄桑的老人。它的枝條一順下垂,每個枝條都很光滑。陽春三月,垂柳鉚足了勁,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雨露。不幾天,又細又長的柳條上就鼓出點點鵝黃,慢慢地綻出絲絲嫩綠。漸漸地枝條上綴滿綠色的葉子,翠綠翠綠的,一片片葉子像起伏的扁舟,一陣微風拂過,枝條輕輕擺動,一片片葉子在枝頭輕舞,像一葉葉扁舟在盪漾。“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遠遠望去,柳樹亭亭玉立,那枝條婀娜多姿,像條條綠色的瀑布,又好像掛著千萬串淡黃,淡綠的珠子,在春風中舞蹈,那麼輕柔,那麼素雅。

公園裡櫻花展瓣吐蕊,一簇簇掛滿枝頭,競相怒放,樹樹櫻花,如火似霞。梨花爭奇鬥豔,映入眼簾,雪白一片,好似一場大雪,染白了枝頭。真是滿園春色關不住,百花爭春鬧上了枝頭。那些花使勁地伸展著自己的腰肢,把最燦爛的笑臉露給遊人。但我更欣賞黃龍潭的楊柳,它們不像花那樣嬌媚,也不像小草那樣柔嫩,不知經過多少歲月、多少風雨的洗禮,但我仍從它們那堅挺的身軀中,體會到了生命的頑強,因為我看到在風雨中許多花兒凋謝了,小草枯萎了,而柳枝則在暴風雨的洗禮中變得更加生機勃勃。

我鍾愛黃龍潭的楊柳,還因從小就與楊柳有著不解之緣。每當春回大地,“春風楊柳萬千條”,充實了我們孩提時代盡情地玩耍的時空。讓我情有獨鍾於柳條的原因之一還跟鶴陽美食——柳蒸豬頭有關。傳說,柳蒸豬頭髮端於鶴慶甸南,曾經有人去水洞寺野炊,在找不到蒸籠的情況下,臨時用野外的柳條架起豬頭蒸煮後發現了美味,後來經過眾多的廚子總結烹調程序,不斷調整佐料後,終成現在的“柳蒸豬頭”。初食者為之讚不絕口,成為鶴陽美味佳餚,享譽滇西北。我初次品嚐這一美味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金墩鄉孝廉村,至今仍記憶猶新。如今“柳蒸豬頭”已成鶴慶茶馬古道上“小銅鑼鍋飯”的上榜品牌。

審核:字丹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