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受贈書畫

原標題:臺北故宮展受贈書畫:有石濤山水,也有劉墉晚年書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期同時推出“話畫:說明卡片探索記”、“筆歌墨舞—故宮繪畫導賞”、“受贈書畫展”三大展覽。據悉,“受贈書畫展”則是繼2019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受贈寄存名品展”之後的又一捐贈展。據悉,此次展品以清中、晚期至民國的書畫家為主,包括石濤、劉墉、關聯昌、唐培華、吳平等人。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清 石濤 真跡 冊頁(局部)

林宗毅捐贈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資料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自1965年落成於外雙溪後,即積極擴充典藏,除了編列預算逐年增購,亦訂定捐贈辦法,凡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方向相符者,均鼓勵藏家捐贈,將其收藏公諸於世,分享給社會大眾。

此前澎湃新聞報道,一代書畫大家、收藏大家張大千去世後,其藏品及大量張大千作品即由家人整理好,全部列成目錄,捐獻給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同時也將居所摩耶精舍捐出成立張大千紀念館,由臺北故宮博物院代為管理。2019年適逢張大千(1899-1983)誕辰120週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還舉辦了“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週年大展”,展出了張大千及其舊藏書畫精品87件,大千自用印80餘方。而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的溥心畲,自1991年其長子溥孝華去世後,溥氏遺作的一部分也由遺物處理小組交由臺北故宮博物院託管。

據悉,臺北故宮博物院陳列室展出的受贈作品選萃,多屬近年所入藏,展覽目的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讓公眾能夠共享文化資產。此次選展作品以清中、晚期至民國的書畫家為主,包括石濤(1642-1708)、劉墉(1720-1805)、關聯昌(1809-1870)、唐培華(1830-1900)、吳平(1920-2019)等人。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清 劉墉 晚年精書卷(局部) 袁孝俊捐贈

劉墉(1720-1805),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為人清正廉潔,書法造詣精深,用墨厚重,貌豐骨勁,世稱“濃墨宰相”。本幅為袁孝俊先生捐贈。行草書,卷末款署“甲子臘月”,為過世前七日所書。通篇精氣內斂,字體豐腴,猶如棉裡裹針,是劉墉晚年書風的代表。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清 石濤 真跡 冊頁(第一、四、七幅) 林宗毅捐贈

石濤(1642-1708),本名朱若極,為明朝皇室後代。明亡後出家為僧,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兼善畫山水、花果、蘭竹,筆意狂縱恣肆,用墨淋漓多變,脫盡前人窠臼。曾作畫論,提倡“我自用我法”,師法自然,風格獨創。本冊為林宗毅先生捐贈。畫風不俗,舊題為石濤真跡,全冊共九開,此次選展第一、四、七幅。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清 關聯昌 中國人的一生 冊頁(局部) 莊素娥遺贈

關聯昌(1809-1870),字俊卿,廣東南海人。是清中期著名的外銷畫畫家,洋人稱其為庭呱(Tingqua),以水彩畫著名,作品曾為美、英等國博物館收藏。本冊為莊素娥女士遺贈,共十二幅,以水粉顏料畫於通草紙上,形象細膩而著色鮮麗,並融入了西畫的陰影與透視技法。內容是透過出生、哺養、剃胎髮、就學、婚取、敬師、祭祖、謁官、榮歸、分家產、祝壽、辭世的十二段情節,重點概括中國人的一生,此次選展其中的六幅。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清 唐培華 牛郎織女 林誠道捐贈

唐培華(1830-1900),吳縣(今蘇州)人,寓居上海。工人物、仕女,宗法著名仕女畫家費丹旭。此件為林誠道先生捐贈。金箋摺扇面,畫七夕故事。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漢魏,織女為天帝之子,專職編織。天帝不捨其獨處,將她許配給河西牽牛郎。織女嫁後卻倦於工作,因而觸怒天帝,命她返回河東,每年只有七月七日才能渡河與牛郎相會。

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受赠书画

民國 吳平 四季花卉軸 吳平捐贈

吳平(1920-2019),字堪白,浙江餘姚人。兼擅書法、繪畫及篆刻,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此幅為吳平先生捐贈,共四屏,大寫意畫牡丹、竹子、荷花、菊花、芭蕉、紅梅、水仙等四季花卉。色彩清麗脫俗,線條蒼勁而富有金石趣味,大異於傳統花卉畫,充滿了鮮明的個人特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