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到了今天,如果還要說出兩種最能代表中國的顏色

,無疑是:硃紅、明黃。

明黃來自於對皇室的特權,而硃紅,是從幾千年前,就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

對中國人來說,火是紅色的,血是紅色的。

那麼生命,也是紅色的。

由於對光熱和生命的不可抗拒,紅色成了古代人們慰藉自己心靈最好的顏色。

在中國傳統的鬼神傳說裡,陰暗面的鬼怪從來不敢走進太陽照射的地方,每年過年要來禍害村莊的年獸也最怕紅色和火光。

也正因為如此,硃砂,這種來自大自然的饋贈,不管從心理上還是從宗教上,都成了中國人心中驅邪避難乃至於延續權力的最好選擇

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擺事實,才能講道理。

硃砂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比如我們在甘肅秦安大地灣遺址中發現的紅色彩繪灰陶甕,還有在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硃砂繪製的漆碗,都是審美萌芽的初現。

夏商周三代,祭祀文明逐步興起,硃砂成為墓葬中必要的儀式。在二里頭文化遺址中(本文采用二里頭文化代表部分夏文華的觀點)發掘了64座硃砂墓,佔所有墓葬的14.2%。

何為硃砂墓?硃砂鋪滿整個墓坑底部或者棺槨底部;逝者、葬器或棺槨外部塗朱,都統一稱為硃砂墓。硃砂墓只應用於貴族墓葬之中,身份越高硃砂越厚,比如秦公一號大墓中的鋪底硃砂就有5-10釐米厚。

代夏而立的殷商繼承了大量夏文華,同樣也繼承了硃砂墓。

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在代表商前期的二里崗文化中發現了57座硃砂墓,遍佈各地的商後期遺址中發現了72座,看上去數量似乎是在增加,事實上考古團隊發掘的墓坑有近萬座。

西周之後的硃砂墓只殘留在部分地區,春秋戰國時更成了為數不多貴族的選擇。

同時,升煉水銀和水銀鎏金技術的出現導致純硃砂的需求與日俱增,硃砂不再被大量用於墓葬,硃砂墓註定走向淘汰。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水銀無論在液態或氣態下都含有劇毒,無味,殺菌效果極強,防腐效果更佳。

在相對落後的中國古代,天然水銀數量太少,又因為流動性強而難以採集,根本無法滿足當時的社會需求。

數量不夠,只能用技術來湊。

《天工開物》中曾記載:“凡硃砂、水銀、銀硃,原同一物,所以異名者,由精細老嫩而分也。”

硃砂正是升煉水銀的原料。

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從最簡單的低溫焙燒開始,通過加熱,硃砂和空氣中的氧相互作用,從赤紅轉變為無色的液態水銀。

根據古籍記載,春秋戰國之際,人們已經掌握了低溫焙燒的方法,但是這技術從何而來,從何時而起都已無從考證。

如果說硃砂墓是原始宗教的信仰,水銀墓葬就是對科學技術的新認識,在對技術的使用上,沒有誰比封建君主更有發言權。

相傳秦始皇陵極盡奢侈,明珠做日月星辰,鮫人油長燃不滅,水銀為百川大海。甚至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也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其它文獻記載大同小異)。

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沁書君在查閱《秦帝國的硃砂水銀工業》一文中看到了詳細且嚴謹的數據推算,如果秦始皇陵地宮中真的有水銀,那麼它的儲量不會小於22噸。

22噸是什麼概念呢?1995年世界汞產量是2280噸,2008年是1320噸,2014年是1600噸。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最原始的低溫焙燒,極低的提煉效率,22噸水銀絕對是史上空前絕後的偉大工程。

但在未發掘之前誰又說的清楚呢?說不定地宮裡的水銀江海會像兵馬俑一樣給我們一個巨大驚喜。

從春秋至明末,硃砂水銀的提煉技術從未停止,而在這過程中最需要感謝的竟然是追求長生不老,苦煉丹藥的方士。

自秦漢之際,尋求神仙不死藥的風氣盛行,我們最耳熟能詳的就是秦始皇海外尋仙山、求仙藥的故事。煉丹術誕生,方士把目光放在水銀身上,認為其有“昇天登虛,長生久視”的功效。

煉丹術發展初期,方士們相信口服水銀能達到返老還童甚至長生不老的功效,比如在《漢武帝外傳》中提到的三國時期魏國方士封衡“山中服煉水銀百餘年,還鄉里,年如三十者。”

當然,方士也發現了水銀劇毒的特性,但和長生不老相比,中毒好像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

漢武帝時非常受寵的方士李少君提出了“丹砂可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的理念。硃砂怎麼轉化成黃金飲食器呢?經過學者考察推斷是將硃砂提煉為水銀後,通過鎏金技術給飲食器鍍金

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劇毒阻擋不了當時人們對永生的渴望,水銀的需求越來越大。

東漢末年一位頗負盛名的煉丹家,狐丘,世人稱之為狐剛子,在其煉丹著作《五金粉圖訣》中最早提到了“下火上凝”式的水銀提煉法。

下火上凝法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低溫焙燒產量低,且容易汞中毒的缺點,一直沿用到唐代前期。

技術不斷更新,最後的蒸餾法形成之前還經歷了竹筒式,石榴罐式,未濟式等提煉方式,皆有據可查,在此不多做贅述。

唯有蒸餾法,延續至今,在我國生產水銀的土法中還有使用

《天工開物》中有關於蒸餾法的詳細記載,如下圖:

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世間萬物皆被分為三六九等,硃砂自然也不例外。

《天工開物》中有關於硃砂等級劃分的標準,上品硃砂“穴土十餘丈而得之”,又分為“光明砂,鏡面砂和箭鏃砂”等,價值是水銀的數倍,這樣的硃砂一般入藥,或者直接進貢給皇室貴族。

宮廷畫師以上品硃砂為顏料繪製雍容華貴的皇室畫軸,而身為一國之君,硃砂最多的時候用來發號施令或批閱奏章,明朝皇帝的批紅制度就是其中代表。

“其次砂不入藥,只為研供畫用與升煉水銀者”。次等硃砂和銀硃才用來提煉水銀,或者作為畫畫用的顏料。唐代蘇恭在他的《旁新修草本》中也提到“辰砂可入藥,階砂宜作畫”的理論。

我國用礦石做顏料的歷史悠久,並且以礦石顏料為最高水準,前段時間很火的“千里江山圖”就是全部由礦石顏料畫成,歷經千年不朽,顏色不褪。

歷代畫家選硃砂做顏料,有自成一套的標準。排除財大氣粗用上品硃砂做原料的,剩下的不論大小,也不看硃砂形狀,只看硃砂中所含雜質的多少,尤其要看是否含鐵,鐵會導致最後顏料發暗,不能用來作畫。

至於銀硃,是硃砂水銀之間一場神奇的輪迴。水銀從硃砂中提煉,又經過和天然硫磺的反應重新變為硃砂。

宋應星先生詳細介紹了銀硃的製作經過:“每水銀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黃製造者)二斤,同研不見星,炒作青砂頭,裝於罐內......打火三炷香久,頻以廢筆蘸水擦盞,則銀自成粉,貼於罐上”。

每一斤水銀可以提煉出十四兩上等硃砂,次等硃砂三兩半,這也是為什麼要把水銀再轉化為硃砂的原因。轉化而來的硃砂不管品質都被稱為銀硃,功效和天然硃砂沒什麼區別。

漢代以後,硃砂作為顏料應用更為廣泛,除了繪製彩陶,木器和油漆顏料之外,還用來繪製絲帛,比如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大批彩繪印花絲織品中,不少紅色花紋都是用硃砂繪製。

硃砂最初就和原始信仰聯繫在一起,魏晉南北朝以後更在各大殿堂,寺院以及石窟登堂入室,成為壁畫彩塑中鮮亮的一抹紅色。比如硃砂一直是敦煌石窟壁畫繪製中不可缺少的顏料之一,這一習慣從北涼延續近千年到元朝。

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除了以上,硃砂還有很多難以考證的用途。

守宮砂就是其中之一,效果不可考證,原理不可考證。

東晉張華的《博物志》中記載“蜥蜴或名堰蜒,以器養之,食以硃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持萬杵,點女人肢體,終身不滅,唯房室事則滅,故號守宮。傳雲,東方朔奏漢武帝試之,有驗。”

在漢代之前守宮還是一隻什麼都不知道的小蜥蜴,最大的用處也就是入藥而已。漢代之後突然成了證明女子貞節的重要配料,不知道蜥蜴心裡作何感想。

同時硃砂因為顏色赤紅,成為人們心裡的至陽之物,經常有用硃砂辟邪的做法,比如術士會用硃砂畫符擺陣,一直到今天也還有在小孩子床頭擺放硃砂以避邪祟的做法。

修仙煉丹、皇陵防腐,從皇帝到平民,為何都鍾愛硃砂水銀?

硃砂是原始信仰的物質傳承,也是古代科技發展的表現形式。

道家術士追求長生不老,苦練金丹,一言不合就吃一堆重金屬;帝王權貴玉衣加身,硃砂鋪棺,水銀封墓只為了靈魂不滅,萬一復活就是天大的驚喜。

中國歷史五千年上下,躲避死亡傳遞信仰的手段層出不窮,而在這過程中做出卓越貢獻的,除了我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玉之外,就是硃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