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進程面臨疫情考驗

本文轉自:《中國組織人事報》發佈時間:2020年04月01日

全球化進程面臨疫情考驗

美國一醫護人員轉移新冠肺炎確診病人。

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不分貴賤,新冠肺炎疫情橫掃整個世界。意大利逝者破萬、多國“封關鎖國”前所未有、國家首腦也“中招”,連權力中樞也不再安全無虞、全球經濟將陷入衰退“黑洞”……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疫情在全球化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暴發,是對全球化進程的重大考驗。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各國應加強在應對全球性問題方面的協調合作,完善全球治理體系。

全球化不會因疫情逆轉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60萬例(編者注:3月31日已超過70萬例)。全球範圍內的頻繁人員往來等成為病毒快速傳播的重要原因,全球延伸的產業鏈也使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很容易波及許多國家。疫情暴露了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全球化進程面臨考驗。

悲觀的聲音正在傳來:“我們所知道的全球化正在走向終結……新冠肺炎大流行可能是壓垮經濟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羅賓·尼布利特說。

尼布利特認為,疫情當前,世界似乎很難迴歸互惠互利的全球化理念,政府、企業和社會必須應對長期的經濟自我孤立。疫情過後,如果缺乏動力保護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的共同利益,那麼20世紀建立的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將會迅速萎縮。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認為,儘管目前許多國家採取“封鎖”政策影響了物流和人員往來,進而對全球經濟活動產生不利影響,但是,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觀進程,不會因為疫情發生逆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羅伯特·傑維斯認為,這次疫情雖然可能會讓世界各國在短期內更加關注自身事務,但鑑於全球化已形成的產業分工優勢明顯,目前並不能斷言疫情會造成全球化明顯倒退。

新興市場“支柱”面臨挑戰

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學教授和歐洲研究所主任亞當·圖茲則認為,疫情恐將衝擊全球化時代的支柱之一——新興市場國家。圖茲在美國《外交政策》網站上撰文指出,巴西、阿根廷、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南非等新興市場國家可能會遭遇新冠病毒與金融危機的雙重打擊。由於人口風險、公共財政捉襟見肘、金融市場動盪不安,這些國家恐將面臨巨大挑戰。

圖茲還寫道,西方的經濟政策制定者看似變得更內向,只關注國內問題,但事實上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全球化興趣甚濃。因為近年來新興市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2017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公司44%的銷售額來自美國以外。所以,疫情過後,如果西方宣佈“貿易和平”,而非繼續爭端,將有助於歐洲和美國的經濟復甦。

日本財務大臣政務官伊佐進一表示,世界各國應該樹立大局意識並達成這樣的共識:如果各國僅侷限於各自利益,那麼每個國家都必然會遭受更大損失。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之一、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阿爾布勞說,傳染病疫情、氣候變化這些全球危機顯示出人類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緊密聯繫的程度,讓人類意識到協作共享、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性。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需要全人類的集體智慧和協作,凸顯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

全球聯手抗疫方為正道

另一方面,此次疫情對全球政治格局的影響也受到關注。

美國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美國亞洲問題專家羅什·杜希認為,世界秩序在最初只是逐漸發生變化,然後會在一瞬間完全更迭。1956年,對蘇伊士運河的一次失敗干預揭開大英帝國衰落的序幕,也標誌著英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影響力的終結。美國的決策者應當意識到,如果美國未能正確應對當前的挑戰,那麼,新冠疫情將成為“另一個蘇伊士時刻”。

分析人士認為,新冠肺炎疫情是今年最大的“黑天鵝”事件,將對國際格局、力量對比等產生多方面影響,但是否加速權力格局變化卻不宜過早下結論。

放眼整個國際社會,疫情帶來的也不完全是彼此“隔離”。英國《衛報》指出,這場大流行病可能會加深國家之間的分歧,比如加劇反移民情緒,但是也有可能反過來促進國際合作的意願,包括對聯合國的支持,以及尋求對話而非軍事和經濟對抗。比如伊朗和阿聯酋能暫時擱置分歧,就抗擊疫情展開合作。事實上,這場疫情見證了全球相互依存、整合力量以及尋求多邊解決危機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