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城》——用金戈鐵馬講述柔情似水

《呼倫貝爾城》是“老獸”塗門,在榮獲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之後,誠意獻上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的導演處女作。

58歲的塗門出生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海拉爾,是土生土長的鄂溫克族人,獲得巨大榮譽後,塗門選擇為自己的家鄉人民奉獻出一部講述鄂溫克族人故事的優秀電影。


《呼倫貝爾城》——用金戈鐵馬講述柔情似水


對於鄂溫克族文化,相信絕大多數觀眾都瞭解得不多,而6歲開始,就由牧民鄰居第一次將他扶上馬背的塗們,則深深的瞭解並熱愛著那片土地。

之前,塗們作為藝術總監參與了內蒙古歌舞劇《彩虹之路》的創作。這部劇根據清代典籍所記載的索倫鄂溫克歷史,從側面表現了索倫鄂溫克西遷戍邊的崢嶸歲月,同時展示了這個民族的文化風俗。


《呼倫貝爾城》——用金戈鐵馬講述柔情似水



《彩虹之路》於2014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戲劇類)優秀作品獎。此劇的成功也促使塗們決定,用影像的形式挖掘保留下這一段民族歷史。

而《呼倫貝爾城》則改編自《彩虹之路》美好家園、聖旨、遷徙、安營紮寨、征戰及尋夫延嗣6個章節裡,征戰及尋夫延嗣的重點章節。藝術化地再現了鄂溫克人神秘的宗教祭祀儀式,以及索倫勇士為國捐軀的悲壯歷史。女性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及鄂溫克族人的民族性和文化傳承在本片中都有很好的體現。


《呼倫貝爾城》——用金戈鐵馬講述柔情似水



為了還原最真實的草原體驗,《呼倫貝爾城》主創人員團隊由內蒙古演員薩仁高娃、阿爾德那、阿茹娜、吉日嘎拉等人組成,在演員的表演上、追求質樸逼真,通過具體的行為舉止展現出角色性格魅力。此次電影的拍攝也主要注重色彩上保持舊油畫感,錄音上追求自然音,為觀眾呈現最美呼倫貝爾草原風情。

同為內蒙人的演員巴彥,曾向《草原往事》的導演陳黎明感嘆:“因為是遊牧人的後代,我原先一直演草原戲,無論內蒙導演拍,還是北京導演拍,我總覺得不像個草原人,本質的東西他們拍不出來。讓我們按他們指揮的演,心裡就一直特別不舒服。所以就學了導演,我想把內心的東西準確表達出來。”

在民族戲劇藝術上有所作為,用本民族的語言來傳承草原文化,似乎成為這一代內蒙電影人心照不宣的使命。

從演員到導演,塗門做到了“老獸”到鄂溫克族第一部屬於自己本民族的電影創作者的轉變。

影片帶給從業者及觀眾以驚喜,康洪雷導演盛讚影片“用金戈鐵馬講述了柔情似水的生命傳奇”;王平導演表示“塗們導演的感情是含在骨子裡的”;《黃金瞳》導演林楠說,“塗們導演用質樸的方式講了最真實的故事”;《老獸》導演周子陽則特別稱讚了影片角度奇絕,“從戰爭背後的角度來詮釋戰爭的殘酷”。


《呼倫貝爾城》——用金戈鐵馬講述柔情似水



之前,我們只知道索倫部鄂溫克人英勇善戰,是最早被稱為“戰鬥民族”的民族,1734年,雍正年間,以額爾古納河為界,呼倫貝爾城建立,守衛《尼布楚條約》劃定的北部邊疆。

自此以來,“索倫部鄂溫克人從呼倫貝爾城出征61次,青海湖畔,天山腳下,日喀則,西藏,然後是雲南……我們有個大英雄(海蘭察),乾隆朝被稱為‘武臣之冠’。”


《呼倫貝爾城》——用金戈鐵馬講述柔情似水



但是我們並不知道,鄂溫克婦女曾完成過一項拯救了種族延續大計的壯舉。

清朝末年,壯年男子全部奔赴前線戰鬥,三年未歸,部落裡只剩下老人孩子和婦女,新生兒的缺失讓鄂溫克人的部落奄奄一息。當種族延續成為擺在眼前的重大問題,一群婦女毅然決定前往戰區。

“誰幹過這種事兒?一堆婦女過去,走個小半年兒,再一路生著孩子回來。沒人幹過。這是一個壯舉,一個人類的、一個女性的壯舉。”

這個壯舉居然成了。“不僅自己生,一路上還帶回來戰爭孤兒。”《呼倫貝爾城》裡就有一個被喚作“藍眼珠子”的小孩,被大家毫無芥蒂地領了回去。

塗們說,“我們鄂溫克人當中,現在都有一些眼睛藍的、頭髮卷的,還有黃毛……這就是民族融合嘛。而且從鄂溫克人的胸懷來說,戰爭孤兒肯定不殺,跟孩子沒有敵我關係。”

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一個胸懷大義的部族,一曲催人淚下的古歌,一部穿越彩虹的傳奇。


《呼倫貝爾城》——用金戈鐵馬講述柔情似水



劇情中充滿了濃濃民族情、滿滿愛國志,傳遞了正能量。真實地再現了索倫部落戍邊駐防呼倫貝爾的歷史;展示了索倫部落森林狩獵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謳歌索倫部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民族大義。

目前,《呼倫貝爾城》獲得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受傳媒關注影片提名,導演塗們也憑藉此片獲最受傳媒關注新人導演。金馬獎獲獎者塗門導演處女作令人驚喜,值得大家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