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萬份問卷,告訴我們疫情之後,作為避風港的家應是什麼樣子的?

一場新冠疫情牽動了眾多行業的反思和進。在疫情期間深居簡出的人們,集中發現自身對於房間佈局和小區區位的真實需要,比如對居住密度的選擇、對居家辦公的需求、對公共空間“免接觸”功能的需求。又如,新風系統是否必備,多功能玄關是否重要、住宅設計動靜分區有無必要。

從某種意義而言,一個舒適安全、智能健康的住宅可自帶免疫力。

我們先來看一看網絡上調查問卷裡的一些典型反饋:

(1)“高層小區密度太大,想換一個低密度的”;

(2)“陽臺不夠大,沒有獨立活動空間”;

(3)“臥室功能單一,只能睡覺不能辦公”。

以上種種不一而足,連續一個多月閉門居家隔離的日子裡,每一個人都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居住環境是否舒適健康,是否智能安全。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房子?

(一)作為剛需,其實需要的房屋面積並不小

當一個人習慣了九九六,每天兩點一線規律生活,或許房子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就是一個臥室。但是這次疫情讓更多剛需開始注重房屋的舒適型。例如:

(1)想要更大的戶型,有更大的陽臺,採光充足,南北通透。

(2)大客廳空間,為無法出門運動的人提供一個可變運動鍛鍊空間。

(二)調查顯示,八成的被調查者開始更加關注居住密度

調查顯示,近8成左右的客戶更關注居住密度,其中有2成左右客戶傾向於去城郊買低密產品。

“在2003的“非典”時期,中國香港一個小區曾先後有321例感染SARS患者,其中有將近一半的的住戶都來自該小區E座,這棟樓也被人稱為毒樓。其原因就是病毒通過下水道、煙道等高層公共區域不斷傳播。

(三)人們對生活配套更加重視

這一次的危機事件告訴我們,除了正規大中型超市,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小吃街、菜市場、購物廣場等都有可能在特殊時期突然關閉。相信家周圍沒有大型超市的朋友這一個月一定沒少受其中的艱苦。

房子最重要的是地段,是地段帶來的各種配套服務!

(四)動靜分區再上議題

曾經有一段時間,由於設計規範變更,動靜分區概念逐漸淡化了,但是這一次疫情,讓蝸居在家中的各個家庭成員再次感受到了動靜分區這個痛點。

動靜分區它既能保持動區空間的正常使用,又能保證靜區的私密性,減少相互干擾。例如這一段時期無法正常上班、上學,年輕人在家辦公、線上直播上課,都需要一定的安靜私密空間。

(五)到底選擇物業費還是選擇優質物業?

疫情期間,物業服務好的小區,每日都會對小區環境、電梯等公共區域進行消毒,有些物業還能為業主送貨上門。

一個優質的物業,能夠在封禁期間保障小區生活條件,維護小區內的治安環境,可以說除了赴武漢支援的醫護人員,每一個在封禁期間堅持在崗、默默付出的物業堪稱“最美逆行者”,他們點亮了小區未來曙光。

以上為5萬份問卷,告訴我們疫情之後,作為避風港的家最需要的是什麼樣子。

5萬份問卷,告訴我們疫情之後,作為避風港的家應是什麼樣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