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川大師的“神品”是怎樣誕生的


洪川大師的“神品”是怎樣誕生的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遇到過這樣的現象:

你在一條空曠的馬路邊散步,當另一個人在你身後急匆匆地趕過你時,你會不自覺地加快自己的步伐;


你騎車上街買東西,當你發現後面有一輛自行車在向你騎的車子靠近,並正要超越你時,你會情不自禁地加快車速;


你如果是位教師的話,雖然你有時候身體不大舒服,可是一上講臺,就來了精神;


還有在表演和比賽中,觀眾越多,情緒越熱烈,演員和運動員們的勁頭就越足,技術發揮得就越好;


後來,心理學家也發現了這種現象,並著手開始了研究。


心理學家特里普利特於1897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讓被試在3種情況下,騎自行車完成25英里路程。第1種是單獨騎自行車,第2種是有人跑步陪同,第3種是與其他騎車人同時騎行。結果表明,單獨進行的情境下,被試的平均時速是24英里:有人跑步陪同時,被試的平均時速為31英里;而與其他騎車人同時騎行,平均時速為32.5英里。後來,特里普利特在實驗條件下,要求兒童繞釣魚線,越快越好。結果發現,大家一起繞的兒童比單獨繞的兒童速度更快。


後來,更多的心理學家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的存在,於是,就把這種他人在場(比賽夥伴或觀看者)引起的個體活動中效率相應提高的現象,叫做社會助長。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這是因為人是有情性的,單獨一個人時,無所謂輸贏、好壞,沒有人看見,沒有人和你比較,你就覺得怎樣都可以。當出現第2個、第3個人,甚至更多人,你的感覺就大不相同,你會感到有人在看著你。你會情不自禁地想:“他們也可能正在評論我幹得怎麼樣呢,我一定要好好幹,讓他們瞧瞧。”無論是哪種環境下,人們都害怕被拋棄,總想要別人喜歡和接受自己。很明顯,當你與別人在一起時,這些動機更為強烈,當別人在身邊時,你總認為別人可能正在觀察自己。也許,你根本就不認識身邊的人,但你卻可能認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對你進行著評價,而我們又是很關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所以就不安起來,就會更加努力了。如果對方碰巧和你做著同樣的事情,就會讓你感到一種競爭的存在,人都是好勝的,誰也不想被別人比下去,於是你就會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不知不覺地提高了效率。


凡是到過日本京碧寺的人,都會見到寺門匾額上的“第一議諦”4個大字。這幾個字寫得龍飛鳳舞,靈韻非凡,吸引了許多遊客駐足欣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這幅字還有一個有趣的來歷。


大約兩百餘年前,洪川大師來到京碧寺,寺裡的和尚請他寫這4個字。洪川大師每寫一字,都要精心構思,反覆揣摩,真可謂嘔心瀝血。可是替他磨墨的那位和尚是個頗具眼力而又直言不諱的人。洪川的每一撇一捺,只要有一點點取疵,他都會“挑別”出來。


洪川寫了第一幅以後,這位和尚批評道:“這幅寫得不好。”


“那這一幅呢?”和尚又搖頭說:“更糟,還不如剛才那一幅。”


在一邊的香客悄悄地對方丈說:“大師不在狀態,會不會是嫌潤筆費給得少了呢?”於是方丈向洪川委婉地提出了增加潤筆費。


洪川本來是位一絲不苟的人,見此情景,也不說話,耐著性子先後寫了84幅“第一議諦”。


遺憾的是,沒有一幅得到這位和尚的讚許。

最後,在這位“寺刻”的和尚離開如廁的空隙,洪川鬆了一口氣,在心無藕絆的情況下一揮而就寫了這4個大字。那位和尚從廁所回來一看,曉起大拇指,由表地讚歎道:“神品!”


洪川剛開始時寫不好字,這就說明,他人在場並不一定就能導致社會促進的發生。有時,身邊有別人在場,會引起我們效率的下降。這種現象叫做“社會干擾”。


關於社會干擾,心理學家皮森在1933年的實驗中進行了證明。他發現,有一個旁觀者在場,會減低被試有關記憶工作的效率。心理學家達施爾也提出,有觀眾在場時,被試即使是做簡單的乘法,通常也會出現差錯。


有旁人在場時,為什麼有時會產生社會助長現象,有時又會產生社會干擾現象呢?這主要與下列因素影響有關:

1.與活動的性質有關

活動的性質,如果是簡單易做的,不需要緊張思維的,那麼就易產生社會助長現象。反之,如果是複雜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的,並要深入思維的工作,那麼就容易產生社會干擾現象。這由上述的實驗所證實。

2.與活動的情境有關

活動中如有重要人物在場、熟悉人物在場,就可能產生社會助長或干擾現象。其一,為了保護自尊心,希望有良好的表現給他們看,其二,激發了活動的動機,如果過高,則產生社會干擾現象,如果適中,就會產生社會助長效應。

3.與活動結果的評價有關

一項活動如果事後要進行評價並與獎懲等緊密結合,那麼就十分容易產生社會助長或干擾。這也是競賽的目的之一。當然,競賽過強,往往易於產生干擾,競賽適中,往往易於產生社會助長。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助長的實質是別人在場反而使個人感到輕鬆,有利於個人的活動:而社會干擾的實質是由於別人在場使個人感到拘束,從而使活動受到抑制和干擾。可見,一個人對活動結果評價的意識直接會影響到社會助長或干擾的產生。

4.與一個人的個人特質有關

有的人喜好安靜,不合群,在人多時就顯得緊張侷促,易出現社會干擾;有的人不怕生,“人來瘋”,在人多時反而更善於表現自己,就會出現社會助長。


由此可見,社會助長和社會干擾的發生是有條件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可以運用一些策略促進社會助長,防止社會干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