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在重慶北碚的縉雲山下嘉陵江畔,有一座森林圍繞著的小鎮,它的名字叫金剛碑。

金剛碑古時因其江邊有巨石入江心而得名金剛碚,又因縉雲山上有一塊碑形巨石,上有唐人題刻的“金剛”二字而得名。

若不是因為煤礦,金剛碑也許只是古渝州群山間眾多星羅棋佈的不起眼村落。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在清代以前,金剛碑所在之地甚為荒蕪,唯有自然風貌,少有建築。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曾有“巴山楚水淒涼地”的感嘆。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康熙年間,縉雲山南坡的小煤窯星羅棋佈,煤炭業日益興旺,煤炭必經過金剛碑嘉陵江出口,運銷外地,於是形成產煤、運煤、銷煤的水陸碼頭和中轉站,一些運煤工人便在這裡建房而居,金剛碑逐漸興盛。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同治年間,金剛碑煤炭業興旺,騾馬成隊、帆檣如林,為馬幫、船幫服務的馬房、棧房等也逐漸增多,各行各業興旺發達,還成立了以炭幫、船幫、油幫、米幫、力幫、馬幫、牛幫為首的行業幫會,即“七幫公會”。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民國時期,以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鄭家院子等規模較大的民居建築群,組成了繁榮的金剛碑。“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就是那一時期的真實寫照。極盛之時,金剛碑沿河兩岸的商店、貨棧等達百餘家,煤窯沿山排開,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檣如林,一派繁榮景象。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抗戰時期,隨著國民政府的內遷,重慶成了陪都。金剛碑繁茂濃郁的植被以及深藏山坳的獨特地理位置更是成為了眾人避亂世掃紛擾的首要選擇。一大批科學文化教育機構及赫赫有名的文化教育名流巨擘3000餘人寓居金剛碑。

重慶金剛碑:今日的寂靜,反襯百年的繁華

教育家梁漱溟在這裡興辦了“勉仁書院”,船舶大王盧作孚和石油大亨孫越崎在這裡實現了歷史性握手。

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曾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的翁文灝在這裡與調查員裴文中一起鑽研出“北京猿人”頭骨存在的證據。

正中書局著名的散文學家謬崇群在這裡寫成了三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散文集《夏蟲集》《石屏隨筆》《人間百相》,死後也葬於金剛碑。

顧頡剛在這裡主持邊疆語文編譯會並主編了《文史雜誌》。

歷史學家翦伯贊在這裡先後出版了《中國史綱》第一卷和《中國史論集》第一輯。

老舍在這裡靠著一杯甜茶、一張書桌書寫了有著“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之稱的鴻篇鉅作《四世同堂》。

嶺南畫家陳樹人在這裡寫詩上千首。名人云集,人文薈萃,再次促進了金剛碑街區的蓬勃發展。

曾有人笑稱:“莫看那時大家都穿著粗布衣,你在金剛碑茶館頭隨便一坐,碰到的個個都是大腕。”

經歷了民國的繁盛後,金剛碑逐漸沉寂了。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隨著煤的枯竭和煤窯的關閉,金剛碑水運交通優勢逐漸喪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慢慢搬出溪谷,去開始城市裡的嶄新生活。留下的只有日益破敗的房屋和清脆悅耳的溪水,還有不斷成長的參天大樹。

目前的金剛碑,已經成了一個無人小鎮,即使你想去感受曾經的繁華,也有四面封閉的大鐵門將你隔絕於小鎮之外。不過,沒關係,據悉,金剛碑的開發已經納入議事日程,未來不久,你會走到一個修舊如舊的小鎮上,探索它的歷史歲月,感受它的潮起潮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