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聰明人說話做事都不會太滿

《道德經》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jiù)。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先給大家解釋幾個字詞

① 第一個是“持而盈之”的“盈”,是滿;

② 第二個是“不如其已”的“已”,是停止;

③ 第三個是“自遺其咎”中的“咎”,是災禍;

先給大家大致翻譯一遍:累積到滿溢的水,不如及時停下來;打磨得越發尖銳的利器,卻更容易被磨平而無法留存。滿屋子的金子和美玉,有誰能守得住;擁有財富卻驕傲放肆,定會給自己帶來災禍。獲得成功要能含藏收斂,急流勇退,才是長保之道。


《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聰明人說話做事都不會太滿

陶澗生書寫《道德經》書法斗方被著名''歐派'集團企業出資收藏


一、貪婪是人最大的弱點,會害了自己

柏拉圖將世界二分,創造現在經典哲學領域非常著名的二分論。其本質是源於人的形而上學本性。人是一種不滿足於既有存在,總是在追求未來理想存在的一種存在。者通常在哲學上被稱為人的形而上學本性。

這種本性用俗話來說就是貪婪,不可否認,不貪婪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誰不追名逐利,傾榮慕華?在我們生活著的煙火世界裡,超然物外,心如止水者寥若星辰。因為吃、穿、住、用、行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當這些需求在得到滿足之後,人們還會積極地思考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去幻想更多不同層次的需求;當低級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就會更加迫切追求那些更高層級的事物,這是個既簡單又複雜的道理。

一旦名利雙收,又該如何留住它們,而不致使它們如雲煙一般隨風飄零?老子在本章中,就給出了答案:手持杯子,往裡加水,當水滿的時候,還不停地往裡加,當然會溢出來。換個說法:當弓被拉滿後仍繼續用力猛拉,結果毫無疑問,弦會最終被拉斷。這兩個小問題系出同源,都是“滿招損”的個案。雖箇中道理婦孺皆知,但真要我們與現實生活的慾望掛起鉤來,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明白了。


《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聰明人說話做事都不會太滿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大禹謨》:

“ 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人心不足蛇吞象(出處:《山海經·海內南經》),導致的結果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最後會落得悽慘的下場

《山海經·海內南經》: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傳說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帶,以吞吃過往的動物為生,據說它曾經生吞了一頭大象,過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來。由於巴蛇也襲擊人類,所以黃帝派遣大羿前往斬殺,大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後一直追趕它到遙遠的西方、將其斬為兩段。巴蛇的屍體變成了一座山丘,現在稱為巴陵。

此可見,即使是神話中的大蛇,吞下一頭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麼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當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後來遂以此比喻人心貪得無厭.久而久之即演變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語。明代學者羅洪先曾有詩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臨頭螂撲蟬。”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

出自清朝周希陶的《增廣賢文》

所以呀,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人生的短暫和草木的繁盛到轉瞬枯榮,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往往提到年齡很多人心裡發怵,不禁哀怨日子過得太匆忙。在短暫的一生裡拼命撈取金錢,或是追名逐利,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通過金錢和名利來證明自己,結果卻事與願違,失去的比得到的多,付出的代價比得到的昂貴。短短人生卻被身外之物束縛,赤條條的來,也赤條條的走,富貴和名利如過眼雲煙,何苦強求。

事實上,古往今來,沒有人能永久地保持自己的名位或財富,不要說富可敵國、權傾朝野的王公貴族,就是一手遮天的帝王也無法長久地保留自己的地位和財富,儘管他們讓後人將珠寶和自己的屍體葬在一起,並安裝上各種防盜機關,以求保全自己生前擁有的財富。可在事實上,自從安葬之時起,危險就已悄悄逼近,盜賊不但會潛入他們的墳墓,將陪葬的金銀財寶洗劫一空,甚至還會把他們的屍首拋棄到荒野,這是多麼悲慘的結局!當然,更有甚者,有的帝王連屍體也被偷走,因為他們身上穿的是金縷玉衣,他們不但失去了珠寶,也失去了屍身,其結果慘不忍睹。


《道德經》第九章:功遂身退。聰明人說話做事都不會太滿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來如風雨,去似微塵

二、凡事都別做太滿

追求圓滿是世人的通病,在功名、利祿、權位唾手可得之時,有幾個人能保持一顆知足之心呢

那個拼命寫作,想出名後給爸媽更好生活的90後,整日伏居在案,拒絕社交和娛樂,常熬夜至凌晨,卻不料突然一天的危險降臨,突發性顱內出血,讓他徹悟,人生不止有名利金錢,還有每一天真實平凡而又美好的生活。為了生活,為了所謂的出人頭地,不知疲倦,夜以繼日,滿臉黑色,滿臉疲憊,就跟老了二十歲一樣,消耗非常大,這並非是件好事。恰巧說明沒有重視“持滿之戒”。

“持滿”反義詞我認為是“留白”,做事多留白,也是一種精妙的智慧。明朝坊間有個說書人,名噪一時,在講到精彩處,說道張飛一聲吼,他張大口,表情誇張,卻不出聲,在聽眾心裡彷彿就聽到了振聾發聵的巨大吼聲,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可見“留白”的效果,有時比“持滿”要高明得多。

諸葛孔明,事無鉅細,軍中五十杖必親過,將領在打仗前,必給錦囊妙計,以至於他走之後,將領沒有鍛煉出自己的決斷能力,由於過分依賴他,而導致“危急存亡之秋”,諸葛亮也因為做事太滿,操心太滿,管的太滿,而落的“出師未捷身先死”的下場。

蘇轍《老子解》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銳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知揣之不可必恃也。若夫聖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後行,尚安有銳?無盈則無所用持,無銳則無所用揣矣。

人們知道滿了必然會溢出來而小心翼翼地端持,不如不裝滿的時候那樣安心。人們知道刀刃鋒利必然會折斷,所以先砸刀刃使之堅固,不知道捶砸的工序是不足以保證刀刃的堅固的。聖人只是使用而不佔有,怎麼會讓器皿滿盈呢?人們按照道的規律去做事,怎麼還會去追求刀刃的鋒利呢?不滿就不用小心翼翼地端著,不銳利就用不著拿錘子砸了。

極盛而衰,極滿而虧,是天地自然之道。小到一花一樹,一蟲一獸,大到一家一族,一朝一代,無不是如此。事物的發展都是向著其自身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不斷轉化的,人們說的“否極泰來”、“福禍相因”都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子依道奉勸人們急須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功成之後,不要貪戀權位名利,不要鋒芒刺人,而要收斂慾望,及時隱退。

富貴而驕,自古就是取禍的最重要途徑。在孫叔敖的典故中,狐丘丈人就說:

“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

孫權敖,志益下,心益小,施益博,才能免於禍患。而現實中比他得到帝王的寵幸,享有更多的財物,佔據更大的地位的人數不勝數。其中大多數人不知道收斂,驕奢淫逸,鬥富鬥強,引得同僚側目,天下怨恨。比如秦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官至承相之職,權大勢重,富貴無比。然而卻不知道功成身退之道,反而為了維護自己的私利,不惜損害國家利益。勾結趙高、胡亥,陷害忠臣,篡改遺詔,最後終於自食惡果,被趙高陷害,做了階下囚,被腰斬處死。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

所以,我們做事不要做得太滿了,要給自己留點餘地。人不僅僅要做事,不僅僅是追求財富和名利,還要享受生活,還要陪家人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這樣,人生才從容一些。

無論是經商,還是管理下屬,亦或是教育子女,更應該注意,持而不盈,凡事不做太滿,留有餘地,不然會害了自己,害了企業,害了孩子。在生活中不斷踐行,你的人生就會有新的變化!

大野先生帶你精讀《道德經》,品悟哲理,踐行就能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的格局和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