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此三句在格律上無爭議,第五、第六為四字對句,不用韻。

第七句五字,第三字不可用仄,韻在“雪”。


此處有爭議的乃是異文。

1.張德瀛《詞徵》作“亂石排空,驚濤拍岸”。

2.元延佑庚申雲間南阜書堂葉曾序刊本《東坡樂府》作“亂石崩雲,驚濤裂岸”。

3.洪邁記山谷書作“亂石崩雲,驚濤掠岸”。

4.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宋六十名家詞》及成都西樓帖東坡醉草石刻皆作“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黃庭堅書


1.張德瀛《詞徵》雲:

──蘇詞用武侯文:蘇文忠赤壁懷古詞“亂石排空,驚濤拍岸”,蓋用諸葛武侯《黃陵廟記》語。

今人何文匯先生亦如此以為:

──舊題諸葛亮《黃陵廟記》雲:“趨蜀道,履黃牛。因睹江山之勝,亂石排空,驚濤拍岸。”赤壁詞有“千古風流人物”、“一時多少豪傑”,諸葛亮與焉;而“羽扇綸巾”則直指諸葛亮孔明矣。宜乎“亂石排空,驚濤拍岸”本於武侯之文也。

  筆者案:

  這裡關係到下文“羽扇綸巾”誰指,不能不辯。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美國周策縱先生在為呼應其友何文匯博士“蘇軾《念奴嬌》赤壁詞正格”一文而寫的“蘇軾《念奴嬌》詞格律與原文考”文章中,說:

──文匯所舉“舊題”諸葛亮《黃陵廟記》有“亂石排空,驚濤拍岸”之句,以為蘇詞本於此。但此記無據,亦不見於早期武侯集,記中直稱劉備為“劉氏”,亦擬於不倫,顯系後人據赤壁詞偽作。

  對此何文匯博士又作出回應──“再論《念奴嬌》赤壁詞正格並答時賢”:

  ──或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乃東坡自鑄偉辭,而非取自舊題諸葛亮《黃陵廟記》,蓋《黃陵廟記》有偽託之嫌,東坡未必信之。案坡句取材自《黃陵廟記》與否,固不得而知。彼縱偽託,當不礙詞人取用。

  

(筆者案:文匯曰無論如何一定是東坡用了別人句了。呵呵。)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黃庭堅書


文匯:──或以《黃陵廟記》後於蘇軾,其“亂石排空,驚濤拍岸”反在蘇詞後。案《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傳記類一.〈諸葛忠武書〉十卷》提要雲:“明楊時偉編。……今世傳亮集四卷,由後人採摭而成,文多依託,如《梁父吟》、《黃陵廟記》之類,時偉皆釐正其訛。”又《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別集類存目一.〈諸葛丞相集〉四卷》提要雲:“國朝朱璘編。……其《黃陵廟記》明楊時偉作《諸葛書》,嘗以摭用蘇軾‘大江東去’詞語駁辨其偽。今考陸游《入蜀記》作於幹道六年,記黃牛廟事,引古諺及李白、歐陽修詩、張詠贊甚詳,獨一字不及亮記。袁說友所刻《成都文類》作於慶元五年,亦無此文。然則贗託之本,出於南宋以後明甚。璘乃仍然載入,絕無考訂。”

  文匯:──楊時偉以《黃陵廟記》有“亂石排空,驚濤拍岸”之句,因異南宋人剽竊東坡俊語為之。獨不疑坡句本於《黃陵廟記》者,以坡詞顯而亮記隱也。

  

(筆者案:文匯──總之一定是東坡剽竊了“諸葛亮”。呵呵。)

  

文匯:──案亮記當屬贗託,觀文中稱蜀主為劉氏,可辨一二。餘從“羽扇綸巾”逆推,以赤壁詞上闕有周郎,下闕有公瑾,則下闕既有孔明,上闕自宜有孔明矣。

  

(筆者案:原來繞來繞去是為了下闕“羽扇綸巾”。呵呵。東坡曰“賦詩必此詩──”下句說什麼呢?)

  

文匯:──故疑《黃陵廟記》在東坡前,當是南人思亮功,為此小文,託名亮作。

  

(筆者案:文匯──無論如何就算那文不是諸葛亮寫的總之也是東坡剽竊了別人。呵呵。文匯文思很細膩呢,前人駁曰“然則贗託之本,出於南宋以後明甚。”文匯就說“當是南人思亮功”,呵呵,略一“宋”,總之即使出於贗託也不能在東坡之後,即使“為此小文”,也必為東坡所抄了。呵呵。)

  

文匯繼續:──要之,究東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本於《黃陵廟記》“亂石排空,驚濤拍岸”,或適相反,或兩不相效,今亦無考。致謂陸、袁無一語及亮記,彼既是贗託之本,宜其不徵引矣。以上一得之見,惜無左證。

筆者案:文匯呀文匯──語無倫次,不知所云。嗚呼哀哉。

此真中江西詩派無一字無來歷的流毒太深矣,到底何先生是在褒東坡、還是在貶東坡,他寫文章是要說東坡此詞就是念奴嬌的正格,可是行文卻又自相矛盾,所持論點往往捉襟見肘,或者他真以為作詩作詞無一字無來處才是高明吧。

此輩教授有時候真的不知所謂。可為一嘆。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蘇軾書


  《諸葛亮集》──

  木石、舒潔標點

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

1995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黃陵廟記

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趨蜀道,履黃牛,因睹江山之勝,亂石排空,驚濤拍岸,斂巨石於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二峰,平治洚水,順遵其道,非神扶助於禹,人力奚能致此耶?僕縱步環覽,乃見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巒如畫,熟視於大江重複石壁間,有神像影見焉,鬢髮鬚眉,冠裳宛然,如採畫者。前豎一旌旗,右駐一黃犢,猶有董工開導之勢。古所傳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九載而功成,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不事鑿斧,順濟舟航,當廟食茲土。僕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目之曰黃牛廟,以顯神功。

(黃陵廟在夷陵州,面黃牛峽。相傳神常佐禹治水,諸葛武侯建廟,一名黃牛廟。──《水經注》)

  筆者案:

  誠如前人所駁斥,此文怎可能是諸葛亮所寫?

孔明《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荷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劉備臨崩託孤於孔明,並對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而上劉禪的《出師表》中孔明的口吻謙恭如此,又怎麼可能在剛入川、劉備更健在的時候竟直呼備為“劉氏”呢?

──“勢不可卻,計事善之”,以孔明性格也不會如此自白。

──“於是情好日密”,亦然,哪有臣子如此形容自己與國君之關係的呢?更遑論以孔明謙恭謹慎的性格更加不會。

這樣的字眼只能是別人的評論或者史家的語言,果然:

陳壽《諸葛亮傳》:──

“……。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帝曰:“善!”於是與亮

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顯然所謂孔明之《黃陵廟記》必當在陳壽之後,偽作者抄了陳壽,如此可知他也必當抄了東坡,則偽作時間更在東坡之後了。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翻點東坡文集,尺牘、書信中:

其山川之勝──

惟此山河之勝──

眷戀山海之勝──

告為多紀江山之勝──

──此類文字多見,東坡詩文詞賦古來流傳的程度無須我說,用腳指頭也想的明白,被抄更是易事,更理所當然。

  而且,東坡少時出川更經過很多蜀漢遺蹟,父子兄弟三人《南行集》更留下很多詠劉備孔明等的詩篇,東坡更有《黃牛廟》詩,卻不見於此處詠孔明,則諸葛武侯建廟之說,當傳在北宋之後。


2.“亂石崩雲,驚濤裂岸”:──

臺北大安出版社發行的《唐宋名家詞賞析:蘇軾》乃葉嘉瑩先生加拿大及國內大學的講課紀錄,在第五講中關於“崩雲、裂岸”及“穿空、拍岸”葉先生如此說:

──

你要是比較一下,就會發現它們各有長短。

“崩雲”寫的更有美感,更有變化;而“穿空”則顯示了一種直接的、強勁的力量。

“拍岸”的“拍”是個比較常見的字眼;“裂岸”的“裂”寫得十分有力。

所以如果是“亂石穿空”,就要“驚濤拍岸”;如果是“亂石崩雲”,就要“驚濤裂岸”。

因為如果一個力量大了,那麼另一個就要緩和一點兒。

“崩雲”比“穿空”更曲折、更形象化:

“穿空”只是說山石很尖,穿入空中;“崩雲”是說,亂石打到空中,震得天上的雲彩都散開了。

“驚濤裂岸”是說那大的波濤好像把山石的岸都要打得裂了開來。

“千堆雪”三個字寫得也很好,那澎湃的怒濤打在山石上邊,真的是一團團、一堆堆的,像白雪一樣。

筆者案:我一向佩服葉嘉瑩先生的詞論,但是在這裡卻覺得奇怪葉先生的講解怎麼變的這麼笨拙。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東坡醉筆作“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本無須異議,既然要說我以為東坡此詞一起高唱入雲,然後以氣御之筆端,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如果獨立來看“亂石崩雲,驚濤裂岸”確實是大手筆,但是,這樣下筆“亂石、崩雲”並“驚濤、裂岸”便形成起碼兩個分割的畫面,讀來、吟來或者唱來也必當造成意象的停留,而且,由亂石到雲彩、由大江到岸上,文意已可於此獨立,實可作詩中對句了。同樣,山谷書“亂石崩雲,驚濤掠岸”亦然,既是“掠”則一掠而過、一掠而去,亦無須回頭江上、無須接“捲起千堆雪”也成立了。

可是東坡作“亂石穿空,驚濤拍岸”,便不同。

“亂石穿空”──絕無留跡,“驚濤拍岸”──一個“拍”字便一定有下一個動作、拍出的結果──“捲起千堆雪!” 三句貫注,陡然推出,然後順勢:──“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什麼叫當行語?這就是。此詞的氣勢就是通過這樣寫而營造出來的,如大江東流去、黃河天上來,一瀉千里,風行水上而自然成文,何必一字二字之奇。

這就是東坡本色當行語

說東坡以文為詩、以詩為詞、引文法入詩詞,正當於此等處把握、領悟。

東坡無須於一句一字與山谷、嘉瑩較勝,常見的字眼又如何,“亂石”、“崩雲”、“穿空”、“驚濤”、“裂岸”、“拍岸”等詞在唐宋詩中常見,著名者如杜甫“亂石崢嶸俗無井”,李白“亂石流伏間”、“崩雲使人驚”, 韓愈“穿空細丘垤”,李白“驚濤洶湧向何處”,孟浩然“驚濤來似雪”,陸龜蒙“掠岸驚波沈翡翠”,歐陽修“驚起沙禽掠岸飛”,韓愈“拍岸才添水數缾”,東坡自己惠州《兩橋詩.東新橋》“尾插崩云溪”,《和陶使都經錢溪》“浩浩崩雲積”,而“裂”字被用更多,東坡自己出峽詩《蝦蟆背》“百尺蒼崖裂”,《同柳子玉遊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安得道人攜笛去,一聲吹裂翠崖岡”,甚至就在去黃州的路上《梅花二首》“

一夜東風吹石裂”,所用豈不更奇?越是有力、越是奇字在唐宋詩詞中其實早已不出奇。好像人人皆能道,卻原來惟東坡筆端敢如此道,看易實難、想俗實奇,出奇制勝,絕唱千古。

劉攽《中山詩話》:“詩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或意深意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於詞正可為東坡“大江東去”註腳。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黃庭堅書


箋註:──“捲起千堆雪”。

劉禹錫

《浪淘沙》:──

八月濤聲吼地來

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

捲起沙堆似雪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此是東坡面前實景呢,還是想象中周郎赤壁的史景呢?

古今好多論者也都曾經有過疑問,為何前後赤壁賦、赤壁懷古詞對赤壁的環境描寫如此不同?

水波不興,清風徐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范成大《吳船錄》卷下:

庚寅,發三江口,辰時過赤壁,泊黃州臨皋亭下。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耳巉巖”之境,東坡詞賦微誇焉。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蘇軾書


  今人饒學剛先生在其大作《蘇東坡在黃州》中為文,其按照古籍文獻、方誌資料並結合東坡幾遊赤壁留下的詩詞文章,沿著東坡足跡進行了詳盡的實地考察,當然是九百年之後的實地了,原來東坡前後赤壁賦及赤壁懷古詞雖然寫的都是赤壁,但是此“赤壁”只是大的背境,二賦一詞寫的是“赤壁”大環境下的相連卻又次第分開的不同位置。

  饒先生乃蘇軾研究專家,長期在黃州工作、生活,他此一觀點也得到很多蘇學研究專家的認同,我想也應該合情合理。

  自己還沒去過東坡赤壁,但是早就想去的話一定要帶著《蘇東坡在黃州》,一定比當地賣的旅遊地圖有趣、有用多了。


《念奴嬌-大江東去》句解: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