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四大才子

江南四大才子,很大的一個名號,在後代文學家的渲染和近年影視劇的表現,讓更多人對四大才子有更多的印象,可是大多數人瞭解四大才子多是影視劇方面的,比如香港電視《金裝四大才子》,或者是無厘頭搞笑的《唐伯虎點秋香》,一個個風流才子的形象躍然於腦海,但是真正的四大才子又是什麼樣呢,是不是像電視裡那般文采風流,萬人著迷,且來慢慢品讀。

影視劇裡的四大才子,多指唐祝文周,即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斌,歷史上的吳門四才子卻不完全一致,吳門四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是真實歷史存在的,而周文斌,歷史典籍中並未出現此人,而另一個有人說是徐禎卿,也有人說是沈周,總之,並不是周文斌,而歷史上的四大才子究竟是不是風流倜儻,像電視劇裡那樣,唐伯虎娶妻八九個,入華府為奴只為秋香呢。

唐寅(1470-1523),祖籍晉昌,即建國後的山西晉城一帶,所以在他的書畫落款中,往往寫的是"晉昌唐寅"四字。北宋時唐氏家族南遷,開始來到南京、蘇州經商。唐寅就出生在蘇州府吳縣吳趨裡一個商人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唐伯虎自幼天資聰敏,熟讀四書、五經,並博覽史籍,16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19歲時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20餘歲時家中連遭不幸,父母先後逝世,妻子在他24歲時病逝、妹妹相繼也離開人世,家境衰敗,在好友祝枝山的規勸下潛心讀書,其間可能又娶一妻,29歲參加應天府公試,得中第一名"解元",30歲赴京會試,卻受考場舞弊案牽連被斥為吏,妻子也因之離去。此後遂絕意進取,以賣畫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應寧王朱宸濠之請赴南昌半年餘,後察覺寧王圖謀不軌,遂佯狂得以脫身而歸。後娶沈氏,或名九娘,晚年生活困頓,54歲即病逝。

唐伯虎的確是唐解元,不過並沒有那麼家財萬貫妻妾成群,晚年的唐伯虎生活潦倒,也只是靠賣畫為生,可是,他的畫不像現在那般值錢,自己也只是活了54歲,可見唐伯虎並沒有想象中那般瀟灑。歷史上雖有秋香其人,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葉;不過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二十歲。秋香雖在金陵高張豔幟,但她二人之間實難發生風流韻事。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麼場合見到秋香扇面,寫了一首七絕:"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唐寅詩集》中有詩名曰"我愛秋香"是一首藏頭詩

我畫蘭江水悠悠

愛晚亭上楓葉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

香菸嫋嫋繞經樓

"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明代的筆記體小說中,其中明代小說家王同軌先生的《耳談》,敘述的故事情節和我們知道的"唐伯虎點秋香"基本吻合。大意是說,蘇州才子陳元超,性格放蕩不羈。一次,他和朋友遊覽虎丘,與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對陳公子粲然一笑。其實就笑了一下,陳公子便招架不住,於是暗訪秋香蹤跡。於是,陳公子喬裝打扮,到官宦人家裡做了公子的伴讀書童。不久,陳元超覺得時機已到,因為他發現倆公子已經離不開他,便謊稱要回家娶親。倆公子說,府上有這麼多婢女,你隨便挑。陳公子說,既然這樣,恭敬不如從命,我就點秋香吧。陳公子遂心如願,結成姻緣。這就是《耳談》中因笑傳情,因情結緣的一個愛情故事。到了明朝末年小說家馮夢龍的手中,就變成了《唐解元一笑姻緣》。一個最古老,最簡單的故事,由"一笑"發展到"三笑",情節也更加複雜化。

歷史上真實的四大才子

祝枝山(1460--1526),字希哲,因生而左手六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世亦稱"祝枝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吳縣)人。祝允明自幼就顯現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華。"五歲能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明弘治五年(一四九二)中舉,任廣東惠州府興寧知縣,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官至應天府(今南京)通判。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因病致仕歸裡。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卒,享年六十七歲。祝枝山也不像陳百祥扮演的那般窩囊,而是真正才子,官運也比唐伯虎要好得多,在古代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幾歲的時候,能活到67歲,也算是高壽了,祝枝山代表作是《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他為人豪爽,性格開朗,其無拘無束的氣度,表現在"狂草"中,雖偶有失筆,卻寫得舒展縱逸,氣韻生動,是值得後人研習的一位書家。

歷史上真實的四大才子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擅長詩文書畫,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自幼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工部尚書李充嗣的推薦以貢生進京,經過吏部考核,被授職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詔。此時其書畫已負盛名,求其書畫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擠,心中悒悒不樂。四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辭歸出京,放舟南下,回蘇州定居,潛心詩文書畫。不再求仕進,以戲墨弄翰自遣。晚年聲譽卓著,號稱"文筆遍天下",購求他書畫的人踏破門坎,說他"海宇欽慕,縑素山積"。 他年近九十歲時,還孜孜不倦,為人書墓誌銘,未待寫完,"便置筆端坐而逝"。他通曉各科繪畫之藝,擅長各種細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筆能力極佳,80多歲時還能十分流利地書寫蠅頭小楷竟日不倦。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其詩、文、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文徵明在幾個人中算是生活的不錯,起碼在他還活著的時候,書畫就已經聞名天下,號稱鐵畫銀鉤,在書畫上的造詣頗高,而且活到90歲,是一個標準的長壽才子,雖然唐伯虎在民間的名氣最大,但是在歷史上,我還是最羨慕文徵明。

歷史上真實的四大才子

徐禎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國,常熟梅李鎮人,後遷居吳縣(今蘇州),明代文學家,被人稱為"吳中詩冠",是吳中四才子(亦稱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徐禎卿天性聰穎,少長文理,人稱"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早年學文於吳寬,學書法於李應禎。 在文學流派上,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併成為"前七子",強調文章學習秦漢,古詩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王世貞《藝苑卮言》內引有"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書法亦是一絕,王世貞稱: "待詔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師懷素,行筆仿蘇(軾)、黃(庭堅)、米(芾)及《集王書聖教序》晚歲取《集王書聖教序》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一家。徐禎卿名氣最小,年齡也最小,活了33歲,性情也多於前三位有不同,而且並不擅長畫畫,所以才會有後人杜撰出一個樣貌俊美中過探花的周文斌來取代他,可是真實歷史中他才是貨真價實的四大才子。

歷史總是和影視劇的戲說不同,歷史中的四大才子不像周星馳電影那般瀟灑放蕩,多了些凡人的真實,也多了些世人的清苦,還原一個真實的四大才子,不要把他們的形象在固定在影視劇上了,這也是很多喜歡歷史的人不喜歡現在古裝劇的原因,太多的導演編劇把歷史改編的亂七八糟,小孩子第一次接觸歷史人物大多是從影視劇方面,這其實非常不好,但是在這個一切往錢看得影視圈,又有誰管呢,只要編的能賣錢,管你三觀正不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