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這是一個關於替身的故事。替身自古有之,人稱“影子”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由張藝謀執導的《影》,改編自《三國·荊州》,講述了從八歲就被秘密囚禁的“影子”境州,不甘心被當成傀儡替身,歷經磨難,努力尋回人性自由的故事。

該片自上映以來,連續入圍第7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及第43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主展映單元,並一舉斬獲第55屆金馬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等多項提名錶彰。不同於張藝謀導演在《英雄》、《金陵十三釵》所展現出的濃墨重彩的畫面技巧,《影》採用物理褪色手法,營造出煙籠水紗的效果,從美術效果、角色設置、衍生意義等多方角度入手,深入三國,探索人心,呈現出濃郁大氣的中國風格

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浮世繪的背後隱喻

色彩心理學認為,顏色能夠影響人的腦電波,透過視覺能看到情感和意志的表達。

而色彩作為電影創作的手段, 既是表達思想情感

的重要手段,也是構成電影藝術形式美的一種表現因素。好萊塢頂級大導演斯蒂文·斯皮爾伯格也曾不無羨豔地說,張藝謀是可以用色彩講故事的導演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服飾不僅具備潑墨特點,圖案花紋的設計更是貼合角色而設置

《影》這部作品,從色彩入手,化繁為簡,將場景、道具的設置儘量黑白化。劇組通過單獨製版服裝,讓每個角色的服飾都有不同韻律的潑墨,又於陰雨天實拍大量戲份,最終達成了中國水墨畫的感覺。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電影中的整體風格防制中國水墨畫特色,墨即百色

以電影的水墨特徵為例,場景中的色彩運用,實現瞭如下畫面特色:


①統一色調,賦予畫面獨特的層次感,也提供了更多精雕細琢的可能性

北宋沈括《圖畫歌》中的那句:“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說的就是水墨畫。水墨畫作為中國畫特有的一種表現形式,始於唐代,成於五代,盛於宋元,延及明清及近代。墨即是色,通過墨色的焦、濃、重、淡、清可產生豐富變化,僅用黑白灰三種顏色,就能表達萬千世界的千姿多彩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大戰前的都督府,墨色運用的很到位

在《影》中,水墨手法極簡、表意極繁的特徵被運用的淋漓盡致。焦墨被用於金戈鐵馬的戰場,渲染出雄奇肅穆的氛圍;濃墨被用於風雲詭譎的朝堂,大王群臣運籌帷幄,又是一番驚心動魄;重墨淡墨交輝,點綴出山水外景;清墨描摹,細緻的將女性的柔美純良形象勾勒顯現,黑白色調淡化柔和,與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劇情相互照應,水墨般的風景與連日暴雨,整體畫面精雕細琢、層層疊疊、舒灑盪漾,展現了中國古風的強大美感與深邃意境


②暗示劇情走向,彰顯人物情感

黑白片時代,最盛產曠世美女,嘉寶、褒曼、費雯·麗……原因在於,色彩的弱化,讓觀眾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集中到了環境與演員本身。

低對比顯色下,人物的臉是鮮明的彩色,越向背景環境退,越呈現無色,這樣的設計,使得角色

面部細節更容易被捕捉,環境變化也更容易被感知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浮世繪屏風前的長公主與小艾

比如電影開頭,有個小艾與長公主在雋著浮世繪的屏風前占卜的情節。這裡黑白色調的浮世繪,設置巧妙,不僅在氛圍上,給原本的輕鬆愉悅蒙上了一層壓抑,更在人物走向上做出暗示——

朝堂本就是另一角度的浮世繪,有著濃縮市井風情,又高於市井的層次,由此給到的大量鏡頭特寫,一方面,將花街柳巷的藝術畫與大戰前的緊張氛圍對比,暗示皇帝朝臣爭渡其中的局勢,另一方面,將浮生繪里的人物、浮生繪外的環境皆是無色,與小艾、長公主或惶恐或天真的神情互比互襯,相得益彰。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特殊色調下,身形不同的都督與境州,讓畫面頗具表現力

再比如,為了使假扮更加徹底,子虞為境州割出新鮮傷疤的畫面,在電影的特殊色調下,顯得格外醒目,加之大衛·柯南伯格式的造型與長鏡頭的處理,將這場身份的受封儀式展演的無比震撼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層巒疊嶂的山、連日不歇的雨,黑灰色調下濃郁的沙場氛圍

還有楊蒼應戰前,手持大刀、威風無比的畫面,鏡頭著重特寫了溼漉漉的戰場與朦朧的山隘,暗示不明朗的局勢,為戰爭的失敗埋下伏筆

置信孤與膽,金戈鐵馬中的愛恨情仇

與其他影視作品不同,《影》裡愛情成分,更為宏觀與複雜。家國背景下的愛情,權謀參半其中,矛盾而貞烈。故事中出現兩個女子——長公主青萍與子虞之妻小艾,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性情、詮釋著不同的愛情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長公主隨軍親赴戰場

長公主青萍,是個不矛盾的角色,想到就去做了,受辱就去還了,她甚至因被納妾感到羞辱,親自提刀上戰場,粗衣陋服滿身泥汙,唯雙眸明媚動人,是孤注一擲的乾淨。青萍自始至終都知道自己要什麼,至少是不要什麼,她不想參加男人的遊戲,只循著自己的興趣性格,尋找自己的尊嚴。

在戰場上,堅持要討個說法的青萍,見到了那個揚言要讓她做妾的男人,亂戰後,被砍傷的青萍奄奄一息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青萍被楊平砍傷

“你一個女人,跑到這裡回來做什麼?”楊平的語氣,帶著些好奇

“誰讓你欺負我,竟敢讓我做妾!”這是她對楊平說的第一句話

“是你?”楊平皺眉,單膝蹲在她身旁,拿手扶起她的臉,神情竟有些疼惜

“我來把它還給你”,伴隨著青萍的第二句話,一把尖刃,將那個溫柔俯身、想聽清身邊人說話的少年一擊斃命

敵國將門為壓倒對方士氣,譏諷和親公主的一句話,成了楊平與青萍之間最大的鴻溝。也許楊平會對眼前這個一身傲骨、執拗著要為自己討回尊嚴的長公主,一見傾心;也許青萍也會為戰場上親見的那個丰神俊朗、滿眼純直的少年所感動,但事實卻是,他殺了她,她殺了他,他們甚至還沒來得及瞭解對方,萌芽的愛情,就至此結束了。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一眼未及千年,剎那卻成永恆。懵懂天真的少年人,還不完全懂得愛是什麼,就這麼莫名的被裹挾著捲入戰場,是他們錯了?不盡如此,他們只是時代的炮灰,在四起的硝煙中,永遠的倒在了那片的修羅場上楊平與長公主的愛情故事,將稚嫩的、美好的少年情懷揉碎給觀眾看,以殘缺幻化美感,達成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如果說長公主的愛情是夾雜在國朝之間的迫不得已,那麼小艾的愛情,則是一種更為矛盾的自我博弈與鬥爭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愛與背叛,是小艾的情感主線。電影開篇,王上要她與“影子”一同彈琴,她宣誓境州一天不收復,她就一日不碰琴,一個將夫君的志向當作自己志向的女人,何等情深,小艾愛夫君,如愛自己。但她背後的都督,運籌帷幄與斗室之中,為奪境州,啟用影子。決定是都督一人做的,被推向風口的卻是小艾,她獨自一人,面對君王的懷疑,承擔著極大的後果。

此後便是與影子日復一日的相處、假扮夫妻,在這個過程中,善良又缺乏安全感的影子喚起了小艾對愛情最初的嚮往,兩人的感情也在小艾悟出傘刀絕技,並傳授給影子時初現端倪。小艾不忍境州送死,偷偷給境州上藥,在境州奔赴戰場前,悉心安慰,小艾背叛了都督,輾轉之間,不知所措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境州凱旋而歸

大戰之後,境州用聰慧和勤奮改寫了都督的劇本,戰勝歸來,境州殺了王上,嫁禍給了被蒙面的都督,自己頂替都督接受萬臣朝拜。顯然,歷經滄桑的他,不再純良,眼神兇狠、充滿野心,彷彿與從前形容枯槁的都督完全重合了,身上那份讓人心動的氣息也隨之消散。故事發展到這裡,電影給小艾單獨安排了個一鏡到底的長鏡頭

長鏡頭是一種相對於蒙太奇的拍攝方法,能包容較多所需內容,鏡頭流轉間,導演的特定構想和審美情趣便得以完美髮揮,電影中長鏡頭的語言表達,實現了以下功能


①增加劇本真實性,引發觀眾共情

長鏡頭通過鏡頭運動,建立局部與整體的聯繫,實現空間的自然轉換,同時,也排除了一切作假、替身的可能性,具有不可置疑的真實性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全程目睹大殿所發生的一切的小艾,在境州珍重又小心的將荷包還給她時,臉上的神情由萬分驚恐,轉變為一種熟悉的顧憐;境州在門外向朝臣宣誓主權,原本坐在地上的小艾,突然甩掉荷包,神色慌亂急切,在長廊上奔跑,從殿內衝向殿外,將要拉開門的一瞬間,她的情緒從

緊張失落之後平復。這短短几分鐘的,通過長鏡頭的展現,將演員、劇本、情節串聯的無比連貫,讓觀眾彷彿置身戲中,能設身處地的感受到主人公的矛盾與壓抑。


②渲染氛圍,連續記錄時空、傳達事態進展

長鏡頭的另一個功能,是採取不打斷時間的自然過程,保持了時間進程的不間斷性,從而實現局部與整體的聯繫。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長鏡頭前篇,留白電影效果,意味悠長

小艾的這個長鏡頭段落,先拍的近景,甩掉荷包後鏡頭漫漫拉開,成全景,停頓幾秒,隨著音樂的節奏,鏡頭慢慢上搖,清楚地渲染出緊迫的氛圍節奏,然後鏡頭移動橫掃大殿,移動中可以發現大殿上的浮世繪以及狂草屏風,暗示人物內心的權衡與糾結,這時劇情已快結束,鏡頭隨即又從特寫邊拉邊移退到小艾背後,透過拍那條若隱若現的門縫,門縫外的世界未知,達成了悠遠的留白意境,鏡頭在運動中忽而突出細節、忽而強調氣氛,保持了整段內容的完整,產生了一種真實、自然、生動的效果。

跳出鏡頭,我們再從宏觀角度,來看小艾情感線的完整走向,這時就不難發現,影子是都督真正失敗的一個權謀之計,但最重傷的卻是小艾。她先是處於愛與背叛的強烈矛盾之中,其後又只能選擇終身保守這樣驚天的秘密,與殺害自己夫君的人同床共枕。“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想象小艾此後的夜晚,定是格外難熬,每每想起殿上的那場大戲便生不如死。

慾望與平衡:若無真身,影子何在?是願做真身、還是願做影子?

慾望:沒有真身,也有影子

《影》這部作品,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正是人性。電影中被賦予更高層次理解的影子,不是僅僅指的是替身,更衍生成為人們各自的私慾。可以說,影片中設置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各自的“影子”。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浮世繪上出現了沛王的影子,是為一處暗喻

君王的影子,不是安民,是安己。古龍說:“最好的博弈者,永不低估對手,而盡力讓對手低估自己”。沛王,正是這樣一個高明的角色,他忽而劍拔弩張眼神凌厲,忽而翩若斗酒詩仙,讓人難以捉摸。為了坐穩王位,又不惜以妹妹青萍作棋,下嫁楊平為妾,表面求和,實則欲激起朝中大亂,讓那些按耐不住心思的朝臣自亂陣腳。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形容枯槁的都督

將軍的影子,不是殺敵,是誅己。都督,讓境州替他走上朝堂和戰場。成為助他改朝換代的利刃,也許夫人也是,一個幫襯影子的掩護。都督對權力的渴望,讓他不在乎一切、近乎瘋魔,就像他自己說的:“我這一生醉心於權謀與征伐,卻從未領略過天下之美”。這種急功趨利、喪心病狂的心態,也最終讓都督步步落入圈套,萬劫不復。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所以,電影通過“影子”意象,通過群雄紛爭的三國背景,委婉揭示了那些躲在人後的慾望,那些冠冕堂皇外衣下,掩蓋著的不斷膨脹的私慾,同時也向觀眾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是願做真身、還是願做影子?

失去妹妹的沛王,一無所有的都督,惶恐度日的小艾……就這個問題,電影用人物的結局,又給出了非常明顯的提示:慾望不能超載,影子更不能蓋過真身,我們,要學會控制與取捨,方能堅守初心,實現平衡,其中解法,貫穿道家思想,與破解楊蒼刀法的精髓一致

平衡:陰陽相生,道法自然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意思是,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

世間萬物的根本就是相互融洽以為和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電影中的陰陽美學、平衡之道

王爾德曾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陰陽之道,其實就是平衡兩者之間、最高明的解法

若君王無慾無求,朝堂將為一盤散沙,若將軍無意功名,疆土將無人守護。慾望、或者說是影子,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從人的基本需求——生存而起,餓求飽,飽求暖,暖求安,安求公……慾望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在於失衡。這也是影片真正想傳遞給觀眾的概念:欲,要適當,我們需要有一顆淡定、但一定上進的心,使得慾望催人奮進,又不讓慾望反噬掉自己,實現兩者的平衡,得人生之大自在

總結:

《影》:水墨奇觀下的中國意象,三國背景中的捭闔之術

太極、書法、古琴、竹林……融合大量中國元素的《影》,不僅將故事置身於三國背景、融水墨意境,以獨特的水墨視角還原廟宇朝堂、邊疆沙場,更兼顧陰陽美學的平衡雋逸之美,用黑白明分善惡,於角色立意處,深耕挖掘,由點及面,權衡慾望,在真摯透徹的人性故事背後,讓觀眾產生反思和頓悟,並能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靈魂的啟迪、找尋人生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