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青春稚氣的少年,優雅自傲的少婦,在那個飄著令人愉悅芳香的夏天,帶領觀影者進入二戰後兵荒馬亂的西德。

這部獲奧斯卡5項提名、豆瓣評分高達 8.5分的電影——《朗讀者》,改編自哈德的同名小說,有關愛情,有關歷史,更有關人性。

人生,緣始於遇見——他教會她自學、自知,她讓他懂得了愛情和慾望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影片以15歲少年米夏與36歲情人列車售票員漢娜的故事為切口,進行情節的展開,少年米夏患上猩紅熱,從學校回家時,突然發病嘔吐,得到了陌生女人漢娜的幫助。

康復後,米夏找到了漢娜並答謝她,不料兩人卻很快捲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關係——雖然漢娜的年齡要大很多。對於這段忘年戀,影片描寫平鋪直敘,真實而又美好。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漢娜與米夏的愛情誠而可貴,對於漢娜來說,米夏的到來讓她有了相遇的期待、閱讀的快樂,這個溫柔親切、忠誠耐心的孩子,每次都來為她讀書,朗讀的聲音那樣好聽迷人,讓歷經滄桑的漢娜得到了從未有過的溫暖,這是米夏給予漢娜的,也是最能打動漢娜的。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對於米夏來說,穿著花色吊帶時而微微蹙眉的漢娜,所展現的成熟與魅力實在讓他著迷,在他念書給她聽時,她會或沉思或微笑,並且告訴他“你很在行朗讀”,

她永遠這樣冷靜睿智,願意給他所有的關注和肯定。愛和尊重是漢娜給米夏最好的愛情,這樣的愛情讓米夏成為一個更好的男人。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影片中間,漢娜和米夏的感情接受著考驗。觀影者可以看到米夏對於去泳池邊找自己的漢娜的閃躲,漢娜在兩人單車旅行點餐時,面對鄰桌孩子異樣嘲笑的尷尬,他們是兩個太不一樣的人,以至於他們就像兩隻渴望擁抱的刺蝟,註定難以擁有美好的結局。

讓漢娜和米夏感情暫告段落的,是漢娜的偶爾得到的晉升機會,她不再做列車售票員,不辭而別,影片對米夏的情緒進行了細節拍攝,疑惑、不捨、委屈……讓人覺得從前與漢娜度過的美好夏天彷彿就只是一場瑰麗飄渺的夢。

證詞能使她免遭終生監禁,該怎樣做?

這是《朗讀者》呈現給我們的難題。

多年以後,米夏與漢娜再次戲劇性的相遇。這一次相遇在法庭,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立場。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法律學校的實習生米夏,在被告臺上見到了納粹戰犯漢娜,這是他才知道:那個善良又無知的、那個在少年時代熠熠閃光、又突然消失的女人,竟然是助紂為虐的納粹罪犯。重逢的驚喜,糾結的處境在這時形成了激烈的矛盾點,影片也在這時達到高潮。

人因羞恥感而保有秘密,卻又因秘密而困鎖,但又因堅守秘密,留有一份尊嚴。

這場關於納粹幫兇的裁定,開局了,與此同時,關於米夏與漢娜感情的裁決,也開始了。

面對法官咄咄逼人的審問:是你嗎?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漢娜供認不諱,但事實是,納粹營中許多涉及文字的工作,她根本沒法做,還有那份寫滿了犯罪證據的文書,她也看不懂。漢娜的羞恥感到達了極致。但她不願意當眾承認,承認自己是文盲的事實。她是誰,一個罪犯?還是文盲?她又該怎樣活著?最終,漢娜的自尊心替她做出了一個看似“體面”的選擇,她認罪了,認下文書中許多本不屬於自己的重罪。也因此失去了自由。

米夏也有羞恥感。當他得知漢娜曾是集中營看守時,試圖幫助辯解,又不知如何辯解;明知文盲的證據對漢娜有利,甚至將已知情況公諸法庭,是自己的職業道德,可與比自己大二十多歲的納粹看守相愛的經歷,無疑讓他羞於啟齒,最終他無奈地選擇了隱瞞事實。

走著走著,就散了,回憶都淡了;回頭發現,你不見了,忽然我亂了

漢娜鋃鐺入獄,米夏與漢娜的交集,卻沒有因此結束。但正如米夏自己所說,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給他的印象難以取代,以至於他僅曾有過一次非常短暫的婚姻。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米夏,他知道漢娜對知識的渴望和羨豔。漢娜入獄後,時常寄來光碟,日復一日的為漢娜唸書。面對光碟裡仍舊熟悉溫暖的聲音,漢娜動容了,她開始聽著光盤逐字逐句的學寫字,嘗試著給米夏寫信。

然而收到信的米夏並沒有回信,可以看出他對於這段複雜感情十分為難,他已經說不清自己對漢娜的感情,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此時的漢娜。

漢娜與米夏的最後一次見面,是米夏接漢娜出獄的那一天。面對眼前的這個男人,漢娜熱切的想去握手,卻遭到了拒絕。眼前的米夏,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想方設法哄她開心,臉上帶著羞澀和甜蜜的男孩子。他的眼神中,蒙上了一層看不透的陰影,但她是一樣的寬容,還像從前那樣叫他——“你長大了,孩子。”

幾句簡單的寒暄,米夏問道漢娜有沒有在獄中對自己的行為反思,學到了什麼。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難以置信,在漢娜夢中演繹了千萬遍的再次相遇的場景,得到米夏的第一句話,竟是要聽自己對罪過的反思。這個孩子,不僅長大了,她也不認得了。

“我學會了寫字”――漢娜回答。漢娜看著他,似乎明白了這些年來的一切,米夏冷漠的臉,成了他們最後的訣別。

能讓靈魂完整的,是愛

一個命運用悲憫註解的國家,是愛的人錯了還是社會錯了?

漢娜最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再次不辭而別。殺死她的,也許是羞恥感,也許是情人米夏,更也許,是那個時代。那個混亂的西德,讓善良無知的人不得不淪為邪惡勢力的幫兇,知識得不到普及,無知成為羞恥,無數的人在渴望甚至乞討知識。

電影最後,米夏在與集中營中女倖存者的談話中,首次坦誠交代與漢娜的關係,時隔多年,米夏第一次面對自我真實的內心。他終於學會承認、願意訴說自己與漢娜的感情,當初的孩子真正的長大了、理解了,也許也真正的釋懷了。

開放性的結尾,殘缺而又動人心魄,令人感慨許多。這裡頭有對時代的反思,也有對由漢娜與米夏衍生出的、無數正在烽煙之下誕生的愛情悲劇的無奈與惋惜。如果時代和平穩定,他們也許單純依舊。

電影《朗讀者》:洗淨鉛華,為你朗讀一個故事

洗淨鉛華,再為你朗讀一個故事。米夏會這樣做嗎?——一定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