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之好與崤山之戰(下)

秦穆公當了晉獻公的女婿,理直氣壯地管起了晉國的家務事。晉國驪姬作亂,太子申生被殺,公子重耳和夷吾流亡國外。秦穆公終於等到了插手晉國事務的機會,尋找並扶植有利於秦國的晉國君主。

人選有兩個,重耳和夷吾。不管哪方面,重耳都明顯高出一籌。兩個人在國內的人氣相差也很大,看看跟隨重耳的逃亡陣容之豪華,再看看夷吾逃亡的形單影隻,是不難分辨的。

然而,秦穆公的選擇卻是夷吾。理由很簡單,秦穆公是搞政治的,不是做慈善的。他的目的是要扶植一位聽秦國話的君主,夷吾看起來聽話多了,至少在流亡期間。

晉公子夷吾在秦軍的簇擁下,回到了晉國,是為晉惠公。

後面的事實證明,政治投資的風險不是一般的大。夷吾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他當上國君之後,不僅沒有兌現當初給於秦國的承諾,反而趁著秦國大災的時候向秦國發起了攻擊。秦穆公氣炸了肺,率部與晉國大戰於韓原,大敗晉軍,一度俘虜晉惠公,好好收拾了一下這個恩將仇報的傢伙。

打完了還要繼續晉國的投資事業,秦穆公還是不甘心前面的失敗。晉惠公逝世後,在秦國做人質的公子子圉偷偷從秦國跑回去也不和秦國打招呼,秦穆公想到了晉國的另一筆投資--重耳。

公元前636年,在三千秦軍的護衛下,流亡十九年的重耳回到了晉國,這一年兩鬢斑白的老公子終於當上了國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時代的秦晉暫時達成了同盟,雙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付日漸崛起的楚國身上,晉國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可惜的是,晉文公回國第九年就逝世了,秦穆公又一次迎來新的機遇。這次他決定不再把希望寄託在任何一位晉國公子身上,秦國人要靠自己向中原擴張。

秦晉之好與崤山之戰(下)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派孟明視為主將,率三百乘偷襲鄭國。眾大臣都反對這次戰爭。一是因為長途奔襲,成功概率不高;二是與鄭國人開戰,其實就是與還處於霸主地位的晉國人翻臉,必然會遭到晉國的反對和對抗。。

出征前,百里奚和蹇叔在城門前痛哭,既是位自己的兒子孟明視、西乞術及白乙丙,也是為了這支軍隊。有人哭,也有人嘆息。這支軍隊路過周北門,城樓上的周王室王孫滿看到秦國軍隊,斷言這是一支即將打敗仗的軍隊,因為他們的臉上寫著兩個字“驕傲”。

還沒到鄭國,這支秦軍就被人忽悠了。一個叫弦高的商人在半路上假冒鄭國的使者,為秦軍送上慰問品,並說鄭國上下每個人都穿著盔甲拿著武器歡迎秦軍的到來。

孟明視相信了,偷襲已經沒有意義了。好不容易出來一趟,也不能空手回去吧。於是,順手滅了半道上的滑國。

這下闖禍了。秦國人一聲招呼不打,就帶著軍隊到了晉國後院,而且滅掉了親晉的滑國。晉襄公是新君,正好要立威,於是派出軍隊抗秦。統帥是在城濮之戰中立下大功的先軫。他決定率領晉軍在崤山伏擊秦軍。

孟明視並非無能之輩,而且出征前,他的父親百里奚就警告過他: 崤山,是這支秦軍路上的鬼門關。秦軍進入崤山,孟明視想起父親的話,格外謹慎。他把隊伍分成四隊,每隔二里,逐次前行。

但是在先軫面前,孟明視還是太嫩了,先軫派出部分晉軍與秦軍交戰,佯敗。秦國人已經很久沒有嘗過敗仗的滋味了,失去了應有的謹慎和判斷力。

秦軍被誘入崤山的隘路,晉軍從兩面山坡上向秦軍發起衝擊。秦軍大部分被殲,大將孟明視、西乞術及白乙丙被俘。

崤山之戰的失敗,標誌著秦國第一次大規模向中原擴張的努力被終止。

秦晉之好與崤山之戰(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