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賣國”是烏龍,但“飯碗”還真不是別人砸的

聯想“賣國”是烏龍,但“飯碗”還真不是別人砸的

聯想最近是跟投票風波槓上了,頻頻被指“賣國”。傳聞可以澄清,但是核心競爭力才是痛點。

聯想被“賣國”

在這樣一個比較敏感時期,先是說聯想在16年全球對於5G標準投票的時候,投了華為的反對票,所以被扣上“賣國”的帽子,因此聯想董事長柳傳志,立即發文聲討造謠,聲明立場“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誓死打贏“,還引得眾多企業家精英力挺。

聯想“賣國”是烏龍,但“飯碗”還真不是別人砸的

這個事情剛剛澄清,風波又起,網傳中央某採購中心就電腦產品採購,例行向各PC供應商徵求建議,在支持國產操作系統上,聯想投下反對票,導致國產系統以3:4敗北。所以聯想又急忙於21日晚間發佈聲明稱,央採中心就使用Windows+國產Linux雙系統整機方案向與會廠商徵詢意見,聯想集團提出的 是使用單獨國產Linux系統整機方案。

雖然投票風波過去了,但對於聯想而言,今年的確是一個糟糕的年份。

痛點到底在哪

首先說“賣國”這個詞是有點過,16年的5G標準投票,只能說反應比較慢。更何況聯想的投票對於結果影響不大,能夠有話語權的主要是7巨頭,而在博弈過程中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我們國家近幾年網民增長的數量無法被忽視,還有以華為為首的5g的技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並在全世界佔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這才是利益博弈的關鍵。

聯想“賣國”是烏龍,但“飯碗”還真不是別人砸的

對於第二個傳言,也只是個烏龍事件,跟“賣國”根本扯不上關係。

但是我想說,聯想你的票投向哪裡並不重要,你是不是該反思下,那麼多年,你都幹了些啥?2000年3月在港股上市的聯想集團到達市值最高點,18年過去了,再也沒摸過新高,今天的市值僅僅460億港幣。

而當年的小弟騰訊,華為,就連如今的小米,都已經把聯想遠遠的甩在身後。問題出在哪?

科技公司最大的護城河就是創新能力,簡單看下聯想的研發投入就不難看出問題。在17/18財年半年期中,聯想銷售及分銷費用為14.6億美元,行政費用為8.47億美元,而研發費用僅僅只有6億美元,在一個財季之後,三項費用分別增加到了22億、13億及9.46億美元。無論是從絕對量還是增長速度來看,研發支出在聯想公司都是最小的。

而反觀華為,研發費用常年佔比在15%,在2015年之前的10年間,聯想的研發費用總和都抵不上華為15年1年的研發費用高。

在一個大家只圖眼前利益的市場環境下,一個公司可以常年加大研發費用投入,這種行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這裡安荻要提醒大家的是,投資科技類公司在關注傳統的營收,roe等指標的前提下,還要多加一條研發費用,以免踩到像聯想這樣的地雷。

從今天起,安荻每個工作日早上8點定時更新安荻看財經,每日財經泛泛談,用最易懂的語言為您解讀財經資訊。希望大家每天早上準時收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