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變"成功的李世民,為什麼不等李淵死後再上位呢?

一句話,李世民等不及了,因為玄武門之變的真正目標,不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而是自己的老爹李淵,幹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不過是手段,迫使李淵退位才是目的。長期以來,玄武門之變被認為是"兄弟鬩牆"的典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爭奪皇位早就的血雨腥風,但實際上,這是一樁"父子反目"的戲碼。

兵變

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如秦始皇嬴政、如漢高祖劉邦、如光武帝劉秀、如隋文帝楊堅、如宋太祖趙匡胤、如明太祖朱元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無不鼎鼎大名。然而,作為盛唐王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毫無存在感。這並非李淵沒有能力,沒有貢獻,如果真是這樣,他也當不了開國皇帝。因為在史學家的"春秋筆法"下,李淵的地位和貢獻被淡化甚至忽略了。

史學家為什麼要淡化李淵的地位和貢獻呢?這一點要"歸功於"唐太宗李世民。李淵是出身貴族門閥,祖上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祖父李虎在北周時被追封為世襲唐國公,李淵靠著祖上的蔭庇,7歲就襲封為唐國公,後來隋代北周,李淵因為獨孤皇后是她的姨母,又成了皇親國戚,比如隋煬帝楊廣跟李淵就是姨表兄弟。

兵變

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開啟了統一全國之路。關於李淵起兵反隋的原因,後世的史書無論是《舊唐書》《新唐書》還是《資治通鑑》,清一色地都說是李世民首先提出倡議並且鼓動李淵下定決心,表明李世民立下"社稷第一功"。

1,《舊唐書·高祖本紀》"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2,《新唐書·高祖本紀》:"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3,《新唐書·太宗本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但實際上,李淵晉陽起兵時,李世民只有19歲,即便他卓有見識,影響力跟李淵也沒法比,不可能直接決定晉陽起兵這樣的驚天大事。合理的推測是,李世民參與了晉陽起兵的謀劃,但李淵才是晉陽起兵的主要謀劃者和決策者,只要李淵不反,李世民成不了氣候。

兵變

在很多人心目中,李世民被認為是大唐統一天下的首功之臣,是一個接近完美的皇帝,李淵只是一個優柔寡斷的老爹,哥哥李建成只是一個坐享其成的太子,弟弟李元吉只是一個四肢發達的莽夫,只有李世民征戰四方,披荊斬棘,為天下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據《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一·唐紀七》記載,晉陽起兵主要是李世民的謀略,因此李淵曾口頭承諾將來得了天下,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當然是很謙虛地推辭了。"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世民拜且辭。後來李淵晉陽起兵,自稱"唐王",準備兌現承諾,立李世民為世子,武將們跟李世民關係密切,也很支持,但李世民"固辭而止",堅決推辭不幹。

李淵是個實在人,把李世民的推辭當了真,所以他後來當皇帝后,沒再徵求李世民的意見,直接把長子李建成立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吉為齊王。應該說,李淵這個決定沒毛病,完全符合規則和慣例。但李世民不高興了,他雖然表面推辭了,可誰不想當太子,他之所以賣力打仗,就是希望用實力和戰功征服所有人,堂而皇之當上太子,可老爹居然把自己的虛偽客套當了真。

很不巧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有顯著缺陷,並且兩人有一個共同毛病——妒賢嫉能,李世民的搶眼表現讓李建成感受到威脅,於是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太子建成,性寬簡,喜酒色遊畋;齊王元吉,多過失;皆無寵於上。世民功名日盛,上常有意以代建成,建成內不自安,乃與元吉協謀,共傾世民,各引樹黨友。可憐的李世民就這樣成為老爹說話不算數的犧牲品,哥哥弟弟聯合欺壓的對象。

兵變

不管是誰先挑事誰的鍋,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兩大股勢力的明爭暗鬥是客觀存在的,這種明爭暗鬥不斷升級,最終釀成了玄武門之變。後人常把玄武門之變歸咎於李淵,認為是李淵的優柔寡斷讓兒子們兵戎相見。實際上,李淵絕不像人們想象地那樣無能,一方面把李建成立為太子,另一方面卻抬高李世民的地位,甚至不時表現出讓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意圖,這些都是他老謀深算的表現。

狡猾的李淵知道這三個兒子都不是省油的燈,他相信不論自己的兒子無論怎麼樣明爭暗鬥,都不至於上升到刀兵相見的地步,更不可能對自己這個老爹動粗。相反,兒子們的爭鬥對李淵的皇位最為有利,他可以讓兒子相互牽制,自己居中調節,始終掌握最高決策權。只是李淵失算了,他被李世民的謙虛迷惑了,低估了李世民的野心。

兵變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迅速解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並把兩兄弟的十個兒子無論大小全部誅殺,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如果只是為了自身安危反擊,何必要製造滅門慘案?玄武門之變發生太過突然,完全出乎李淵的意料之外,所以他毫無預備,正不知如何應對時,而李世民已派手下大將尉遲敬德率精兵以保護的名義,控制了李淵的人身自由。

李淵這才知道,李世民殺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只是一個環節,他真正的目標是將自己取而代之,只好當眾說了一句極其違心的話,掩飾自己內心的惶恐不安:"善!此吾之夙心也。"事已至此,李淵無力反擊,只好下詔立李世民為皇太子,並宣稱:"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這回李世民不客氣了,開開心心當起了太子。

兵變

此時的李淵表面是皇帝,實際上是傀儡,他深知自己的皇帝寶座是個燙屁股的位子,所以過了幾個月,李淵很自覺地宣佈退位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最終目標不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李淵;不是太子位置,而是皇帝寶座。當玄武門之變成功後,他不可能甘心情願等著李淵死後才接班,而李淵也深知與其等著被兒子趕下臺,還不如主動禪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