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用青春書寫浦東的現在與未來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郭穎

2014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上海開始推進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那一年,因為一場“國際技能焊接大賽”,95后王學宇進入了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的視線,後來被作為引進人才,從大慶油田來到浦東。那一年,90後孫煜坤從美國碩士畢業回國,來到張江進入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新技術中心。

90後見證了浦東的崛起,同時成為浦東開發開放的生力軍。海納百川,他們用熱血投身於祖國建設的洪流,用青春書寫著浦東開發開放的現在與未來。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郭穎 圖

王學宇,1995年出生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焊接實驗室電焊技師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25歲完成職場“三級跳”

在滬東船廠技校的實訓基地,飛濺的電焊火花背後,王學宇年輕的臉龐隱藏在防護面罩下。放下面罩,他眼角的弧光輻射灼傷清晰可見,印證了他的勤奮與專注。年僅25歲的他,已經完成職場“三級跳”,破格升為技師。

“傷是去年比賽時留下的,因為緊張,當時沒有覺得疼,晚上就起皮了。”電焊工是苦活兒,在船上一干就是6小時,夏天在烈日暴曬下,還需要戴眼鏡。

王學宇是土生土長的大慶人,那裡的人,幾乎每家都在中石油上班。原本,他的人生軌跡是在大慶讀大學,然後進中石油工作,跟青梅竹馬的女友結婚成家。

如果沒有2014年那場“北京國際技能焊接大賽”,王學宇或許會在大慶油田鐵人王進喜的單位開始自己的焊接夢想。當滬東船廠向他伸出橄欖枝時,家裡人開始反對他來上海發展,因為他只有一個姐姐,父母都是教師,擔心來上海發展壓力太大。後來,還是父親鬆了口:“有機會還是出去闖闖,不行再回來。”王學宇笑言,他至今都無怨無悔。

中船集團首席技師張翼飛是那場大賽的評委,也是王學宇的伯樂。張翼飛看中他的理由是:有著豐富的比賽經驗和特殊材料的焊接手法。

上海對於年輕的王學宇來說,陌生又熟悉。六七歲的時候,因為陪爺爺看病,他來過上海,看到過東方明珠、陸家嘴。現在,站在滬東船廠門前的那座趙家溝大橋上,還是可以看到東方明珠。來上海工作的第二天,他就抽空去了陸家嘴,感覺那裡的變化“老大”,變得更加繁華了。

“東方明珠和楊浦大橋都是由我們滬東船廠參與焊接的,我們老家的大慶電視塔,也是滬東船廠造的。”東方明珠是滬東船廠高級技師唐敏榮參與焊接的,能與這樣的大師並肩作戰,是王學宇的驕傲。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帶的徒弟都能拿獎了

王學宇從小的偶像是他的舅舅。搞焊接的舅舅是位高級技師、技能專家,通過他,讓王學宇明白,一個工人也可以成為專家。舅舅常說,別小看了焊接,這是製造行業關鍵一環。高考時,王學宇決定學焊接,父母起初也不同意,是舅舅說服了他們。

別以為95後吃不起苦,王學宇很拼。

焊接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種,每天煙熏火燎,一身的汗水,有時還會燙傷。剛開始學習時,他被燙到自己蹲在一個角落裡哭。“我在想,我為什麼要這樣!”但憑著心裡的那股勁兒,他還是一步一步扛過來了。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努力有了回報出了成績,他才真正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王學宇,再也不是那個會躲在角落裡哭泣的大男孩。他長大了,有了擔當。他在焊接實驗室主要做焊接材料的焊接工藝,同時還在做液化天然氣船的殷瓦鋼項目,師從高級技師朱建華、秦毅。

一條液化天然氣船裝載的天然氣可以供上海市民用一個月。液化天然氣船的船體用特殊的殷瓦鋼建造,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對於焊接技術要求非常高,不是一般電焊工可以操作的,但是王學宇可以。

船上的某個焊接材料,只給了10天時間必須要做出來,時間緊、任務重,王學宇只用了3天就把工藝做出來了。結果,上了船後卻傳來壞消息,由於設備較大,船上的空間小,沒法用。於是,拿回來重新弄。在船上的焊接過程中,他的手臂不小心被劃破了,也沒敢讓師傅知道,因為他明白,他若是退下來,其他同事頂上去就得重新摸索。又是4天時間,每天加班加點十幾個小時,但是重新弄好後又是質量不合格,因為項目工裝夾具改裝用到船上不大實用,回來再次重新改裝製作,最後通過把焊槍夾具角度改成斜45度的方式,方才達到理想效果。

這樣的“折騰”,對於王學宇來說已經是常態。只有精益求益,才能取得成功。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學宇年紀輕輕,已經榮譽等身:2016年獲中國技能大賽上海市選拔賽第一名;2017年獲上海市青年崗位能手;2018年獲中國技能大賽焊接項目第一名,同年在中國技能大賽焊工工種比賽中獲工人銀獎……去年,他還獲得了浦東十大傑出青年殊榮,併入選市青聯委員。

給技校的學生上課、做焊接實驗、申請焊接專利、寫論文……在浦東的這幾年,王學宇過得很充實很上進,他深深地感到,其實焊接技術學問很多,焊接材料有幾百種,橋、船舶、航天領域的材料都各不相同,差異很大,光船的焊接方式就有幾百種,他打算把所學的技術全部傳授給需要的人。

兩年前,王學宇開始在技校帶學生,他帶的學生比他還要小將近10歲,這些學生現在都已經能拿獎了。其中兩個學生,更是從中級工跳到了高級工。他最得意的門生00後餘佳根去年在中國技能大賽上海賽上斬獲了二等獎。這是他第一次帶學生,怕學生拿不到好名次,他也一起參賽了,結果是師傅得了一等獎,徒弟得了二等獎,他們兩個,既是師徒關係,又是競爭關係。“再過10年,他肯定能超過我。”王學宇樂於看到“長江後浪推前浪”。

眼下,最讓王學宇感到踏實的是,他的女友也從老家來上海發展了,婚期定在明年。女友目前在浦東的幼教機構當老師,小夫妻倆打算把家安在浦東。“浦東給我的平臺很大,這裡的每個臺階都是公平的,也沒有論資排輩,年輕人在這裡有充分的發展空間。”王學宇說,他將用火熱的青春投身於浦東開發開放的下一個30年。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孫煜坤,1990年出生

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新技術中心工程師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兩代人的“航天夢”

18歲高考面臨未來專業選擇的時候,孫煜坤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聽父親講起他的“航天夢”。

“父親告訴我,他從國防科大畢業後,在渭南的測控站點進行過8年的發射任務測控,然後才復員就業。我小時候只在家裡看到過他的個人三等功獎章,他從來不曾跟我說起的艱辛,這次都說了,包括任務期間和同事兩班倒,經常十幾個小時夜班守數據。他一直在堅守,直到復員前,還站好了最後一班崗。”那次談話,讓孫煜坤領悟到深藏在父親心中的那個“航天夢”。在高考填報志願的關鍵時期,父親對自己說起這些,用意不言而喻。於是,那一年,孫煜坤鄭重地定下了自己的專業: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工程力學。他要用實際行動,來傳承這個夢想。

從浙江大學本科畢業後,孫煜坤又去了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機械與航空航天工程專業攻讀碩士。

之所以選擇去美國留學,那是因為2010年左右美國NASA的各類航天項目非常吸引眼球,都是“高大上的科技結晶”。當時,美國的勇氣號火星車從90天超期運行到6年多。與此同時,還有許許多多關於航天探測的新概念新想法新項目也不斷地提出。作為一個學生,抱著向行業領先者學習的態度,孫煜坤決定走出去看看。

2012年,剛到美國學習的第一個學期,中國留學生討論比較多的話題就是:畢業後留在美國還是回國?是一畢業馬上回國?還是先工作再回國?

這個時候,父親再次成為他的“人生導師”。

2013年暑假,父親帶著孫煜坤“故地重遊”,回到他當年待過的山溝,重走他的“長征路”。在那裡,原先的建築要麼封存,要麼改成航天主題陳列館和教育基地。一邊聽父親講述二三十年前的昨日重現,一邊想象祖國的開放和進步,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的決定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水到渠成。

事實上,在美國留學期間,隨著各國科技水平的追趕,孫煜坤也明顯感覺到美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防範。“比如我們導師的方向是等離子體,偏物理研究方向,不管什麼國籍都可以參與研究,但在偏工程化的等離子推進方向,只招收美國學生。”

2014年7月,孫煜坤回到上海,一邊辦學歷認證手續,一邊投簡歷找工作。當時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新技術中心已經入駐張江,正在“招兵買馬”擴充力量。經過幾輪面試,孫煜坤正式入職。

張江求賢若渴,孫煜坤享受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包括作為歸國留學人員落戶張江,與其他年輕同事一起入住張江的人才公寓。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見證張江從園區到科學城

2014年的張江,給孫煜坤的感覺是“路寬,人少,環境好”。嶄新的基礎設施和國外的老舊形成鮮明對比。這幾年來,張江的變化也是翻天覆地:人越來越多,車越來越多,生活越來越便利,到處都是年輕人的身影,“整個張江地區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有活力。”

置身於張江,從周邊激光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開始,到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嶄新科研規劃的推進,孫煜坤見證了張江從園區向科學城“升級”的過程:“對我們科研人員來說,科研領域和支撐基礎的投入增加,會讓我們的工作效率更高,工作也更為便利。”

孫煜坤目前在新技術中心承擔的是協同設計仿真領域的牽頭工作。簡單說來,就是將現在的仿真軟件和設計軟件更好地與傳統的衛星方案迭代和衛星製造結合起來,進一步提升航空航天製造業的效率。

新技術中心是一個年輕的團隊,一共19人,平均年齡只有32歲,其中,有海外留學經歷的5人,90後有5位。

在從無到有搭建仿真領域體系的過程中,心態開放和積極溝通是孫煜坤最大的收穫。他需要與衛星各個分系統對接,聽取各方的痛點訴求,需要與各個軟件廠商溝通,不斷迭代系統設計方案,還需要把握好軟件和硬件設備的銜接,統籌未來發展規劃。不少任務準備時間短、跨專業、工作量大,比如科研課題的申請準備、創新項目的集思廣益,都需要調動許多人,集中時間,重點攻關。一到這個時候,就需要犧牲休息時間,保證任務進度。在一次申報準備期間,領導和團隊所有人都是連續42天加班到晚上11點以後,“打磨”科研材料,最終保證評審一次通過。

航天事業需要一顆奉獻的心和優秀的團隊一同支撐日常的點點滴滴。孫煜坤坦言,只要願意沉下心來摸索細節、梳理頭緒,面對看似複雜的領域,90後青年也能從學有成到有所為。

孫煜坤目前還參與了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空間建設。這個項目源於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發射的一顆立方星上和葡萄牙的科技公司展開科技合作,建立了初步的夥伴關係。一次成功的合作,一點合作思維碰撞的星火,結合眾多視頻會議當面交流的溝通,催生建立了院級的聯合實驗室。在未來規劃中,衛星創新院在張江和臨港的園區都會有研發場地和數據中心支持中葡間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在孫煜坤看來,每一項合作項目的開發與科技開放交流,都如風起於萍末,需敏行而致遠。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對於未來,孫煜坤躊躇滿志:中葡星海聯合實驗室的中方實體將落地浦東,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對葡萄牙和歐洲進行科學技術交流與開放。未來兩國的科技合作中方數據中心也將建在浦東,共享大西洋的海洋探測數據。“我將把握好上海浦東開放合作的平臺和一帶一路項目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講好中國航天故事,推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 未來看浦東

{2020-2025}

浦東的明天無限光明

到2025年,浦東將培育形成6個“千億級”規模的硬核產業集群,建成10個大科學設施,1家國家實驗室。

6個“千億級”規模的硬核產業集群,分別是“中國芯”“創新藥”“藍天夢”“未來車”“智能造”和“數據港”。

其中“中國芯”將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全鏈條產業體系,聚焦張江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和臨港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基地,建成國際領先水平的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到2025年,集成電路全產業鏈銷售規模達4000億元,集成電路企業科創版上市數量實現倍增。

“創新藥”產業群將建設全球卓越的研發高地和製造基地,依託創新藥產業基地、醫療器械產業基地和張江總部園建設,在腫瘤疫苗、細胞治療、診斷試劑、高端介入植入器械等領域實現引領式發展。到2025年,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力爭突破2000億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

“藍天夢”將建設大飛機國家戰略核心承載區,服務大型飛機研製國家戰略,C919實現穩定量產,CR929進入試飛驗證和取證新階段,國產商用發動機實現列裝,將浦東建設成為航空創新策源與高端產業引領中心。到2025年,產業規模力爭達1000億元,在產業規模、產品交付、新設企業等方面實現指數級增長。

“未來車”產業群將以特斯拉新能源汽車量產為契機,佈局“三電”等核心零部件配套產業,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的示範應用及產業化進程,形成深度跨界融合的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到2025年,汽車工業總產值達4500億元,產業規模實現倍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佔比達30%。

“智能造”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智能製造產業高地,發揮船舶、海工等產業基礎雄厚優勢,推動郵輪規模建設。圍繞龍頭企業,打造張江機器人谷,主攻高端、精密提升、智能升級、拓展服務。到2025年,成套設備產值達2200億元,在產業規模、機器人制造等方面實現倍增。

“數據港”將建設數字經濟創新策源地和全球數據服務中心。依託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發揮浦東在金融數據、算力算法、制度創新、應用場景等方面的優勢,持續提升產業賦能水平,形成集數據匯聚和調度、數據挖掘分析、數據展示和體驗等一體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數據產業集聚區。到2025年,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規模達5500億元,增加值佔GDP比重提升至10%,在產業規模、增加值規模、百億和十億企業數量方面實現倍增。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郭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