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那一年,上海开始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那一年,因为一场“国际技能焊接大赛”,95后王学宇进入了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的视线,后来被作为引进人才,从大庆油田来到浦东。那一年,90后孙煜坤从美国硕士毕业回国,来到张江进入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新技术中心。

90后见证了浦东的崛起,同时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生力军。海纳百川,他们用热血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洪流,用青春书写着浦东开发开放的现在与未来。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郭颖 图

王学宇,1995年出生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焊接实验室电焊技师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25岁完成职场“三级跳”

在沪东船厂技校的实训基地,飞溅的电焊火花背后,王学宇年轻的脸庞隐藏在防护面罩下。放下面罩,他眼角的弧光辐射灼伤清晰可见,印证了他的勤奋与专注。年仅25岁的他,已经完成职场“三级跳”,破格升为技师。

“伤是去年比赛时留下的,因为紧张,当时没有觉得疼,晚上就起皮了。”电焊工是苦活儿,在船上一干就是6小时,夏天在烈日暴晒下,还需要戴眼镜。

王学宇是土生土长的大庆人,那里的人,几乎每家都在中石油上班。原本,他的人生轨迹是在大庆读大学,然后进中石油工作,跟青梅竹马的女友结婚成家。

如果没有2014年那场“北京国际技能焊接大赛”,王学宇或许会在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的单位开始自己的焊接梦想。当沪东船厂向他伸出橄榄枝时,家里人开始反对他来上海发展,因为他只有一个姐姐,父母都是教师,担心来上海发展压力太大。后来,还是父亲松了口:“有机会还是出去闯闯,不行再回来。”王学宇笑言,他至今都无怨无悔。

中船集团首席技师张翼飞是那场大赛的评委,也是王学宇的伯乐。张翼飞看中他的理由是:有着丰富的比赛经验和特殊材料的焊接手法。

上海对于年轻的王学宇来说,陌生又熟悉。六七岁的时候,因为陪爷爷看病,他来过上海,看到过东方明珠、陆家嘴。现在,站在沪东船厂门前的那座赵家沟大桥上,还是可以看到东方明珠。来上海工作的第二天,他就抽空去了陆家嘴,感觉那里的变化“老大”,变得更加繁华了。

“东方明珠和杨浦大桥都是由我们沪东船厂参与焊接的,我们老家的大庆电视塔,也是沪东船厂造的。”东方明珠是沪东船厂高级技师唐敏荣参与焊接的,能与这样的大师并肩作战,是王学宇的骄傲。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带的徒弟都能拿奖了

王学宇从小的偶像是他的舅舅。搞焊接的舅舅是位高级技师、技能专家,通过他,让王学宇明白,一个工人也可以成为专家。舅舅常说,别小看了焊接,这是制造行业关键一环。高考时,王学宇决定学焊接,父母起初也不同意,是舅舅说服了他们。

别以为95后吃不起苦,王学宇很拼。

焊接是一个非常辛苦的工种,每天烟熏火燎,一身的汗水,有时还会烫伤。刚开始学习时,他被烫到自己蹲在一个角落里哭。“我在想,我为什么要这样!”但凭着心里的那股劲儿,他还是一步一步扛过来了。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努力有了回报出了成绩,他才真正感到,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的王学宇,再也不是那个会躲在角落里哭泣的大男孩。他长大了,有了担当。他在焊接实验室主要做焊接材料的焊接工艺,同时还在做液化天然气船的殷瓦钢项目,师从高级技师朱建华、秦毅。

一条液化天然气船装载的天然气可以供上海市民用一个月。液化天然气船的船体用特殊的殷瓦钢建造,最薄的地方只有0.7毫米,对于焊接技术要求非常高,不是一般电焊工可以操作的,但是王学宇可以。

船上的某个焊接材料,只给了10天时间必须要做出来,时间紧、任务重,王学宇只用了3天就把工艺做出来了。结果,上了船后却传来坏消息,由于设备较大,船上的空间小,没法用。于是,拿回来重新弄。在船上的焊接过程中,他的手臂不小心被划破了,也没敢让师傅知道,因为他明白,他若是退下来,其他同事顶上去就得重新摸索。又是4天时间,每天加班加点十几个小时,但是重新弄好后又是质量不合格,因为项目工装夹具改装用到船上不大实用,回来再次重新改装制作,最后通过把焊枪夹具角度改成斜45度的方式,方才达到理想效果。

这样的“折腾”,对于王学宇来说已经是常态。只有精益求益,才能取得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学宇年纪轻轻,已经荣誉等身:2016年获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第一名;2017年获上海市青年岗位能手;2018年获中国技能大赛焊接项目第一名,同年在中国技能大赛焊工工种比赛中获工人银奖……去年,他还获得了浦东十大杰出青年殊荣,并入选市青联委员。

给技校的学生上课、做焊接实验、申请焊接专利、写论文……在浦东的这几年,王学宇过得很充实很上进,他深深地感到,其实焊接技术学问很多,焊接材料有几百种,桥、船舶、航天领域的材料都各不相同,差异很大,光船的焊接方式就有几百种,他打算把所学的技术全部传授给需要的人。

两年前,王学宇开始在技校带学生,他带的学生比他还要小将近10岁,这些学生现在都已经能拿奖了。其中两个学生,更是从中级工跳到了高级工。他最得意的门生00后余佳根去年在中国技能大赛上海赛上斩获了二等奖。这是他第一次带学生,怕学生拿不到好名次,他也一起参赛了,结果是师傅得了一等奖,徒弟得了二等奖,他们两个,既是师徒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再过10年,他肯定能超过我。”王学宇乐于看到“长江后浪推前浪”。

眼下,最让王学宇感到踏实的是,他的女友也从老家来上海发展了,婚期定在明年。女友目前在浦东的幼教机构当老师,小夫妻俩打算把家安在浦东。“浦东给我的平台很大,这里的每个台阶都是公平的,也没有论资排辈,年轻人在这里有充分的发展空间。”王学宇说,他将用火热的青春投身于浦东开发开放的下一个30年。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孙煜坤,1990年出生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新技术中心工程师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两代人的“航天梦”

18岁高考面临未来专业选择的时候,孙煜坤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听父亲讲起他的“航天梦”。

“父亲告诉我,他从国防科大毕业后,在渭南的测控站点进行过8年的发射任务测控,然后才复员就业。我小时候只在家里看到过他的个人三等功奖章,他从来不曾跟我说起的艰辛,这次都说了,包括任务期间和同事两班倒,经常十几个小时夜班守数据。他一直在坚守,直到复员前,还站好了最后一班岗。”那次谈话,让孙煜坤领悟到深藏在父亲心中的那个“航天梦”。在高考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父亲对自己说起这些,用意不言而喻。于是,那一年,孙煜坤郑重地定下了自己的专业: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工程力学。他要用实际行动,来传承这个梦想。

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孙煜坤又去了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攻读硕士。

之所以选择去美国留学,那是因为2010年左右美国NASA的各类航天项目非常吸引眼球,都是“高大上的科技结晶”。当时,美国的勇气号火星车从90天超期运行到6年多。与此同时,还有许许多多关于航天探测的新概念新想法新项目也不断地提出。作为一个学生,抱着向行业领先者学习的态度,孙煜坤决定走出去看看。

2012年,刚到美国学习的第一个学期,中国留学生讨论比较多的话题就是:毕业后留在美国还是回国?是一毕业马上回国?还是先工作再回国?

这个时候,父亲再次成为他的“人生导师”。

2013年暑假,父亲带着孙煜坤“故地重游”,回到他当年待过的山沟,重走他的“长征路”。在那里,原先的建筑要么封存,要么改成航天主题陈列馆和教育基地。一边听父亲讲述二三十年前的昨日重现,一边想象祖国的开放和进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的决定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水到渠成。

事实上,在美国留学期间,随着各国科技水平的追赶,孙煜坤也明显感觉到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防范。“比如我们导师的方向是等离子体,偏物理研究方向,不管什么国籍都可以参与研究,但在偏工程化的等离子推进方向,只招收美国学生。”

2014年7月,孙煜坤回到上海,一边办学历认证手续,一边投简历找工作。当时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新技术中心已经入驻张江,正在“招兵买马”扩充力量。经过几轮面试,孙煜坤正式入职。

张江求贤若渴,孙煜坤享受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包括作为归国留学人员落户张江,与其他年轻同事一起入住张江的人才公寓。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见证张江从园区到科学城

2014年的张江,给孙煜坤的感觉是“路宽,人少,环境好”。崭新的基础设施和国外的老旧形成鲜明对比。这几年来,张江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便利,到处都是年轻人的身影,“整个张江地区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活力。”

置身于张江,从周边激光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开始,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崭新科研规划的推进,孙煜坤见证了张江从园区向科学城“升级”的过程:“对我们科研人员来说,科研领域和支撑基础的投入增加,会让我们的工作效率更高,工作也更为便利。”

孙煜坤目前在新技术中心承担的是协同设计仿真领域的牵头工作。简单说来,就是将现在的仿真软件和设计软件更好地与传统的卫星方案迭代和卫星制造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航空航天制造业的效率。

新技术中心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一共19人,平均年龄只有32岁,其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5人,90后有5位。

在从无到有搭建仿真领域体系的过程中,心态开放和积极沟通是孙煜坤最大的收获。他需要与卫星各个分系统对接,听取各方的痛点诉求,需要与各个软件厂商沟通,不断迭代系统设计方案,还需要把握好软件和硬件设备的衔接,统筹未来发展规划。不少任务准备时间短、跨专业、工作量大,比如科研课题的申请准备、创新项目的集思广益,都需要调动许多人,集中时间,重点攻关。一到这个时候,就需要牺牲休息时间,保证任务进度。在一次申报准备期间,领导和团队所有人都是连续42天加班到晚上11点以后,“打磨”科研材料,最终保证评审一次通过。

航天事业需要一颗奉献的心和优秀的团队一同支撑日常的点点滴滴。孙煜坤坦言,只要愿意沉下心来摸索细节、梳理头绪,面对看似复杂的领域,90后青年也能从学有成到有所为。

孙煜坤目前还参与了中葡星海联合实验室空间建设。这个项目源于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发射的一颗立方星上和葡萄牙的科技公司展开科技合作,建立了初步的伙伴关系。一次成功的合作,一点合作思维碰撞的星火,结合众多视频会议当面交流的沟通,催生建立了院级的联合实验室。在未来规划中,卫星创新院在张江和临港的园区都会有研发场地和数据中心支持中葡间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在孙煜坤看来,每一项合作项目的开发与科技开放交流,都如风起于萍末,需敏行而致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对于未来,孙煜坤踌躇满志:中葡星海联合实验室的中方实体将落地浦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对葡萄牙和欧洲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与开放。未来两国的科技合作中方数据中心也将建在浦东,共享大西洋的海洋探测数据。“我将把握好上海浦东开放合作的平台和一带一路项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讲好中国航天故事,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90后用青春书写浦东的现在与未来

▼ 未来看浦东

{2020-2025}

浦东的明天无限光明

到2025年,浦东将培育形成6个“千亿级”规模的硬核产业集群,建成10个大科学设施,1家国家实验室。

6个“千亿级”规模的硬核产业集群,分别是“中国芯”“创新药”“蓝天梦”“未来车”“智能造”和“数据港”。

其中“中国芯”将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链条产业体系,聚焦张江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临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到2025年,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销售规模达4000亿元,集成电路企业科创版上市数量实现倍增。

“创新药”产业群将建设全球卓越的研发高地和制造基地,依托创新药产业基地、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和张江总部园建设,在肿瘤疫苗、细胞治疗、诊断试剂、高端介入植入器械等领域实现引领式发展。到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蓝天梦”将建设大飞机国家战略核心承载区,服务大型飞机研制国家战略,C919实现稳定量产,CR929进入试飞验证和取证新阶段,国产商用发动机实现列装,将浦东建设成为航空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中心。到2025年,产业规模力争达1000亿元,在产业规模、产品交付、新设企业等方面实现指数级增长。

“未来车”产业群将以特斯拉新能源汽车量产为契机,布局“三电”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产业,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示范应用及产业化进程,形成深度跨界融合的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到2025年,汽车工业总产值达4500亿元,产业规模实现倍增,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达30%。

“智能造”将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高地,发挥船舶、海工等产业基础雄厚优势,推动邮轮规模建设。围绕龙头企业,打造张江机器人谷,主攻高端、精密提升、智能升级、拓展服务。到2025年,成套设备产值达2200亿元,在产业规模、机器人制造等方面实现倍增。

“数据港”将建设数字经济创新策源地和全球数据服务中心。依托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发挥浦东在金融数据、算力算法、制度创新、应用场景等方面的优势,持续提升产业赋能水平,形成集数据汇聚和调度、数据挖掘分析、数据展示和体验等一体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据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规模达55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在产业规模、增加值规模、百亿和十亿企业数量方面实现倍增。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