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梵高的“春天”,是失去文化的一段時空

梵高的“春天”被盜走了。

3月30日,是梵高167週年誕辰。收藏於荷蘭辛格·拉倫博物館的梵高作品《春日花園》,令人難以置信地被盜走了。凌晨的博物館現場,碎玻璃散落一地。放置該作品的牆面空了,一起空的,還有許多人的心。盜賊盜走的,不僅是屬於某一個博物館的作品,而是屬於全世界的藝術。

《春日花園》是梵高在荷蘭尼厄嫩生活期間的作品。無獨有偶,梵高在尼厄嫩所畫的另一幅畫《離開尼厄嫩教堂》,收藏於荷蘭梵高博物館,也曾於2002年被盜。當時,一起被盜的還有梵高的《席凡寧根的海景》。幸運的是,這兩幅畫14年後在意大利被找到。但失而復得的畫作,部分顏料已脫落,原先的畫框也已失蹤,令人嗟嘆。

作為藝術品,它們是無價的。也因為它們的極高價值,更容易成為盜賊們鋌而走險的目標。歐洲博物館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被盜與防盜是經久不衰的話題。蒙克的《吶喊》就曾被盜過2次;倫勃朗的《雅各布三世》甚至有一個“外號”,叫“外帶倫勃朗”,原因是其在1966年到1983年間被偷了4次。即便如今在盧浮宮被“特別”“尤其”“重點”保護的《蒙娜麗莎》,也曾被盜過。1911年8月21日,一個移民法國的意大利人,在盧浮宮內一個用來放畫架和畫布的壁龕裡躲了一天。之後,他在兩名同夥協助下,取下《蒙娜麗莎》,將其藏於衣服裡,若無其事地走出盧浮宮……好在,畫作出售時,有人報警,才得以追回這幅全人類的藝術瑰寶。

人們對名畫被盜深惡痛絕。相比名畫的被盜,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名畫的被毀。

還是梵高。就在《春日花園》被盜後不久,4月初,一幅被“塗鴉”的梵高自畫像在網上流傳。這幅藏於巴黎奧賽博物館的《梵高自畫像》上,被紫紅色的顏料筆塗了紅眼圈、紅鬍子,身上也被塗上了愛心和花朵。所幸,該事件很快被證實是一場“愚人節”玩笑,圖片是電腦合成的。

虛驚一場的同時,很多人的記憶不禁又拉回到近年來讓人揪心的兩場大火:2018年9月2日,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市的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火災,近2000萬件藏品和這座已經有數百年曆史的王宮建築毀於一旦;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這座在藝術史上熠熠生輝的建築損毀嚴重。

包括建築、藏畫以及其他所有藝術品在內,它們既是人類歷史的記憶碎片,也是人類文明歷程的高度濃縮。從藝術的角度上說,它們代表了金字塔塔尖上的審美高度;從歷史的角度而言,它們的不可複製性,也讓它的藝術價值不可估量。

也正因為如此,不少人為不久前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瀘山第一古剎西昌光福寺和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捏了一把汗。當時,森林突發大火,威脅到這兩處建築。消防官兵連夜轉移其中的文物資料。好在,經過消防官兵的連夜堅守,建築與文物都被守住了。

藝術品絕不止於世俗的價值。存貯著歷史記憶的經典藝術作品,它們的丟失或消失,對人類而言,失去的是實實在在的文明血脈。遺失文物,說到底就是在遺失文明和歷史。

所以,儘管被盜文物或藝術品的失而復得,似乎也為前者添上一段傳奇色彩,甚至有了更多的商業附加價值,但沒有人希望它們被盜。至於損毀,那更是徹底的痛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