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農業的發展趨勢與推進路徑!

數字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高級階段,是我國由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經之路。近年來,我國數字農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需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支撐,為農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新動能,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當前,數字技術加速向各領域滲透發展,正在全球範圍內開啟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數字化轉型。在此進程中,我們需主動適應潮流,提升數字化生產力,加快我國經濟社會各領域數字化發展步伐,特別是要面向農村的廣闊沃土,實施數字鄉村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農業農村發展。《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等接連出臺,農業農村部也相繼印發《“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關於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的實施意見》《“十三五”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規劃》等,推動數字農業發展落地見效。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已經成為我國推動鄉村振興、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

1.發展數字農業正逢其時

當前,數字農業正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1)農業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據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61.2%。其中農村網民規模2.25億人,佔整體網民的26.3%,農村互聯網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同時,農業數字經濟與製造業、服務業以及電力、金融、水利、氣象等行業和領域相比,還是一片窪地。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中發佈的數據,2018年我國農業數字經濟僅佔農業增加值的7.3%,遠低於工業18.3%、服務業35.9%的水平。

(2)數字技術加快向農業農村滲透融合。新技術的新應用將加速對傳統農業各領域各環節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技術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為農村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我們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亦要求全面提升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加快農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我國農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數字技術對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的作用正日益凸顯,其在農業中的應用推廣也呈現出率先在經濟效益較高的行業實現突破的明顯特徵。

(3)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利用傳感實時在線數據和歷史記錄數據構建動植物生長模型,實行精準化種養,可最大限度挖掘動植物生長潛力,減少投入,降低成本,實現農業生產優質、高產、高效;農業數字化轉型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必然要求,利用區塊鏈、大數據、雲平臺等提供精準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數據信息,可實現從生產到消費全過程的有效監管和可追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數字化轉型是促進農產品產銷精準對接的必然要求,推動農產品生產流通各環節的數字化,可提高產需雙方信息獲取效率和處理效率,減少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等影響,降低交易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實現更為精準的產需對接;農業數字化轉型是解決“誰來種地、怎麼種地”的必然選擇,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將經驗、知識和技術數據化,可實現智能化、產業化、高效化生產,降低農業從業門檻,有效解決勞動力缺乏、行業風險高、生產效益低等問題。

2.我國數字農業發展的現狀

數字農業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推動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搶佔農業農村現代化制高點的戰略舉措。近年來,我國推動數字農業農村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也面臨諸多挑戰。

從數字農業發展取得的成效看:一是農村網絡基礎支撐能力明顯增強。據工信部數據,2019年我國行政村光纖和4G網絡通達比例均已超過98%,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貧困村的固網寬帶覆蓋率達99%,實現了全球領先的農村網絡覆蓋。二是數字農業農村建設快速起步。自2015年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以來,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呈現全面融合發展之勢。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發佈的數據,2018年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發展總體水平達到33%,其中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為18.6%。三是農村電子商務快速發展。2018年我國農村電商市場規模達17050億元,2019年上半年達到1873.6億元,同比增長25.3%。行政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覆蓋率達64%。四是數字農業建設成效初顯。農業農村部已在9個省份開展了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示範工程;深入推進數字農業建設試點,在全國開展了蘋果、大豆、棉花、茶葉、油料、橡膠6個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試點;已批覆建設數字農業試點縣13個;分三批認定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210個。五是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已進入整省推進的新階段。截至2019年11月,已在18個省份整省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共建成運營34.6萬個益農信息社,累計培訓村級信息員73.7萬人次,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公益服務7709萬人次,開展便民服務2.6億人次,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額254.1億元。

從數字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看:一是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滯後。傳感器國產化、精確度、集成度、抗逆性都不高,動植物本體傳感器基本處於空白,尚未研發出專用智能芯片,也尚未構建起動植物生長模型。二是信息數據資源共享機制不健全。政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不夠,公共服務信息化進程滯後。部省聯動、部門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有待強化。全國性和全產業鏈數據共享平臺仍未建立。三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解決農業產業中的現實問題有待加強。生產環節的智能裝備研發滯後,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RS)、第五代通信技術(5G)等技術的融合集成度低,相關裝備的易操作性差、價格高。四是農村缺乏高素質勞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數字技術的應用。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農業勞動強度大,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亟需推進農業生產智能化、經營網絡化、管理數字化、服務精準化。五是財政經費保障不足。據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監測,2018年全國縣域用於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財政投入,25.2%的縣域低於10萬元,僅有20.0%的縣域在500萬元以上。

3.更好發展數字農業的路徑與措施

大力發展數字農業,需瞄準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以創新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建設國家和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高質量發展等,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應用導向,加快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農業數字資源體系,抓緊啟動建設國家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鼓勵支持各省(區、市)建設省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加快推進現有數據資源整合,儘快明確涉農數據權屬,建立健全市場主體共享數據的相關機制。特別是對各級財政支持的各類農業項目,立項時可明確數據共享義務,驗收時亦把數據共享作為前置條件。

(2)條塊結合推進農業大數據建設。以重點農產品全產業鏈為主線建設“條數據”,從蘋果、生豬、大豆等重點品種入手,積極探索單品種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的路徑、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機制;以縣域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現代農業園區為單元,在國家農業農村地理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建設“塊數據”。條塊結合,建立健全數據採集、分析、應用循環體系。積極探索農業大數據應用場景,與有關科研單位、大數據企業合作,打造內容豐富、模式多樣、載體多元的信息服務產品。

(3)加快數字農業技術創新和轉化。在相關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中,要對智慧農業技術研發予以重點支持,加大數字農業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應用推廣力度,儘快將農業傳感器、智能裝備等納入農機購置補貼。佈局建設一批農業大數據試點示範縣和農業農村數字經濟示範區,前瞻性探索5G技術在農業農村中的應用場景,在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一村一品示範村(鎮)開展區塊鏈技術應用試點,推動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4)培育壯大農業數字經濟。把傳統農業的數字化改造作為農業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打造數字農產品,提高農業附加值。深入挖掘農村在推進數字技術產業化方面的潛力,不斷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堅持以農產品電子商務為重點,大力發展內容電商、品質電商、社交電商、視頻電商等。

(5)推進“三農”綜合信息服務。把政務、事務、商務信息系統資源整合共享作為“牛鼻子”工作,大力發展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市場主體開發農民愛用、常用、易用、好用的手機APP,讓手機儘快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深入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力爭2020年實現全國行政村益農信息社基本全覆蓋。加快建設“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統籌推進城鄉信息資源整合共享與利用,完善民生保障信息化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