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學霸愛上傳統文藝

孔皓是河南人,姥姥王希玲師從豫劇大師常香玉,被譽為“中原第一小生”。父親是鋼琴老師,母親也在文藝行業裡。“

不敢說是什麼梨園世家,就是普通文藝家庭。”孔皓趕緊否認這個設定。

他自小同父母和姥姥姥爺一起生活,一兩歲時,父親和姥姥每天都會給他讀書唸詩。“床前明月”,小孔皓接個“光”,“疑是地上”,他再接個“霜”。儘管那時候話都說不清楚,也不懂含義,但日復一日,他不僅接住了那個尾字,也燻出了股書生氣。

姥姥每當有新戲排演,都會在家寫人物小傳。查閱資料時,孔皓湊上去,她便給他講些小孩能懂的書。直到現在,祖孫倆還堅持著每天閱讀的習慣。


“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學霸愛上傳統文藝


今年七十五歲高齡的王希玲老師自十二歲登臺,從藝已逾六十年。“她至今都這樣對待她的戲迷,一定會認認真真看完(觀眾的消息),認認真真回覆。這是那個時代老藝人的一個基本修養,因為他們真的知道觀眾對於一個演員來說意味著什麼,是吧?”

沒有架子,這受姥姥影響。節目播出後,孔皓的微博漲了幾千粉絲。這些對孔皓而言不存在偶像粉絲之說,就像過去戲臺下觀眾來捧場了,大家親近,也對等

從河南到北京到美國,再到新加坡,孔皓也用這種直接而生活化方式讓自己迅速融入當地環境中。他在北京吃個早點,在新加坡逛個當地海鮮市場,在美國嚐嚐漢堡披薩,“主動去體驗當地人的生活,在他們的生活裡找到一種適應的方式。”

孔皓在節目中講到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海外學子往往切身實地擔起傳播者這一角色。剛到美國時,他帶了一大堆中國玩意兒,扇子、繡球、桃酥,還有他最愛的茶葉——

他所理解的傳統文化就是過去那個時代裡的日常生活本身。


“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學霸愛上傳統文藝


“我們對外國的瞭解很充分了,而美國人看咱們還是那個樣子。通過這種不需要學習的,拿來就能吃穿用的,讓他們知道這個物件千百年來都貫穿在我們生活裡。他們會覺得很神奇,挺有意思的。”

很多人問孔皓學過播音,學過唱歌嗎?其實都沒有。即便父親是鋼琴老師,卻也沒有系統地教過他。“我就真是個澡堂歌手,每天洗澡的時候就是我最嗨最放鬆的時候。”他哈哈大笑。

家裡人沒想將興趣愛好功利化,他喜歡就由著他玩。玩, 是孔皓一家愛說的字。“玩唄!你是玩什麼的?玩鋼琴的,玩聲音的,玩戲曲的?玩吧,就是開心。”把做喜歡的事稱之為玩,能輕鬆點,這是他自我消解自我排遣的方式。

當然,在孔皓完全放鬆的時候,他也有著另一面。說話逗,愛調侃

“但凡跟我熟了一點點,我整個人設就崩塌了。我會開各種各樣的玩笑,很放得開。剛接觸一個人的時候,我會很注意談吐,我覺得一定得把禮儀修養展示給人家,可能就比較老派,熟了之後發現我這人完全不是那樣的形象。”他說到興頭上,聲音拔高,那副好嗓子裡洪亮地冒出連串地哈哈哈,沒一點形象包袱。

2

“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學霸愛上傳統文藝


孔皓的那些活潑、玩笑,一面是他善良性格下的不願與人為難,一面是孔皓以自我調侃的方式聊以自慰。

淘汰時他笑著揮了揮手,壓下年輕的面孔上那絲窘迫,故作輕鬆道:“再見啦,我回去上學去了。”

早在比賽前他告訴自己只要不拿最後一名就行了,可以接受一點點挫敗感。“對事情的期待降低,生活裡面會出現很多驚喜。”這是他在這個局面中找到的處事之道。

\u0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