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經典:美人與胭脂

柔鬟背額垂,叢鬢隨釵斂。凝翠暈蛾眉,輕紅拂花臉。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最恨落花時,妝成獨披掩。--元稹《恨妝成》

唐代詩人元稹在《恨妝成》裡,大致將女子化妝概括為:敷粉、施朱、畫黛眉、化面靨等古代女子化妝的大體流程。其實還有其他的許多,如:點額黃、描斜紅、點口脂等更細緻的裝飾。在古代女子化妝時,胭脂水粉是必不可少的。

胭脂之起源

根據史書記載的話,中原女子們應該感謝張騫,胭脂是他在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引進的。

張騫將所行見聞、西域地理、軍事政治、風土人情等詳細整理上報,自是胭脂傳入中原。

古時胭脂又稱燕脂、焉支或燕支,匈奴貴族婦女常以"閼氏"(胭脂)妝飾臉面,在漢語典籍裡,單于的妻子就叫"閼氏"。

胭脂起源,一說為起於商紂時期燕國所產,在東北,另一說是原產於匈奴地區的焉支山,是幾千裡之外的西北。妲己杏眼桃腮,冰肌玉膚,深得紂王寵愛,當時妲己發明了一種桃花妝,用各種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塗在面頰上,所以這種胭脂又稱“燕脂”。

國之經典:美人與胭脂

雖史料記載有所不一,在《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起自紂,以紅藍花汁凝作之。調脂飾於女子面部,產地於"燕"地,故名燕脂。

匈奴人名妻為閼氏,音同燕脂,謂其顏色可愛如燕脂也"。

胭脂之魏晉南北朝

在魏晉南北朝人愛美思潮的烘托下,綿胭脂、金花胭脂這兩種方便攜帶的胭脂便隆重現世了

將絲綿裹成卷,浸染紅藍花汁,魏晉南北朝女子們常用來敷面或抹唇,這便是綿胭脂。金花胭脂,一聽名字便覺得美麗。它確實也與"金"有緣。金箔、紙片,浸染於紅藍花汁中盪漾,再將它加工,做成薄片狀,不僅美觀還便於攜帶。

比如浪漫的梅花妝。據說,宋武帝愛女壽陽公主曾無意間讓一朵梅花飄落至額上,炫麗的梅花烙,襯得高貴美麗的公主更加動人。於是,新穎又頗具魅力的梅花妝,又掀起宮中女子的學習熱潮。

因缺陷誕生的"面靨妝"。顧名思義,就是在兩頰有酒窩的部分點綴的妝容,因它妝容帶斜紅特色,恍若曉霞將散,人們也將此妝容命為"曉霞妝"。

還有當時特別流行的額黃妝。鴨黃與月黃是額黃妝涵蓋的兩種妝容。蘸一點黃粉塗於前額髮際之間,是為鴨黃。用黃粉在眉心勾畫出新月形,是為月黃。

國之經典:美人與胭脂

魏晉南北朝時的妝容還有白妝、墨妝、紫妝等,可謂爭奇鬥豔,百妝齊放。

用白粉敷面不加胭脂,追求素雅之美;曾流行東漢後期,"薄拭目下,若啼處"的啼妝;只化半張臉,兩邊顏色各異的徐妃半面妝;充滿異域風情,立意稀奇、形象獨特的佛妝。

甚至還有,在兩頰或眉心處塗抹上星、月、線等花紋,依其脂粉色澤,或為黃,或為黛。各類妝容匯聚一堂,描繪出魏晉南北朝女子熟練的化妝技巧。那時的女子,不僅宮廷女子擁有這樣的巧手,民間女子照樣也能熟練上妝。那奇妙的化妝技巧,更展現出魏晉南北朝女子豐富的想象力與創新能力。

施朱傅粉,朱即是紅,指胭脂。"慵來妝"

在周代的文獻中,施朱便曾多次被提到過。如《楚辭·大招》曰"穉朱顏只";《招魂》曰"美人既醉,朱顏酡些";《登徒子好色賦》曰"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都說明至遲在周代,中國女子已有施朱的習俗。

就連青春男女戀愛大觀園也沒放過:

《紅樓夢》 第四回... 天天哄他頑耍,雖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歲的光景,其模樣雖然出脫得齊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認。況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點胭脂,從胎裡帶來的,所以我卻認得。

在漢代時期,"紅藍花"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和美容化妝材料,已經廣泛的進入匈奴的社會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後攻克焉支、祁連二山後,匈奴人痛惜而歌:"忘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既然提到了施朱,也就是胭脂,就不得不提漢朝,提到漢朝又不得不提到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

何許人也?沒錯,就是大名鼎鼎——趙飛燕——的姐姐!

從漢朝開始,女子們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妝為美了,流行起了"紅妝",就是不止抹點粉底了,還得塗點腮紅。據文獻記載:"漢成帝"的寵妃"趙合德"體態豐盈,極擅妝容趙合徳就是那時候的"流行教母",發明了淡掃胭脂的——"慵來妝"。

襯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淺畫雙眉。

鬢髮蓬鬆而捲曲,給人以慵困、倦怠之感。

漢伶玄《趙飛燕外傳》中便載:「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為捲髮,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妝」

國之經典:美人與胭脂

慵來妝,適合出浴後的淺淡妝容,主要表現女子的嬌懶無力,惹人憐惜。

慵來妝後來發展演化,漸漸演變成白妝,就是單以白粉輕敷面頰,營造潔白如玉的效果,也叫玉顏。東晉顧愷之作的《洛神賦圖》中的洛神等女仙形象,就疑似化了白妝,也就是慵來妝演化來的。

《中華古今注》寫:梁天監中,武帝召宮人梳迴心髻,歸真髻,作白妝青黛眉。

胭脂之唐範妝

敷鉛粉,唐代女子喜歡用厚厚的鉛粉從額頭一直敷到脖頸,使膚白如雪,以此為美。我們常說的"洗盡鉛華"一詞就出自這裡。

抹胭脂,滿面施朱或是暈染在眉眼等處。塗法、濃淡也各有不同。比較濃的,一般稱之為酒暈妝,比較淡的則稱為桃花妝。

唐代詩人王建就曾在《宮詞》中描繪抹了胭脂的宮女洗漱完畢後的畫面:"歸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裡撥紅泥。"

畫黛眉,唐代女子的眉形非常豐富多彩,比如鴛鴦眉、遠山眉、垂珠眉、月稜眉、分梢眉、涵煙眉、拂雲眉等等。

貼花鈿,花鈿是將各種花樣貼在眉心的一種裝飾,以紅色居多。

點面靨,盛唐以前,婦女的面靨一般作黃豆大小的圓點。盛唐以後,有的形如錢幣,被稱為"錢靨";有的形如杏核,稱為"杏靨";還有飾以各種花卉的,稱為"花靨"。

描斜紅,唐代婦女臉上的斜紅,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

國之經典:美人與胭脂

塗唇脂,唐人崇尚"櫻桃小口",唇妝的形狀也非常豐富,如圓形、心形等,其中最風靡的要數櫻桃形和花朵形。

這就是唐範妝七步圖!

面靨妝,大唐少女的少女心啊

靨指面頰上的酒窩,因此面靨一般指婦女施於兩側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代的面靨名稱叫"的"(也稱"勺")。漢朝劉熙在《釋名·釋首飾》中記載:"以丹注面曰的。"

《花木蘭》預告片的濃妝木蘭,到《長安十二時辰》的唐朝仕女,仿古妝容一時火熱。

有的形如錢幣,稱為錢點;有的狀如杏桃,稱為"杏靨";還有各種花卉的形狀,稱為"花靨"。

國之經典:美人與胭脂

唐代女性熱衷於點靨,在"醉圓雙媚靨"(元稹《春六十韻》),"杏小雙圓靨"(吳融《和韓致光侍郎無題三首十四韻》)等詩句中可見一斑。

1972年,對吐魯番阿斯塔那進行考古發掘時,在一座唐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陶俑。其中一件錦衣仕女俑,保存完好,塗著淡粉色胭脂的臉頰上便有著清晰可見的點靨。

清朝時期的胭脂

《延禧攻略》算是比較還原清朝後宮的真實妝感,各個清淡如水,口紅也只抿中間一丁點,追求極致的櫻桃小口。"咬唇妝"有歷史出處,是參照清朝女子妝容圖鑑畫出的"點絳唇"。

點絳唇的特點:色彩集中在雙唇中心部分,上唇色薄,下唇色相對圓厚,而且不同朝代有所變化。

國之經典:美人與胭脂

這種風氣源於清宮的規矩,清朝宮女要求樸素,不可輕浮,穿著也較為保守。他們整體上更欣賞薄施朱粉、清新淡雅的妝容,前朝留下來的很多複雜的面部圖案都被摒棄了。

清朝時期女子妝容以含蓄內斂為美,總體上來說以素雅簡約為主,眉毛纖細,部分有身份的女子眉心會畫得高挑一些,眼妝清淡柔和,胭脂多用粉色系,當時女子的眉毛均為眉頭高、眉尾低的形態,形狀纖細修長如柳葉,彎似新月,襯托出女性清秀柔美的姿態。

古代的"胭脂",是一種名叫"紅藍花"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紅、黃兩種色素。紅藍花,即紅花也,生梁漢及西域。《博物志》雲∶張騫得種於西域。 今魏地亦種之。花下作多刺,花出大。其花曝幹,以染真紅,又作胭脂。

《紅樓夢》中有一段關於胭脂的描寫,這種胭脂"也不是—張,卻是一個小小的白玉盒子,裡面盛著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樣。 寶玉笑道:'鋪子裡賣的胭脂不乾淨,顏色也薄,這是上好的胭脂擰出汁子來,淘澄淨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細簪子挑上一點兒,抹在唇上,足夠了;用一點水化開,抹在手心裡,就夠拍臉的了。平兒依言妝飾,果見鮮豔異常,且又甜香滿頰。

秦漢的質樸清純、唐代的雍容華貴、宋代的清新淡雅、清代的簡約柔順。

美人與胭脂總是一家人,胭脂:我本紅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