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這是一輩子要做的事,試著用這3種思維認識自我


希臘德爾斐神廟上鐫刻著五個大字,“認識你自己”。

從古至今,從哲人到我們普通人,認識自我一直是最重要的必修課。“沒有經過思考的人生不值得過”,更多就是指的自我探索。

在各種探索“自我”方法中,可以從“橫向思維、縱向思維、豎向思維”三種思維模式,加以系統認識,看看如何促進自我意識探索。

“認識你自己”:這是一輩子要做的事,試著用這3種思維認識自我

橫向思維看“主我、客我、鏡我”,使用聯想與類比技術

這是從自我的概念來認識自我,“我是誰”,包括三個內容:主體我是誰,客體我是誰,以別人為鏡子看到我是誰。

這就是使用聯想和類比技術。由直覺到的我,想到別人眼中的我,再到把自己作為觀察對象的客體我,才可以跳出自我。

跳出自我看自我,跳出廬山看廬山,方可以避免坐井觀天。

父母年邁身體不太好,我們兄弟姊妹排好值班表輪流去照顧。五一假期是二姐過來照看,但放假後我就去了一趟。

過去後,我聯繫好來看醫生的二姐夫中午過來吃飯,陪著老媽說說話,測測血壓,調調藥,還可以刷刷手機,不過媳婦忙碌不停起來。

她和二姐做午飯,炒了6個菜,又抽空清理陽臺雜物,在廢棄泡沫箱泥土中栽種辣椒和花朵,飯後又給老媽理髮,教外甥女網購十字繡之類。

我小憩一會,又給老爹理髮,手藝一般,好在要求直接理光頭,倒也容易,就是推子充電不足,中間停下了好幾次。

這一天如何認識自我呢?主體我就是去父母那裡,看望父母家人,做了一些事情。鏡我則是二姐誇獎我們,說做的不錯。客體我則是沒覺得有啥,至於孝順也無法說出,不過覺得需要回去看看才心安而已。

其中,橫向思維的客我,是要最為關注的,因為這是自我觀察與評價,挺難。

“認識你自己”:這是一輩子要做的事,試著用這3種思維認識自我


縱向思維看“生理自我、社會自我、心理自我”,使用時間與發展技術

自我不是虛幻的事情,是實實在在可以觀察的,從時間軸來看,就是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

幼兒時候發展生理自我,童年時期發展社會自我,青少年時期乃至成人後發展心理自我,成年後要把這些自我不斷掰開、揉碎、融合。

回顧自己小時候,真的不覺得聰明,只有認真聽話。曾經記得小學時候母親誇獎我,“一看這眼珠兒轉悠,就有一個好主意出來”,糟糕的是表演不符合實際,我真的沒有這個自我評價,當時還反駁過。

這是我最早的自我意識了,其實已經屬於社會自我階段,好在我腦子雖不活泛,不過學習很用功,成績還是可以的,後來15年讀書生活就此完成,大學畢業隨波逐流參加工作。

也即是說,這三種自我發展中最重要的是心理自我。

比如自己為例,自我感覺發展並不好,因為做事情總是慢半拍,孔子說“敏於行而訥於言”,我則是“訥於行更訥於言”,好在有股毅力,堅持做點事情,像老媽說的“人靠熬井靠淘”,終於也有一技之長,可以有所心得。

“認識你自己”:這是一輩子要做的事,試著用這3種思維認識自我

豎向思維看“本我、自我、超我”,使用需要與目的技術

上面說的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可以簡單理解為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和別人比較,看看自己如何,常常會“人比人氣死人”,也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縱向比較則是主要自己和自己比,這樣通常情況會自我欣慰,畢竟“芝麻開花節節高”,當然也會失望沮喪痛苦,因為“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這時候必須要有豎向思維,或者批判性思維,就是精神分析人格結構理論的“本我、自我、超我”,用作剖析自我是鋒利刀子,可以直抵靈魂深處。

我曾經帶了一套被褥放到父母那裡,打算隔三差五下班後去住下,陪著說說話,而不是週末趕過去做飯吃飯再忙著回來,但事實上後來我去住的時候寥寥無幾。

還是自己家舒服啊,自己看書寫字做點事都隨意,陪著老人家可是要有耐心。

其實還有一個說不出的因素,倒是老媽說的直白又智慧,“又不是你一個孩子,不用老是跑過來”,這就是孩子多的時候心理平衡問題。

然而,現在大家輪流值班,每週一人一次住下陪護,也就自然而然,心安理得。

這是客觀存在感受,也是“本我”範疇東西,而“超我”是道德要求,做好事做事好,“自我”則要調適它們與環境協調,都要滿足,不能得罪一方,否則就心中難受。

精神分析這個理論,真的尖銳鋒利,毫不留情,照看人心,但好處是如果坦誠,就會受益。

畢竟,知道自己有著各種慾望需要煩惱衝突的必然,就可以釋懷遇到的種種生活困難,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間只有一種真正英雄,那就是看透生活後依舊熱愛生活”。


“認識你自己”:這是一輩子要做的事,試著用這3種思維認識自我


不論如何認識自我,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這就是進行自我意識擴大化探索,如此方可以跳出

井底看見廣闊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