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國際ISO標準的繩子,我們四萬年前就會編了

遠古時代,人類偉大的發明有哪些?

大家或許會回答弓箭、漁網、船隻,或是耕地用的各類傢伙事兒,畢竟正是這類工具首次賦予了人類祖先開發自然資源的能力,奠定了文明興起的基礎。可是,不知你是否意識到,古人類要想發明這些工具,首先還得點亮另一項更加基礎的“科技樹”——繩子。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從各種求生類遊戲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繩子是無比重要的生存必需品 |《饑荒》遊戲場景

在沒有膠水釘子和榫卯結構的年代,繩子是組裝固定各類零件時必不可少的關鍵結構。別看它貌不驚人,要是沒有它的幫助,人類科技恐怕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最近,法國一處遺址中發掘出了一根製作精巧的史前繩子——距今至少4萬年前的,它的製作者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的直系祖先,而是尼安德特人。這一發現為我們瞭解繩子的演變歷史提供了珍貴證據,也記錄了尼安德特人的生活細節,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已發表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1]。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出土了繩子的Abri du Maras遺址地理位置| Pixabay

尼人編繩子,一根永流傳

其實,考古學家們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追溯繩子的起源時間,可惜收穫甚少。

因為對考古學研究而言,我們能夠找到的遠古遺物大多是堅固的石器、珠寶,以及骨骼。而像是木頭、衣物一類的物件兒非常容易腐爛,別說是傳承上萬年,哪怕是幾十年都很困難,所以很難出現在考古發現中。可惜的是,正是這類難以保存的物品構成了人類日常生活的主要部分,於是有些考古學者就將它們稱為“遺失的日常”(The Missing Majority)。

毫無疑問,繩子也屬於“遺失的日常”。由於不易保存的特性,之前人們發現的最古老繩索纖維片段來自於距今約1.9萬年前的以色列噢哈嘍(Ohalo II)遺址[2]。在1.9萬年前,農業已經開始萌芽,人類的智力水平跟今天也沒有什麼差別,所以在那個年代出現繩子倒也不是特別稀奇的事情。

因此,我們不禁想問:

在比這更加古老的年代,人類是否也能使用繩子呢

來自凱尼恩學院等機構的發掘團隊對此也有著強烈的好奇。從2006年開始,他們的考古團隊就一直在法國東南部的阿布裡杜馬拉斯(Abri du Maras)遺址進行發掘,並小心地搜尋古人類可能會留下的繩子。大量的遺物證明,這處洞穴曾經的主人不是現代人直系祖先,而是已經滅絕的尼安德特人,遺址中遍佈著尼人曾經使用過的打製石器。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正在發掘中的遺址 | M-H. Moncel

經過多年的挖掘,研究團隊發現這處遺址和其他大多數史前遺址一樣,哪兒都找不到明顯的繩子遺存。這一結果其實也在意料之中,畢竟繩子歷經上萬年曆史難免腐爛成細碎的片段,我們要是按照腦海中常見的繩索樣貌去搜尋,當然是找不到的。假如繩子曾經在遺址中存在過的話,想必它們已經化成肉眼不易識別的細縷,藏在某個角落中。

不過,這麼碩大的一個遺址,要是把每一粒泥土都檢查一遍,無異於大海撈針,幾年也看不完。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我們要想找到史前繩子的遺存,應該專門挑它們最常出現的地方下手。於是乎,遺址中的石器就成了目標所在。研究人員推測,數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可能會用繩子來捆綁石器,用以固定或方便攜帶

於是乎,發掘團隊將大量石器採集出來,用數碼顯微鏡挨個篩查了一遍。功夫不負有心人,科研人員在不少石器表面都發現了細細的纖維,看上去很像是繩子的片段。可問題是,遠古時代的繩子也都是取材於自然植被的,考古學家如何證明它們就是人造的繩子,而不是樹木腐爛以後留下的纖維呢?

二者的關鍵區別在於,人造的繩子有一個“編織”的加工過程。取材自然的纖維材料經過人類的巧手擺弄會被擰出紋路,好似麻花辮一樣,從而區別於未經加工的植物纖維。根據這一特徵,研究人員對所有“可疑”樣本進行了檢查。他們發現大多數纖維樣本都沒有編織的紋路,可唯有一塊編號“G8-128”石片上的纖維有些不同。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編號“G8-128”的石器,表面附帶有繩子遺存。從左至右分別為正視圖、後視圖、側視圖 | 參考文獻[1]

藉助各類顯微設備,研究人員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這一根長度6mm的纖維是由三股纖維編織而成,而這三股纖維也是由更細的多根纖維編成的。如此明顯的加工行為顯然不會是自然形成的,應該是當年居住於此的尼安德特人所為。測年結果也進一步顯示,這塊石器距今有4至5萬年的歷史。換句話說,早在距今至少四萬年前,尼人就已經學會編繩子了!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顯微鏡下的繩子遺存 | M-H. Moncel

繩子挺小,講究不少

按照國際ISO標準,繩子的編法可以分為兩種:S型和Z型。它們的差別就在於用手擰繩子時的走向,前者為順時針,後者為逆時針。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繩子的S型與Z型編法 | Wikimedia Commons

那麼,數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更中意那種編法呢?

顯微鏡下的觀察發現,這兩種手藝在尼人都使用過。他們首先會用S型編法把多根細纖維擰成一根,然後再用Z型編法擰成繩子

搞明白了尼人的編織手藝,研究者還想知道尼人當時是如何獲取原材料的。為此,人們使用了拉曼光譜分析設備,檢測得知這些繩子纖維都屬於一種裸子植物(比如針葉樹),並且取自這類樹木的內樹皮。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尼安德特人面部復原像 | Wikimedia Commons/Tim Evanson

研究人員指出,從樹皮中取材的過程非常有講究。首先要考慮時令,最好的剝樹皮時間是早春至初夏時節,要是過了這段時間,纖維就沒那麼容易分離下來了,長度和粗度也會受影響。其次就是要

講究技巧,剝樹皮時不斷拍打可以使效率更高,而浸水等工序則能夠軟化纖維,提升產品質量。

在當時,尼安德特人可能也掌握了這些知識。若真是這樣的話,那麼可以證明他們已經對於自然規律有了深刻的瞭解。不僅如此,編織過程中還需要尼人具備基礎的數學能力以及方向感,從而數清楚纖維的數量以及分清楚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區別

由此可見,一根小小的繩子代表了尼人不錯的智力與知識水平。至少在編繩子這件事上,他們已經遠遠超過我們這些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現代都市居民了。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現代的草制繩,你可以嘗試編一根 | B. Hardy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作者名片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排版:雷穎

參考文獻:

[1] Hardy, B.L., Moncel, M., Kerfant, C. et al. Direct evidence of Neanderthal fibre technology and its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implications. Sci Rep 10, 4889 (2020).

[2] D. Nadel, A. Danin, E. Werker, et al. 19,000-Year-Old Twisted Fibers From Ohalo II. Current Anthropology 1994 35:4, 451-458.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尼安德特人表示:符合国际ISO标准的绳子,我们四万年前就会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