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荊紹福研究員講瀋陽北大營的前世今生

作為瀋陽市哲學社會科學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由荊紹福編著的《瀋陽北大營》研究專著日前由瀋陽出版社出版,該書主題意義鮮明,有較高的思想意義和學術價值。荊紹福系瀋陽市檔案局(館)前局(館)長,現任瀋陽市文保協會常務理事。記者就此採訪荊紹福研究員,聽他講述北大營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听荆绍福研究员讲沈阳北大营的前世今生

北大營平面圖

從日俄戰爭說起

日俄戰爭在1895年結束的中日甲午戰爭時就埋下了伏筆。日本和沙俄對中國東北覬覦已久。儘管日本贏得了戰爭,依據《馬關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遼東半島,但沙俄聯合法、德兩國通過外交手段使日本同意清政府以3000萬兩白銀“贖回”遼東半島,進而借1896年的《中俄密約》、1898年的《旅大租地條約》和1900年的“庚子戰爭”佔領中國東北大部。日本通過中國政府的賠償一夜暴富,大力發展軍備,欲重奪中國之東北。英、美等國亦擔心沙俄在中國的勢力擴張會影響到其在華利益,不但在外交上慫恿日本發動對俄戰爭,還提供了8億日元的軍費以支持開戰。

听荆绍福研究员讲沈阳北大营的前世今生

北大營坦克庫房

1904年2月8日,東鄉平八郎率領的日本海軍艦隊用他們慣用的偷襲戰術,襲擊了停靠在旅順港的沙俄太平洋分艦隊,日俄戰爭爆發。1904年至1905年間的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或者說主要是在今遼寧省區域內進行。最終在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翰旋下,日俄兩國於1905年9月5日,在美國朴茨茅斯港的五月花戰艦上籤署了《朴茨茅斯和約》,日俄戰爭宣告結束。戰爭雖然結束了,但日本依據《朴茨茅斯和約》和逼迫清政府簽訂的《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等不平等的條約,從俄國人手中接管了旅大租借地和東省鐵路支線(從長春到旅順段,即東省鐵路支線南段,及與其相關聯的若千支線,日本稱“南滿鐵路”)的各項權益。日本不向中國繳納租金,卻在南滿鐵路沿線日本佔據的地區(即滿鐵附屬地)駐紮警察,徵收各種捐稅,行使司法權,設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實施對鐵路附屬地的行政管理。日本還在滿鐵附屬地內代木、墾殖、開礦,經營交通、工商、市政、金融,從事教育和其他文化活動。特別是從1907年起,日本以守備南滿鐵路為藉口,在旅大租借地和滿鐵附屬地內常駐部隊,後來改稱“關東軍”。日本關東軍的一個聯隊和獨立守備步兵第二大隊就駐紮在滿鐵奉天附屬地內。這就是為什麼進攻北大營的日軍是從駐紮在滿鐵奉天附屬地內的今瀋陽站附近日軍兵營而來的緣由。實際上滿鐵附屬地成為了日本在中國境內具有殖民地性質的獨立王國。

“九一八”事變前後

日俄戰爭之後,沙俄和日本兩強勢力分佈中國東北的南北,一以哈爾濱為中心,一以旅順大連為根據。東北名為中國領土,實則幾無我國容足之地。據此,清政府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東北地區的治理,在東北推行新政,特別是調派新軍進駐東北,增強了在東北的國防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日俄對東北的進一步侵略。

听荆绍福研究员讲沈阳北大营的前世今生

北大營校場

1907年,陸軍第二混成協進駐奉天,東三省第一任總督徐世昌下令在瀋陽北部建立了北大營。

1907年至1912年,陸軍第二混成協駐紮瀋陽北大營。革命黨人、第二任陸軍混成協協統藍天蔚多次在瀋陽北大營秘密召開會議,策劃脫離清廷、宣佈獨立、完成東三省革命事宜。

1912年至1928年,張作霖奉軍所部駐紮北大營。

1929年至“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東北軍所部駐紮北大營。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自爆南滿鐵路,突然進攻北大營,在不抵抗命令下,東北軍第七旅忍痛撤出北大營。第二天,瀋陽城被日軍佔領;僅4個月零18天,整個東北淪陷。瀋陽北大營成了中國人記憶深處的屈辱地標。

從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的第一時間,在北大營第一地點,東北軍第7旅第620團愛國官兵在王鐵漢團長的組織下,就進行了堅決的阻擊、英勇的抵抗,打響了十四年中國抗戰的第一槍。王鐵漢在北大管違抗軍令打響的抗戰第一槍,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打響的第一槍,它不但標誌著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開始,也宣示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端。

听荆绍福研究员讲沈阳北大营的前世今生

北大營營房舊址

1931年9月19日,即“九一八事變”發生的第二天,中共滿洲省委就發表了《中共滿洲省委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這份由時任中共滿洲省委宣傳部部長趙毅敏起草的宣盲言檔案今保存在中央檔案館。9月19日的瀋陽街頭,行色匆匆的人們情緒低沉。忽然,不知從何處飄下各種顏色的傳單,有的還被貼在建築物上,與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歪曲事實的佈告針鋒相對。人們竊竊私語,悄悄傳閱。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抗日立場和行動使人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這篇宣言,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早的抗戰宣言,也是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人民聲討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行徑的第一篇戰鬥檄文,為中國長達十四年的抗日戰爭吹響了號角。

現存三棟營房舊址

從1907年建立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作為一座軍營,瀋陽北大營只存在了25個年頭。“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關東軍並未在北大營駐軍。“七七”事變後,日本關東軍在瀋陽北大營建立起了“戰績”紀念碑、“戰績”紀念館、“戰績”紀念公園,將北大營建成了軍國主義毒化教育基地,意在通過北大營這個“創造輝煌戰績之地”,為全面侵華搖旗鼓譟。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北大營從荒廢到成為軍隊的用房、企業辦公場所、物品倉庫等,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瀋陽市城市建設的發展,原有的一些東北軍營房被拆除,北大營逐漸被湮沒在新建的居民區、工廠區中。2019年10月,瀋陽北大營現存的三棟營房舊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