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說到當今的電影配樂大師,總歸繞不開日本的這兩位,久石讓和坂本龍一。網絡上關於他們誰更高一籌的爭論也是持續不斷,在小朵看來他們有許多相似,但有更多的不同,大概不是簡單比較就能分出優劣高低的。那麼兩位大師對音樂想法的不同究竟體現在何處呢?

親民VS精英 久石讓我們都太熟悉了,他帶給了我們太多的美好,從《菊次郎的夏天》到《天空之城》,每當這些刻在靈魂裡的旋律響起,總是那麼撩人心絃。例如《Summer》這首曲子,我甚至覺得它已經代表了夏天的旋律,這首曲子一響,夏天就來了。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還有《龍貓》的配樂《塚森の大樹》,也就是風之甬道,每當旋律響起,腦海裡就想起電影裡那棵院子裡的大榕樹長起來的那一幕,常常雞皮疙瘩掉一地,甚至因為莫名的感動而流淚。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坂本龍一相較於久石讓,總帶有一種學院派的氣質。這種類似哲學家與詩人的氣質決定了就算他有些曲子再讓人難以理解,你也總會帶著一種莫名的莊嚴感來聆聽。他最新的專輯《async》以實驗音樂為主,形式十分先鋒,其實對一般聽眾來說並不是很友好。其中有一首《andata》,是以賦格的格式創作的,但是本身還是實驗音樂,結合一種宗教式的敘事法,讓這首曲子有一種神聖感,以及一種永恆深沉的的悲哀。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融合VS個性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久石讓的電影配樂給人的感受,那就是“合適”。舉一個例子,他為北野武的電影《那年夏天,寧靜的海》所做的Main Theme《Silent Love》,每當這首曲子響起,我便能感覺到一股夾雜著鹽腥味的潮溼的海風撲面而來,耳畔便是陣陣的潮騷聲,夾雜著女孩輕微的呼吸聲,影片的一些經典畫面就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再比如宮崎駿《幽靈公主》的配樂《アシタカせっ記》,每當聽它的時候,總能想到阿西達卡騎著他的羚,穿過森林與平原,跨過小溪,一路帶著風的氣息,一臉英氣的,堅定的向前奔去。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坂本龍一也做電影配樂,當然他的配樂相比久石讓的配樂,就不那麼像電影配樂了。他總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從電影的情節中吸引到配樂上,很多時候反而會讓配樂搶了戲。坂本的曲風更多變也個性化一些,他既擅長通過旋律來打動人,也擅長通過一種敘事性的方式,使聽眾可以產生自己的理解共鳴,聯想到他們獨一無二的場景,而這種場景也會隨著聽眾所處環境以及心境的變化而變化。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比如說我很喜歡的一首《青貓のトルソ》,它可以是城市中林立的鋼鐵叢林,亦可以是午後慵懶的咖啡館,也可以是霧氣繚繞的湖邊的高速公路,當然也可以是一隻蜷縮著身子,正在曬太陽的一隻名叫托爾索的青色的貓。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他的曲子不能單純的概括為“表達某一種情感”,但也說不出是一種什麼感受,反正在聽他的曲子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很奇妙的感受,就像與藝術家在對話,不明覺厲,很享受這個過程。

豐富VS簡約

久石讓的音樂是靈動而充滿色彩的,就像水彩一樣,可能是他經常給宮崎駿電影配樂形成的風格。例如北野武導演的《壞孩子的天空》開場,那對兒時的同伴再次相遇的情節中,導演運用了大量撞色的視覺效果,而久石讓就給那一段的配樂中注入了很多的色彩感。倒不如說,久石讓是音樂家中的畫家。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Radwimps樂隊的主唱野田洋次郎也是同類型的作曲者,他給新海城兩部電影的配樂與主題曲也同樣充滿色彩感,使新海城導演的電影如虎添翼,錦上添花。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而坂本龍一的音樂則大部分是黑白的,色調比較單一,感覺有一種老電影的質感。無論是《聖誕快樂勞倫斯先生》還是《末代皇帝》都有這種孤島般的寂寞。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坂本還是個社會活動家,他的身影經常會出現在一些公益場所以及一些遊行中,因此他的曲子也經常充斥著一股政治色彩,這也與他早年受左派思潮所影響有關。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久石讓的音樂總能與電影相輔相成,配樂和電影畫面雙線一起往前推動,給人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在宮崎駿的電影中,他的配樂總能讓你想起的孩提時代,單純而美好,而在給北野武導演的配樂中,又能結合電影情節進行沉靜與爆發的演繹。在暴力美學的片子中擁有足夠的張力,而在文藝片中又顯得格外的溫柔。

簡而言之,久石讓的配樂總能讓你跳脫出現實中的紛紛擾擾,而沉浸在烏托邦式的情感中。在他的眼中,藝術是純粹的,是不容任何外物玷汙的,藝術即藝術本身。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坂本龍一是音樂家中的哲學家。

他一直有他所堅守的東西,他是用樂曲來傳達他所思所想,或是表達他自己的一種訴求,這便是他的音樂總能引人思考的原因。他的音樂就好比生命本身,亦是對生命的讚頌,一首生命的讚歌。聆聽他的音樂,沉浸在旋律中的同時,總能產生一種使命感,一些音樂之外的東西。

電影奕想 | 電影配樂還需要哲學嗎?

如果讓你來選,你更喜歡哪一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