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不知道什麼時候港劇逐漸落寞,缺乏創新的製作,題材也一直圍繞著宮鬥、警匪、商戰的方向,若是沒有演員出彩的演技,沒有觀眾的懷舊情結,港劇真的很難保住原本屬於自己的位置。或許是觀眾的口味變挑剔了,亦或許是港劇的製作不如從前般精良,導致我們降低了對港劇的關注度。

《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嘆息橋是一條鯰魚

《嘆息橋》的出現猶如一條鯰魚,打敗了眾多劇集,貼上了豆瓣8.8高分劇的標籤。該劇用多角色平行視角的敘事方式,以主人公的第一視角來講述自己的內心獨白,並且通過角色之間發生的記憶偏差,為觀眾展現出劇中人物對待事物的態度。包括鏡頭的對稱性,更是令該劇收到各地強迫症患者的一致好評,認為看起來太爽了!

《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除了拍攝手法獨特之外,其人物性格,劇中情節的大眾化,充分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再加上鏡頭的切換,視角的變換,不斷考驗著觀眾的觀察力和記憶力,要是不把碎片串聯起來,根本沒法看懂全劇想表達一個什麼現狀。所以,這是一部讓人看了會有使命感的電視劇,你不看不行啊。

《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這劇什麼都好,唯獨我受不了胡啟源的角色,好不容易撐到第三集,我真的棄劇了。不是因為選角太醜,而是編劇成功地寫出了當下媽寶男的形象,媽寶男的內心世界,加上陳奐仁活靈活現的表演,我不得不說,演技真的好,但是角色真的不討喜。

媽寶男實錄:巨嬰人生

《嘆息橋》中胡啟源這個角色,他從小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但是他媽媽的控制慾非常強烈,對他所有的行為舉止都要監管,沒錯,必須用“監管”這個詞。只要劇中回憶起胡啟源的過去,我就會特別壓抑,沒有童年,沒有青春期,只有黑白沒有彩色的整個人生。劇裡只要ken的媽媽出現,我就會感覺整個屏幕裡充斥著恐怖片的氣息,你會不由自主地遠離屏幕。

一位母親,以愛的名義,對自己的兒子進行所謂的“愛”的教育,到底對自己的兒子做了哪些行為呢?不準兒子玩玩具,強迫兒子踩爆自己心愛的玩偶;她在家裡從來不穿鞋,僅僅是因為赤腳走路不會發出聲音,這樣兒子也不會發現自己在監視他;僅僅因為兒子不努力發簡歷,在飯桌上連拿筷子的姿勢也不放過,鏡頭轉到窗外,兒子和媽媽中間隔了一堵牆。看著這堵牆,細思極恐,你仔細品品,胡啟源是希望有這堵牆還是不希望有這堵牆?如果是希望有這樣的的距離,恰好證明他不想受到傷害。

《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胡啟源有一句口頭禪,有事總會用“我媽說”去和別人交流,解釋,他沒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不會自己思考,他的認知就是“我不能對我媽說不,我必須服從我媽”。事實上,在一個過於畸形的母子關係下,他們一個是玩偶的掌控人,一個是習慣被掌控的玩偶,胡啟源這輩子註定就是沒有自我的巨嬰。

《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但是,何樂兒卻成了這個巨嬰的接盤俠,何樂兒在父親病危的時候,居然接受了這個巨嬰的求婚。可怕的是,她根本不知道,胡啟源幾個小時前是想分手的,直到他發現自己對買房一問三不知,與其和恐怖的母親一起生活,還不如從新回到何樂兒家裡,只因為何樂兒的房子很大可以存放自己限量版的玩具,住起來又寬敞舒適,還不用花自己的錢。

《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胡啟源背後的故事:原生家庭的寫實

陳奐仁飾演的胡啟源,在導演看來是戲裡最難演的角色,因為這個角色小時候經歷了母親精神壓迫的痛苦,這種童年受到傷害的人,平時反而會表現得很好,看起來非常正常。有報道說導演最初是把這個角色寫給林保怡的,但最後他們發現,如果林保怡來演,反而有點太理所當然了。

《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胡啟源被媽媽要求踩爛玩具的故事,就發生在劇組的製片身上,當時他才十歲左右。成年多年的製片再次說起這件事,仍然眼眶溼潤。

李子勇在母親去世後與父親的隔閡,無論去哪裡,做什麼沒有人去阻攔,自己掌握著自己的人生軌跡;相反,胡啟源在母親強有力的控制下,如同提線玩偶,毫無自由可言,這輩子都逃不出壓抑的心理。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能夠很清晰判斷出,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的對照。

寫在結尾

導演楊承恩曾經在採訪裡這麼說道:這一次《嘆息橋》是親情比較多,因為我覺得,上一代的價值觀,也會影響到自己這一代的親密關係,或者如何與其他人相處。所以《嘆息橋》中很大篇幅是講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間的。

《嘆息橋》——胡啟源媽寶男的代表

“媽寶男”的產生歸根結底還是原生家庭中,父母對孩子不當的教育造成的,情緒障礙,行為認知的偏差,以至於成年後依然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甚至還會危害到另一個家庭——下一代的原生家庭。只有處理好現實生活中兩代人的關係,兩代人的情感才會重塑,行為認知才會改變,這樣未來新生命才能在更溫暖的環境下成長,不再重蹈覆轍。

如果,現實生活中,遇到像胡啟源這樣的男人,你會像何樂兒一樣,成為巨嬰的接盤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