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志未酬為兒取名鐵柱,他該多羨慕給兒子起名破虜的郭靖?

仕志未酬為兒取名鐵柱,他該多羨慕給兒子起名破虜的郭靖?

從建國建軍到子軒梓萱,名字是父母對孩子的寄望,也帶著極強的時代色彩。有不少人覺得古人的名字既含義深刻又好聽好記,比如辛棄疾,拋去名人光環,也是很有意義,並且念起來非常“文藝”,如果不信,請對比霍去病。

辛棄疾作為一代文豪,數百首詞流傳於世,文化程度說是碾壓眾人也不為過。但是在給兒子起名這件事情上,辛棄疾可說是另闢蹊徑,獨有韻味。

仕志未酬為兒取名鐵柱,他該多羨慕給兒子起名破虜的郭靖?

我們知道辛棄疾兒子的名字,是通過他寫的一首詞《清平樂·為兒鐵柱作》

靈皇醮罷。福祿都來也。試引鵷雛花樹下。斷了驚驚怕怕。

從今日日聰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鐵柱,無災無難公卿。

從詞中不難看出,辛棄疾的兒子,大名辛鐵柱。不光不是在家隨便叫叫那種名字,親爹還寫了首詞讓天下人都知道了這個名字。

如此有文化的辛棄疾,怎麼給兒子起了這麼個名字?

其實瞭解辛棄疾的人生經歷,就會知道這是一個很憂傷的故事。取名叫鐵柱,不光是對兒子平安順遂的希望,更是他對自己一生抱負未展的不甘,對南宋王朝放棄收復江山的妥協。

仕志未酬為兒取名鐵柱,他該多羨慕給兒子起名破虜的郭靖?

辛棄疾作為一個出生在金國的宋人,畢生的心願就是宋朝可以收復失地,重新把北部江山劃入治下。在他二十一歲的時候,就參加了漢族人民的起義軍,反抗金國統治,也是在起義軍中,辛棄疾達成了小有名氣的成就,打開了一條進入南宋朝廷的路。

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辛棄疾的光芒得到了南宋朝廷以及宋高宗的認可,二十五歲時,宋高宗人命辛棄疾為江陰籤判。

志高意滿的辛棄疾走馬上任了,他覺得南宋朝廷應該也是和他一樣,無不渴望收回北方。不得不說,在這一點上,辛棄疾的經歷和岳飛多少有些相似。都是一腔熱血報效國家,都是希望能重創金國,都是希望能恢復北宋時的疆域。但是很可惜,時勢可以造英雄,也可以讓英雄末路。

仕志未酬為兒取名鐵柱,他該多羨慕給兒子起名破虜的郭靖?

雖然宋高宗已經退居南方,但仍然擋不住金國的鐵蹄侵擾,南方地區也是連年烽火,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並且由於軍費開支巨大,朝廷仍然不得不向百姓徵稅,重大的壓力之下,南方各地義軍頻起,匪患猖獗,為了保證國家的安穩,宋高宗毅然令各路宋軍班師,向金國屈辱求和,以此換取國家休養生息的機會。

就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充滿報國熱情的辛棄疾開始了他一生起伏的為官生涯,多番罷官再出仕,儘管才華卓絕,卻始終不能一展胸中抱負,歷經南宋五朝帝王,終於還是抱憾而逝,臨終時還大聲呼喊“殺賊!殺賊!”。

仕志未酬為兒取名鐵柱,他該多羨慕給兒子起名破虜的郭靖?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江山為志,卻始終壯志難酬。雖然為兒子起名鐵柱,不乏包含父親只求孩子平安喜樂的願望,但又何嘗不是妥協於當時的環境呢。收復北方無望,家國難以團圓,空有一腔熱血又能怎樣,不如做個無災無難的公卿吧。

如果辛棄疾也讀過金庸的小說,恐怕會很羨慕郭靖能在襄陽城中為兒子取名破虜吧,那樣據守一城,與一國鐵蹄相抗的崢嶸歲月,才是他一生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