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家焦化廠曾是井陘礦務局下屬企業

中國第一家焦化廠曾是井陘礦務局下屬企業


我是石家莊焦化廠老焦化工人,在焦化車間(當時編制1000多人)工作了8年多。一直沒想過焦爐(不算土焦爐,那是簡單的把煤堆起來悶燒的裝置,沒有控溫和煤副產品回收裝置)在中國是什麼時候有的,我從師傅唐萬田那裡拿到的講義,是蘇聯專家編寫的。我買的二本專著,也是引用蘇聯的數據編寫的。昨天才知道,第一座焦爐在河北, 1914年河北井陘煤礦開辦的石門煉焦廠(石家莊村東南),當時是國內唯一一家提煉煤炭副產品的煉焦廠。


由德國設備裝備。


有記載說,20世紀30年代以前,焦爐炭化室容積一般不超過20立方。1927年炭化室高6米、有效容積達30m3的大容積煉焦爐首次在德國建成投產。60年代起許多國家相繼建造了大容積爐。目前廣泛使用的大型煉焦爐尺寸為:炭化室高6~7.5米,長15~17米,平均寬0.4~0.46米,有效容積達50m3左右。


中國的第一批近代煉焦爐於1919年在鞍山建成投產,以後在石家莊、石景山、本溪、大連和吉林等地相繼建成。


在太行山中麓的崇山峻嶺中,在古老的秦皇古道旁,在漢代韓信以少勝多,留下著名戰役“背水之戰”的大地上,閃耀著一顆烏亮的明珠,她歷經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今天依然煥發著青春的風采,顯示出勃勃生機,這就是素有“北方最良之煤田”之稱,中國民族工業發祥地之一的井礦集團。從宋代有煤炭開採始,到1908年中德合辦,定名為井陘礦務局,東臨省會石家莊,南有太行靈秀蒼巖山,西接天下要塞娘子關,北瀕革命聖地西柏坡。歷史上,井礦集團曾經是全國十大煤礦之一,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以生產優質主焦煤享譽中外。


1916年石家莊煉焦廠開始規劃建設,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工程停頓。1923年煉焦廠再度恢復建設,1925年11月真正建成投產。當時在國內使用機爐煉焦並提煉各項副產品,並能夠達到日出焦炭百噸的企業,僅石家莊煉焦廠一家。《石門指南》稱石家莊煉焦廠是國內重要的煤化工企業,“為我國新創之一種基本化學工業也”。該廠的生產原料來自井陘礦自產的低硫煙煤,焦炭產品的銷售市場遍佈東北、華北各地,以及供應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等,並享譽海外。


李鴻章的軍事顧問---德國人漢納根與井陘礦務局合資興建煉焦廠。


德國人漢納根


石家莊鐵路樞紐對城市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突出表現在鐵路樞紐實現了對生產要素的地域調配與組合,擴大了資源有效利用的領域,推動了資源和原料的深加工,從而奠定了石家莊的工業產業基礎。石家莊煉焦廠等新產業就是在這樣的城市歷史大背景下出現的。


1905年,在德國人漢納根開採井陘礦的同時,井陘紳商杜英魁與正定府官員吳雪門等人創辦了正豐礦。1912年,時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的段祺瑞及閻錫山等軍閥入股,成立正豐煤礦股份公司,由段祺瑞的胞弟段祺勳任總經理。


這些恢弘氣派的的建築群,人稱段家樓,是北洋政府總理兼陸軍總長段祺瑞於1913年投巨資興建。是當年段氏家族管理正豐礦的駐地。大理石的外牆、木質的地板、堅固的保險櫃,還有功能齊全的辦公室、舞廳、休閒娛樂室等等,雖歷經百年,卻依然能看出當時的豪華奢侈。


煉焦廠是民國時期石家莊惟一與外國合資的一家大型企業,它是由德國人漢納根與井陘礦務局合資興建的。


1898年4月,井陘縣南正村文生張鳳起獲得開礦權。起初,井陘縣人張鳳起在橫西村土法開採煤礦,因工藝落後,難以為繼。時任北洋海軍提督的德國貴族後裔漢納根,聘請了德國工程師在井陘考察,發現這裡煤藏豐富,於是雙方合作創辦井陘煤礦。


他們呈請縣署稟直隸總督批准,雙方訂立“出資各半”草約12條,漢納根出資5萬兩,張鳳起以18畝地作為資本,雙方各佔50%股份,成立了“井陘礦務公司”。沒多久,1906年直隸總督袁世凱取消張鳳起的礦權,將該礦收為官有,與漢納根改訂中德官商合辦合同,德方將原礦產摺合股本銀25萬兩,中方將井陘煤田資源摺合股本銀25萬兩。1908年7月,中德合辦煤礦合同正式簽訂官商合辦協議,改設“直隸井陘礦務局”,時值資本為白銀100萬兩。


井陘礦務局的礦址在井陘,礦務局總部設在天津。當時的大總統徐世昌之弟徐世綱任華總辦。井陘煤礦出產的煤炭要通過鐵路運往石家莊,再由石家莊運往各處,所以,井陘礦務局在石家莊大同街設有總分銷處。


早在民國之前,德方漢納根就提出創辦煉焦廠的動議。漢納根與德國工程師高登伯經過多次化驗研究,確認了井陘礦務局出產的煤質,大煙大火,含硫低,雜質較少,非常適合煉焦。根據《井礦煉焦特刊》記載,“在民國紀元前,即有仿辦副產煉焦爐之建議,以專屬創舉,關於計劃考慮至為周密”。從1916年起,井陘礦務局煉焦廠開始進入規劃建設階段。“創始於民國三年(1914),購置各種機爐,研究提煉方法,經多年經營締造,始克粗具規模”。當時,煉焦廠的廠址就選在交通運輸極為便利的石家莊,設在正太鐵路南道岔貨物轉運站的西側,當時購買的廠基佔地為80畝,煉焦廠獲取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


1914年,井陘礦務局在石家莊建立了中國最早的煉焦企業-石門焦化廠,即石家莊焦化廠的前身。其出產的清水焦炭與井陘礦優質塊煤齊名,遠銷日本和東南亞,名列當時國內十大礦廠之一,為石家莊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躍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奠定了極其關鍵的基礎。


建設初始階段,已經準備修造小爐,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人回國,工程停頓,中德合辦契約暫停執行。1922年直隸省政府與德商重訂合同,1923年石家莊煉焦廠再次恢復建設,1925年11月真正建成投產。該廠在1917年建造之初,曾由於煉焦廠的焦爐工件非常大,特別是通風放氣的煙筒非常高,本地從未有過如此巨大的工程,一度在石家莊居民中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據民國檔案《井陘礦務局函請在石家莊安裝煉焦爐謠傳制煉炮藥請出示卷》的記載,“石家莊分銷處來信聲稱,該處居民竟謠傳礦局將在彼處建築制煉炮藥之所。警局復派警來局查詢,似此以訛傳訛,深恐愚民被其蠱惑,致生事端等情”,後經獲鹿縣政府多次頒佈安民告示,才將當地居民的恐懼風波平息下去。


石家莊煉焦廠在國內尚屬先進的煤化工企業


石家莊煉焦廠是重要的煤化工企業,《石門指南》稱其“為我國新創之一種基本化學工業也”。


石家莊煉焦廠最主要的設備是煉焦爐,最初安裝有購自德國的擁有20個煉爐(俗稱20孔)的廢熱式副產煉焦爐一座,日產焦炭40噸(我七十年代工作的焦爐,三組,就是3X26孔,日產共250噸,建在二鍊鋼和熱電廠那裡,靠江邊。後來才有2X42孔的大焦爐建在梅桂營)。在確認產品質量優良無誤後,1930年又增加擁有10個大煉爐的蓄熱式副產煉焦爐一座,日產焦炭60噸。職工稱前者為小焦爐,後者為大焦爐,兩者日產焦炭100噸,定名為清水焦炭。後來日產焦炭數量又有所增加,達到了日產120噸。


除生產焦炭之外,石家莊煉焦廠並能由煤氣中提取之混合物,生產製造汽油、人造樟腦溶劑、氨、萘、苯甲酸、硫銨、瀝青、黑漆、紅油(木料防腐劑)等副產品。當時雖然這種煉焦爐和提煉技術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並不算什麼新奇,但是,對民國時期內地的生產廠家來說,“尚屬創舉”。


石家莊煉焦廠研發的產品之所以精良,正是由於在引進技術方面,不惜花費重金,“日求改良進步”的結果。石家莊煉焦廠生產技術的創新意義重大,不僅體現在為國防生產提供了重要原料和資源,而且更重要的提升了企業創新的信心。為了佔領和擴大國內市場,該廠在產品銷售定價方面,“尤屬特別低廉”。

石家莊煉焦廠的生產原料來自本礦出產,焦炭產品的銷售市場遍佈東北、華北各地以及供應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等。1930年10月的一份產品銷售訂單顯示,天津市場份額竟然佔到了1/4左右,石家莊煉焦廠的瀝青、肥料等,也都銷售到河北各地和天津市場,再經天津銷往日本。


該廠自開辦以後,廠房不斷擴大,設備規模完備。除了煉焦爐外,該廠還有動力房、鍋爐房、電燈房、瀝青房、汽油房、氨水房、萘粉房、水泵房、鉚工房、管子房、木工房、工牌房、紅磚窯、缸磚窯、機修房,以及水塔、冷卻塔、貯油罐、貯油池、機井等生產的基礎設施。


石家莊煉焦廠的組織架構與沿革


中德合辦的直隸省井陘礦務局,1922年資本總額為450萬元,中方佔70%,德方佔30%。井陘礦務局設正副局長,中方正副局長各一人,德方副局長一人。該局的下屬單位有:井陘煤礦、石家莊辦事處、石家莊煉焦廠、武漢辦事處、天津售煤處等。1932年9月出任井陘礦務局局長的張振鷺,此時已改為河北省井陘礦務局,張振鷺在任時將天津總部遷至了石家莊。1935年7月21日張振鷺離職,由河北省建設廳廳長呂鹹兼任井陘礦務局局長,呂鹹局長後又調任中央國庫局長,其職位由河北省礦業監理委員會委員長谷鍾秀接替。谷鍾秀在任時,對礦務局和煉焦廠管理人員進行了較大調整,煉焦廠的工作時間也由6小時工作制改為10小時工作制。


作為井陘礦務局下屬的的重要企業,石家莊煉焦廠設有廠主任、副主任、工程師、工務員、助理員、司事等管理人員。擔任廠主任的先是張景春,後來由容敬源接替。


容敬源主任曾在德國留學多年,而且就是專門學煉焦專業的,是國內屈指可數的礦冶技術專家之一。擔任廠副主任的是馬瑛銓,他畢業於北洋大學冶金系。擔任該廠工程師的是德國專家高登伯博士,後來接任工程師一職的是德國人西伯爾。主任掌管工廠一切事務,工程師負責焦爐及各廠房一切技術,工務員2人負責日夜輪流值班,其他管理者分別負責產品化驗、所用材料、會計事務、監督檢查、產品銷售、文字秘書等。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佔領石家莊,井陘礦務局及煉焦廠的德方股本被日方收買。德籍的原礦務局副局長鮑爾、會計德祿、原一礦工程師克萊瑪、煉焦廠工程師西伯爾等外國人先後離開石家莊,有的到北京和天津謀生,有的直接回到了德國。由於原礦務局副局長鮑爾與北京日本總領事有約定,即在煉焦廠籃球場和網球場以及廠區的屋頂都塗上萬字符,所以日軍飛機狂轟石家莊時,煉焦廠的廠區並未遭受轟炸損失。


日本殖民者佔領井陘礦區和煉焦廠後,對其實行了軍事管理。井陘礦區更名“興中公司井陘採炭所”,石家莊煉焦廠被改名為“石家莊骸炭廠”。在石家莊淪陷期間,該廠所生產的焦炭以及副產品,除銷售給北京石景山鍊鋼廠、天津永利鹼廠和當地部分企業外,大部分運往日本,就連堆存多年的硬瀝青也被運往日本。


1945年日本投降,國民黨政府接收,改名“井陘煤礦公司”。1947年井陘礦解放,由晉察冀邊區政府接收。1949年同陽泉合併,組織“井陽煤業公司”,同年又改稱井陽礦務局。


石家莊煉焦廠的工人狀況


1926年石家莊煉焦廠有工人150名,到1936年12月,工人擴增到了260人。據1932年調入石家莊煉焦廠工作的張鶴年回憶,當時的工人因工種和技術程度等原因,“工資高與低相差不小”。職工可以到年底分紅,如果全年工資累計為300元,就可以分到60元紅利。職工可以享受本廠的職工宿舍、職工子弟學校、廠供給的煤和電,以及浴室、理髮等的福利待遇。此外,工廠還為職工提供了娛樂俱樂部、籃球、網球、乒乓球等工餘文娛活動的設施。


日本殖民者實行軍事管制期間,管理人員幾乎增加了一倍多,勤雜工也增添了不少,但是煉焦廠一線工人數量卻沒有太大的變化。1945年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接管煉焦廠後,生產照常繼續進行,工人數量迅猛增加。據1946年《井陘煤礦石家莊煉焦廠產業工會職員略歷冊》的統計,職工總數達到532人,但產量並未超過以往的最高生產量。到1947年解放前夕,因產品無法外銷,焦爐先後停產,工人被裁減兩次,到11月解放時,只留下200餘工人。


1947年4月17日,井陘煤礦解放,楊成武、姚依林首任礦區管理委員會的主任,晉察冀邊區政府接管井陘礦務局。


之後,井陘礦務局為了解放全中國,積極為前線作戰提供物資保障:由500多礦工組成的前線運輸隊,把機床、汽錘等設備運送到兵工廠製造槍炮彈藥;派出一大批技術工人到沕沕水發電廠製造機器、修理電機;為黨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揮三大戰役提供充足的物資資源和電力供應。


在此期間,晉察冀邊區工業局遷入礦山;華北大學工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前身)在井陘礦區成立,1949年遷入北京。新華社廣播電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在這裡安家落戶,當年,頒佈土地法大綱的佳音、三大戰役的捷報以及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喜訊,就是由井陘礦務局發電廠產生的紅色電波傳遍神州大地的。


1948年春天,朱德總司令和聶榮臻司令員專程從西柏坡到井陘礦區視察,並在正豐礦段家樓下榻。之後,決定將段家樓的桌椅、沙發、電話、浴盆等辦公和生活用品運往西柏坡,供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使用。


中國第一家冶金焦炭生產廠:石家莊焦化廠

石家莊焦化廠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石家莊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周總理曾於1959年到該廠視察。為了保護環境減少汙染和石家莊城市的三年大變樣的需要,於2008年12月24日正式停產至今。


伴隨著停產時光的流逝,廠內沉睡的設備鏽跡斑斑,漸漸成為廢銅爛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