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 ——追記新時代青年紀檢監察幹部的優秀代表李夏

生如“夏花” ——追記新時代青年紀檢監察干部的優秀代表李夏

題記:

我在這裡啊

就在這裡啊

驚鴻一般短暫

如夏花一樣絢爛

我是這耀眼的瞬間

是劃過天邊的剎那火焰

——摘自歌曲《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 ——追记新时代青年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李夏

2012年,李夏在長安鎮大谷村參加植樹活動。劉瀟麗 攝

生如“夏花” ——追记新时代青年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李夏

2014年,李夏與浩寨村計生專幹葉芬、大學生村官汪羚前往長安鎮浩寨村馮山下村民組走訪調查農村危房改造事宜途中,幫助老人提南瓜。章毓青 攝

金秋十月,一場寒雨過後,安徽省績溪縣漫山遍嶺的菊花由黃轉白,恣意綻放。這種當地產的高山貢菊,村民們打算命名為“夏花”,來表達他們對一位名叫“李夏”的年輕人的思念。

李夏生前是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鄉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2019年8月10日犧牲在抗擊颱風“利奇馬”的第一線。

從一個生長於黃山市的“城裡娃”到偏遠山區工作8年,李夏就像這貢菊一樣,看似普通卻深深紮根滋養它的土壤,在最艱苦的地方迎風怒放。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這是李夏的微信簽名。他用自己年僅33歲的生命,書寫了短暫但絢爛的無悔青春。

選擇——

越往山裡走,根扎得越深

績溪多山,自古被稱為“巖邑”。出縣城,就折入山路,沿“皖浙天路”逶迤東行,拐過351道彎,翻越海拔1700多米的山雲嶺,一個半小時,高爬低走70餘公里,最偏遠的荊州鄉終於出現在深秋的薄霧中。

普通人進山一次,繞過這麼多道彎彎,就會暈頭轉向,甚至要準備暈車藥、嘔吐袋,李夏卻早已習慣。

這條路,他已經不知走了多少個來回,哪個地方的彎比較陡、哪個地方的坡非常急,他心裡都清清楚楚。

不是因為他是山裡人,而是因為他選擇把根紮在這裡。

出生在黃山市,後來到北京上大學,畢業後在銅陵市地震局工作,李夏一直都是個“城裡娃”。可2011年,25歲的李夏卻作出了一個讓許多人驚訝的決定:到農村去,到基層去!

面對人生這一重大選擇,他找到母親商量。

“你可想好了,基層條件可不太好,又苦又累,下去了也不知道哪天能上來……”母親有些擔心。

“我想好了,我覺得跟群眾打交道最舒服,幹事有勁。”

就這樣,通過公務員招考,李夏來到績溪縣長安鎮工作。

巍巍徽嶺,五里不同音。初到長安鎮工作的李夏首先遭遇了“語言困境”,“倭呲央(外地人)話都聽不懂,活還怎麼幹啊?”對這個“城裡娃”的到來,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等著看熱鬧。

聽不懂就學。李夏先找當地能說點普通話的年輕人交流,再同中年人聊天,一個詞一個詞、一句話一句話學,聽不懂的就用筆把發音和意思都記下來。雖然鬧了不少笑話,但三四個月下來,當地老人地地道道的土話,他也能聽懂了。

聽懂了方言,就掌握了和群眾交心的鑰匙。

不少長安鎮幹部發現,李夏這個“城裡娃”總是有事沒事就往老百姓家跑。一次找不到群眾,他就去兩次、三次;群眾不在家,他就去田裡,有時捲起褲腿就下地,邊聊事邊幫著幹農活。從剛開始笨手笨腳,到後來可以像個老農一樣完整地把花生從地裡刨出來,他高興得像個孩子。

在基層工作,和老百姓的心貼得越緊,工作開展起來就越順暢。李夏很快成為工作上的行家裡手,從城鄉建設、社會保障到防洪防汛、檔案管理,他承擔的各項任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2013年至2015年年度考核,他連續被評為優秀等次,被縣委、縣政府記三等功。

2017年,因為表現突出,縣應急辦等多個縣直部門想選調李夏。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充滿誘惑的選擇——是回到交通便利、生活舒適的縣城,還是繼續留在條件艱苦的基層?

“我喜歡跟老百姓打交道,能為老百姓做點實實在在的事,看著他們日子一天天好過起來,內心充滿成就感。”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李夏選擇了留下。

李夏犧牲後,母親看到了這樣一幅照片:李夏打著赤腳,正坐在村民家門口的凳子上與幹部群眾商量工作。

“他從小穿個塑料涼鞋都怕沙子硌腳,沒想到現在能光著腳下村。我為兒子感到驕傲!”母親摩挲著照片,安慰哭泣的兒媳。

然而婆媳倆不知道的是,拍攝這張照片那天李夏經歷的險境。

2018年6月29日,長安鎮大源村突發特大洪水。凌晨4時,接到群眾求救電話後,當時擔任鎮紀委副書記的李夏冒雨趕往救援。

同行的長安鎮副鎮長汪夏寅清楚地記得,那天雨下得很大,瓢潑大雨澆下來,車輛的雨刮器開到最大也沒用。山上不停有岩石滾落下來,車沒法開了,大家只好繞道山路,徒步40多分鐘才入村。

入村後,大家抓緊排除險情、核災救災,一直忙到中午。脫下沾滿泥、灌滿水的雨靴,李夏才發現自己的腳都泡腫了。

紮在長安鎮,李夏一干就是7年多。2018年底,再一次選擇擺在李夏面前——組織準備調他去最偏遠的荊州鄉任紀委書記。他二話沒說,第一時間交接好手頭的工作,就準備出發了。

臨走的那天晚上,時任長安鎮黨委副書記汪來根跟李夏聊了兩三個小時。

“你去過荊州鄉嗎,知道那裡有多偏遠、條件有多艱苦嗎,不怕到時候適應不了?”

“我的根就紮在基層了,我願意到那裡去。”這一次,李夏的選擇顯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往山裡越扎越深,離群眾越來越近,李夏對這片土地充滿著眷戀。他曾跟妻子說,自己退休後的夢想就是在幫扶村對面的山上蓋間房子,因為他是真的喜歡這裡的人,喜歡這裡的山山水水。

只是這個夢想,再也無法實現了。

情懷——

群眾需要,就是前進方向

翻看李夏生前不多的照片,很多都是這樣一幅場景:老百姓家或明或暗的燈光下,李夏和群眾相對而坐,拿個筆記本認真記錄群眾的訴求。

有群眾納悶:這個幹部怎麼老是晚上來,是不是白天太忙了?

熟悉李夏的人卻知道,他白天工作忙是忙,但選擇晚上走訪,主要是為了不打擾群眾白天正常的生產生活。為此,他主動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

知民情,方能解民憂。每到一地,李夏總會及時入戶走訪,面對面瞭解群眾想什麼、盼什麼、缺什麼。“不知道群眾想的啥,怎麼能服務好群眾呢?”

長安鎮高楊村有24戶貧困戶,李夏一個人就聯繫幫扶了6戶。

村民馮蘭香永遠忘不了第一次見到李夏時的場景。

“大姐你好,我是李夏。桃李的李、夏天的夏。”

當一個圓圓臉龐、戴著眼鏡的年輕人笑呵呵地站到自己面前時,馮蘭香有點轉不過彎來:“你找我有事嗎?”

“我是鎮裡的紀委副書記,對口聯繫咱們村的。你就叫我名字吧。”

從此,這個臉上永遠帶著微笑、先說姓名再說職務的幫扶幹部和馮蘭香成了“親戚”,成了往她家跑得最勤的人。

每家貧困戶的情況各有不同,李夏因戶施策,精準制定幫扶方案。

貧困戶汪少美腿腳有疾,行動不便。李夏鼓勵她開起了小賣部,還幫她申請了1200元的到戶產業項目補助資金。來小賣部的人漸漸多了,汪少美不僅收入增加了,笑容也比往日多了。

69歲的汪根託,家中三人殘疾,生活非常困難。在李夏的幫助下,汪根託和女兒申請了低保,還養了一頭母牛,每年增加了35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把群眾的事當自己的事,李夏用最樸素的行動踐行著最樸素的道理。

在李夏對口聯繫高楊村之前,當地不少村民就已經開始種植高山貢菊了。但由於缺少技術、規模不足等原因,產量不高、收益不好。

經過考察,李夏決定鼓勵大家擴大種植規模。他多方聯繫,從自己的家鄉黃山市請來技術員為大家指導。

“這麼個年輕人,還能趕得上種了多年地的老農民?”剛開始,有群眾心存疑慮。

李夏毫不介意,跟著技術員一頭扎進了農田,三十多度的高溫,一待就是兩三個小時,出來後像頭洗了澡的小牛犢。半年過後,原來“五穀不分”的李夏也成了半個專家。

“之前不懂技術,一遇到病蟲害就大劑量多種類打藥,花費多不說效果還不好。李書記請來的技術專家給我們指導後,打藥只花過去一半的錢,效果卻好多了。”貢菊種植大戶胡中武掰著手指頭跟記者算賬,李夏聯繫村裡後,高楊村貢菊種植面積已由380多畝擴大到1400多畝,畝均增收近2000元。

“都是享李書記的福,但他卻再也看不到了……”這個年過半百、從沒因為生活彎過腰的皖南漢子,說著說著就哭了。

高楊村共有5個村民組,2017年只有胡村塔村民組到村部還是一條彎彎窄窄的田埂路,晴時塵土飛揚,雨時泥濘不堪。不少村民只能靠手提肩扛往外運輸竹子、菊花等。

李夏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帶領村幹部四處奔波,經過幾個月的努力,想方設法籌到了資金。如今,這條800米長、5米寬的砂石路已經完全修好了,連通穿過高楊村村部的大馬路,直通山外的世界。

到荊州鄉擔任紀委書記後,雖然工作地點變了、崗位變了,但李夏心繫群眾、竭誠為民的情懷一直沒變。到鄉里正式報到不到一個月,他就跑遍了負責幫扶的下胡家村36戶貧困戶。

8月6日,李夏犧牲前4天,他去走訪下胡家村幫扶對象汪雲安,正巧老汪不在家,他一天跑了四趟,直到晚上才見到老汪。現在,在老汪家牆上,還貼著一張“績溪縣精準扶貧明白卡”,“李夏”的親筆簽名和他的手機號依然清晰。

“群眾需要的地方,就是他前進的方向。”如今,李夏辦公室門前的“工作人員去向牌”,永遠停在了“下村”的那一格。

擔當——

像啄木鳥嚴明黨的紀律,以赤子心守護百姓利益

2018年底,李夏調任荊州鄉紀委書記後,處理第一個問題時就碰上了一個“牛脾氣”。

荊州鄉方家灣村黨支部原書記程本祥因違紀受到處分被撤職後,對多領取的1萬多元報酬不願退還。之前幾個鄉領導找他談話,都被頂了回來。

“我是紀委書記,我來找他談。”第一次見面,李夏把程本祥約到辦公室。講了半天還是油鹽不進,李夏終於見識了這個倔牛的脾氣,雙方“不歡而散”。

氣歸氣,工作還得做。李夏第二次主動上門走訪,跟程本祥拉起了家常,從他之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工作成績一直聊到家裡孩子的生活情況。慢慢地,程本祥覺得“這個紀委書記不大一樣”,口氣也軟了下來。

第三次見面,仍是李夏上的門。得知程本祥特別喜歡電視劇《亮劍》裡的李雲龍,李夏順著說:“李雲龍有本事,有脾氣,但也要遵守紀律不是,也要聽政委趙剛的意見不是?”

用程本祥的話說,這句話“拿住了他的七寸”。一次又一次接觸、一次又一次溝通,老程答應退還相應資金,但表示這幾年做生意虧了錢,手頭有點拮据。李夏又跟相關部門溝通,為程本祥制定了分期還錢的方案。

最後一次見面,是程本祥主動上門找李夏商量還款事宜。李夏當時手頭工作忙,就告訴他找機會再好好聊聊。“沒想到,這是我們見的最後一面。”

聽到李夏被泥石流沖走的消息後,程本祥騎著電動車,冒著風雨騎了20多分鐘衝到滑坡現場,和大家一起展開搜救。“我總感覺,自己還有很多話想和李夏說……”

“講原則、有方法、有耐心。”跟著李夏工作的荊州鄉紀檢監察干部胡聖子對這位領導十分佩服。李夏告訴他,肯學習、熱愛工作,一切都會搞清楚、有辦法的。

堅持按原則辦事、敢黑著臉較真,讓當地幹部群眾覺得李夏這個幹部很不一般。有群眾舉報長安鎮坦頭村村委會委員汪萍違規享受危房改造補貼。李夏和汪萍因工作關係平時十分熟悉,面對“老熟人”,他沒有絲毫畏難情緒,一絲不苟查清了問題。

原來,汪萍在2014年7月擔任村委會委員之前提交了危房改造補助申請,並於2014年9月重建房屋。但在2015年補貼發放時,汪萍經換屆已擔任村委會委員,還購置了一輛小汽車,已經不符合享受危房改造補貼的條件。

“一是一、二是二”,李夏覺得,原則底線一定要堅守,不能因私廢公。他先後多次找汪萍談話談心,一步步解開了她的心結,使她從最開始的不理解、不服氣逐漸轉變為知錯認錯,主動退繳了違規領取的補貼款。

紀檢監察工作乾的是“得罪人”的活,決不能做“老好人”。2017年,收到長安鎮鎮頭村黨總支書記陳承兵在2014年村“兩委”換屆中存在問題的反映,面對事發時間較長、知情人心存顧慮等情況,李夏迎難而上,多方取證,終於查清事實,依規依紀給予陳承兵黨紀處分並免除職務。恰逢新一輪村“兩委”換屆前夕,這一案例在全縣通報,形成了有力震懾。

擔任長安鎮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期間,李夏主辦或參與辦理問題線索75條,立案審查26起,處分26人。到荊州鄉任職僅半年多,就辦結6起案件。

2018年底至2019年初,李夏被抽調參加縣委巡察工作。家朋鄉某村民組群眾反映,由於有關部門管理不到位、失職失責等,導致村裡供水管道老化、飲用水不能保障。李夏同巡察組其他成員一起,深入農戶走訪,實地察看,發現問題屬實。

巡察組及時發出整改通知書,李夏跟蹤督辦,督促立行立改。2019年3月底,自來水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工,僅用時2個月,就解決了困擾76戶190餘名村民十幾年的吃水難題。

8月8日,李夏犧牲前兩天,他還帶著荊州鄉新來的“90後”紀檢監察干部李一博,冒著烈日驅車前往九華村核實一件上級轉辦的信訪件。

“雖然事情不大,但李書記詳細列出了談話方案,讓我這個年輕人受益頗多。”李一博說,他們本來計劃等颱風過後再一同去談話,沒想到李夏就這樣走了。

堅守——

留下清白,帶走思念

2019年8月10日,週六。

“我們每天晚上都會視頻聊天,那天中午,他說有事要和我說,晚上打電話。但晚上我沒有等到電話,打他的電話也打不通。”說起兩個多月前那個揪心的夜晚,李夏的妻子宛雲萍又忍不住哽咽了。

宛雲萍不知道,那天下午,“利奇馬”登陸,給荊州鄉帶來百年一遇強降雨,3小時內降雨量達96.5毫米,全鄉多處山體塌方、道路中斷。李夏一直堅守在抗臺救災的第一線。

15時左右,得知荊州鄉敬老院發生險情,李夏立即與鄉人大主席王全勝、下胡家村黨支部書記胡嚮明趕過去,把13位五保老人轉移到二樓。隨後,他們又趕到70多歲的胡今古老人家中,幫著把菜籽油、玉米棒等物品搬上二樓,並將老人安全轉移到地勢較高的鄰居家。

“下胡家村村口可能有發生塌方的危險!”還沒停下腳,李夏又收到村民報告。三人再次冒著暴雨趕赴現場。

“下胡家村土地廟這裡塌方,樹倒下來把路攔了,電線疑似被打斷……”16時25分,暴風雨中,李夏將路況照片發到了微信群,提醒大家注意。誰承想,這竟是他發出的最後一條信息。

5分鐘後,三人準備路過塌方地繼續向前排查時,忽然從山頂傳來“轟隆隆”的聲音。山高坡陡,泥沙、碎石瞬間向下滑落,李夏躲避不及,被泥石流捲走……

得知李夏失聯後,鄉親們從四面八方趕過來,冒雨在泥土、石塊、樹杈中,手扒、鍬挖、車推,焦急搜尋他們的好書記。這裡面,有和李夏並肩作戰的同事,有李夏曾幫助過的貧困戶,還有他曾經查處的幹部。

經過13個半小時的持續搜救,11日6時左右,李夏的遺體在下游約2公里的王仙莊村被找到。遺體送往鄉政府途中,胡今古的愛人章樹花拉著救援隊員的手號啕痛哭:“這麼好的孩子,年紀還這麼輕,怎麼就走了呢……”

李夏犧牲後,家人來收拾遺物。幾件洗得泛白的衣服、從原單位帶來的水壺臉盆、幾盒沒有吃完的胃藥,幾乎是他留下的所有生活資料。

荊州鄉黨委副書記汪龍山回憶,李夏剛調來時,鄉里辦公住宿條件簡陋,負責後勤的同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他,問他能不能跟普通幹部住一間宿舍。沒想到李夏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大家一起住挺好的,還能有個伴”。

“想一想,對‘大誘惑’有沒有動過心,對‘小意思’有沒有沾過邊,對‘微腐敗’有沒有黑過臉。”李夏的工作筆記上,一筆一劃地記錄了他的心跡。在基層工作8年,組織上從未收到過任何關於他的不良反映。

李夏走得那麼突然,很多人至今還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長安鎮老紀委書記章毓青跟著李夏學會了使用電腦,還一直用著李夏幫他申請的QQ號。很長一段時間,李夏都是他唯一的QQ好友,只是這個熟悉的頭像再也不會點亮了。

在政府的幫助下,馮蘭香家的老房子翻修了。她記得李夏時常唸叨,新房蓋好了要來慶祝一下。她手機裡拍了很多照片,很想再發給李夏看看。

荊州鄉方家灣村黨員唐鋒華之前經常接到李夏的電話。對他這個受處分幹部,李夏不時暖心回訪。“他幹工作出於公心、做事情以理服人,我們服他、認他。”

李夏走了,留給家人很多無法彌補的遺憾。

結婚6年,李夏夫妻聚少離多,之前妻子生日總在工作日,倆人從來沒有好好過過。今年好不容易趕上一回週末,李夏說要帶她吃頓好吃的、看場電影,沒想到卻成了永遠無法兌現的承諾。

女兒鋼琴考級,李夏關注著考試情況,沒等考試結果出來就已偷偷選好女兒心儀的電話手錶下了單。現在手錶寄到了,電話那頭的李夏卻再也聯繫不上了。

如果沒有這次意外,李夏還有很多事要做。

在荊州鄉,家家戶戶種植的山核桃又豐收了,李夏該組織大家上山打核桃了吧……

在長安鎮,村民期盼很久的汙水處理工程終於要開工了,李夏答應開工時要來看看的……

在縣紀委監委,交給荊州鄉的一份信訪件快到截止期限了,平時勤快的李夏早該送來了……

有太多太多的心願,李夏未了。這些心願,更多的基層幹部正在幫他實現。他們帶著對李夏的懷念和敬意,走在入戶走訪的鄉村小路,走在脫貧攻堅的田間地頭,走在監督執紀的工作一線。(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毛翔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郭興)

整理:清風君

單位:中共潁泉區紀委、潁泉區監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