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消除服裝紡織業汙染的路徑“中國可持續時尚消費調研”啟動

“中國可持續時尚消費調研”活動已經正式啟動。

每日經濟新聞美好商業研究中心一直以來致力於追求美好生活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傳播,這次與Impact Hub Shanghai的R.I.S.E.可持續時尚實驗室合作開展調研,目的就是通過消費者調查、專家分析等,首次深度開展中國可持續時尚消費現狀洞察和趨勢性分析,希望通過調研報告為行業發展提出建議和方向,從而推動可持續時尚產業發展。

R.I.S.E.可持續時尚實驗室,是Impact Hub Shanghai發起的可持續時尚創新平臺,平臺希望通過與來自品牌方、生產者、零售生態等方面的創新行動者和推動者合作共創,催化可持續時尚領域創新解決方案的產生,讓更多人參與到時尚行業的可持續變革中,推動更加理性(Rational)、包容(Inclusive)、智能(Smart)和生態友好(Eco-friendly)的時尚。

服裝紡織業是僅次於石油業的汙染最嚴重的產業

“服裝紡織業是僅次於石油業的汙染最嚴重的產業。”英國《時裝商業評論 》雜誌寫道 ,“每生產1公斤棉線需要兩萬升水,而這些棉線只夠生產1件T恤和1條牛仔褲。同時,包括染色 、洗滌、裝飾在內的各項服裝製造工藝涉及8000種化學物質 。”

快時尚的絕大部分衣服都是石油做的,滌綸、腈綸、尼龍或氨綸,它們全部都是石油工業產品,在它們分解時,會釋放很多化學物質,並需要很多年才可以生物降解。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當全球人口將在2030年達到85億,服裝消費量將從6200萬噸暴增63%,達到1.02億噸。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也曾稱,每年全球有超過1500億件服裝被拋棄,足夠地球上每個人每年換20件新衣。

在服裝行業造成龐大的資源浪費和嚴重的環境汙染的情況下,聯合國越發關注時尚行業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和行動,積極倡導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從單純追逐經濟利益的商業模式中覺醒的時尚品牌越來越多。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平衡整個產業鏈對環境、社會造成的影響,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意識,踐行可持續時尚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品牌發展的重要戰略。

什麼是可持續時尚?

可持續時尚倡導可持續的設計、生產和消費。可持續時尚是一種促進時尚產品和時尚系統向生態更加完整性和社會正義性轉變的行為和過程,它涵蓋了整個產業鏈,從原材料和麵料的開發、生產車間和工藝的碳足跡,以及可持續的包裝和商品循環再利用等。

記者發現,目前踐行可持續時尚的品牌大概有兩種。一種是通過對原材料的篩選和把控,從源頭上利用更環保、可再生的材料來生產時尚產品。Burberry早先發布聲明稱不再使用動物皮毛,並將逐漸淘汰現有皮草產品,計劃在2022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並在2030年以前將集團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額削減30%。Prada在新品設計中增加再生尼龍的使用也有助於環境保護,因為每10000噸再生尼龍可節約70000桶石油,減少57100噸二氧化碳排放,緩解80%石油燃料制尼龍將會帶來的全球變暖影響。此外,有機棉、竹纖維、大豆蛋白纖維、莫代爾、原木天絲等環保面料的開發和推廣也進一步推動著時尚產業在可持續道路上的發展。

另一種則是對舊有材料的二次利用。以前,某些奢侈品牌為了產品保價,會將生產積壓的庫存一把火燒掉,這樣不僅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對環境也產生了較大的傷害。隨著消費者環保意識的增強,某些品牌曾因此遭到抵制,品牌方在消費者觀念的轉變下也開始轉變自己的思維,將積壓的庫存在新品設計中進行二次使用,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年輕一代的消費觀念逐漸發生轉變,二手服裝和Vintage風潮的流行延長了時尚產品的使用壽命,也進一步減少了資源浪費。

實際上,“可持續”不只侷限於生產過程,聯合國提出的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中,除了對環境和清潔能源的重視,還包括性別平等、消除貧困、優質教育等切實關切到人們生活幸福指數的現實議題。對此,時尚行業不僅要重視產品原材料的使用和成品回收再利用,也要關注企業員工的利益,以及品牌的其他社會責任。

中國當下可持續時尚發展的現狀如何? 為什麼要倡導可持續時尚?

隨著新一代年輕人消費意識的改變,企業的社會責任已成為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企業如何通過更全面地履行社會責任來構建自己的品牌形象已經成為品牌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另一方面,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社會經濟大停擺的狀態下,人們不得不改變自己生活消費方式,並重新思考個人或組織與經濟、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

什麼樣的產品更符合未來的消費趨勢?什麼樣的品牌更符合人們對美好商業的期望?

麥肯錫報告指出,66%的千禧一代消費者能接受可持續商品更高的價格,華麗志2018時尚消費白皮書中也曾指出,41.9%的年輕一代消費者對品牌的看法會很大程度受到“社會責任”的影響。

中國當下可持續時尚發展的現狀和未來趨勢究竟如何?

本次調研對此提出了四個問題,分別指向“可持續時尚認知的成熟度”“消費者對有形和無形價值的感知”“可持續發展和時尚是否矛盾”及“面對消費主義,可持續時尚的品牌建設”。

Impact Hub Shanghai通過前期訪談發現,首先,可持續時尚在中國仍然是一個模糊的概念,沒有共識及統一的行業標準。行業內對可持續時尚的認知成熟度不一,不同背景的消費者對可持續時尚認知成熟度差異巨大,消費者與行業的認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

其次,消費者對於可持續時尚沒有形成具體的概念,且現階段可持續時尚產品基本與普通同功能消費品不在同一消費場景中。因此,關於“是否支持可持續時尚產品溢價”以及“可接受的溢價範圍”往往在數據層面會呈現出“支持溢價”的結果,但實質上是沒有具體意義的“白噪音”。相較普通消費品,可持續時尚產品的無形價值(對社會和環境的正向影響)通常是生產者向消費者單向輸出,消費者是否理解和接受無從評估。

第三,可持續發展和時尚行業背後的消費主義似乎是完全矛盾的。對普通消費者而言,選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產品意味著要放棄時尚和設計。

最後,中國消費者普遍對於生產者信任度較低,尤其是對可持續時尚,主要體現在國際品牌涉足可持續時尚是不得已為之,甚至是洗綠;而國內品牌基本在初創階段,對環境和社會的正向影響難以衡量。

R.I.S.E.可持續時尚實驗室負責人杜怡佳表示,“期望通過本次調研可以對以上四個問題有更深入的瞭解,與此同時,初步評估不同類型消費者對可持續時尚的認知差異、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認知差異;瞭解消費者對有形和無形價值的判斷和決策傾向性,從而幫助行業更好地進行商業規劃;瞭解消費者從消費和產品層面,如何平衡可持續發展與時尚,從而幫助生產者形成更成熟和整合的商業計劃;進一步瞭解消費者,幫助可持續時尚行業持續推進品牌建設等。”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