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連續三年第5,重慶未來的機會在哪?

GDP連續三年第5,重慶未來的機會在哪?

各個城市陸續公佈了2019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受疫情影響,武漢經濟年報最後出爐。

至此,2019年中國GDP十強城市排名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和天津。

重慶以23605.77億元的成績排名第五,這也是重慶連續3年排名第五。


GDP連續三年第5,重慶未來的機會在哪?

(圖片來源 中指研究院)


我把這個成績告訴好基友王寶劍,他脫口而出,“那重慶應該是中國第五城噻,前四城是北上廣深。”

第五城聽上去一點不牛逼,畢竟人家成都多年前就喊出了“第四城”的名號。

從GDP總量來看,這的確是一個很不錯的成績。


要知道,排名第四的廣州僅僅比重慶領先23億元。

但不要忘了,GDP只能代表經濟體量,並不能完全說明城市的經濟競爭力。


畢竟重慶無論是級別、人口、面積,都比絕大多數城市高出許多。

如果按省一級行政區排名,重慶僅排在17位,在全國屬於中游水平。


如果按照人均GDP來算,重慶在17個萬億城市中排名墊底,僅有廣州的一半,也不及隔壁的成都。

查閱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內地主要城市排名,重慶一直排名靠前。

從1978到1987,改革開放第一個十年,前四名一直是雷打不動的上海、北京、天津、重慶。

1988到1990年,重慶甚至連續3年排名第三。1991到1998,重慶被廣州超過,又回落到老四的位置。

1999到2002年,重慶被深圳超過,落到老五的位置。


2003年到2013年,重慶被蘇州和天津超過,滑落到第7。


2014年重慶趕超,到2017年又回到了第五的位置,並一直保持到2019年。

作為西部最重要的工業城市,重慶在中國經濟版圖的權重不言而喻。

那未來呢?

新冠疫情肆虐之下,國際市場環境將深刻影響著國內城市的競爭格局。


今年全球經濟疲軟的大趨勢下,國內很可能出現東部城市增長放緩,西部城市增長較快的局面。


還有一點,東部發達地區已經進入城市化的中後期,基建高峰已過,而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大的城市化空間,特別是基建“補短板”的大背景下,有效投資增長依然可觀。

這種情況下,未來幾年,重慶的競爭力在哪,機遇又在哪?

GDP連續三年第5,重慶未來的機會在哪?

只要談到競爭力,王寶劍一向擅於用“打地主”來分析。

從宏觀戰略層面來看,重慶確實握有一手好牌。

一對“王炸”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內陸開放高地建設。

這不是普通的“雙城記”,而是國家戰略層面的系統工程。

國家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目標定位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成渝城市群將成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後的“第四極”。西部雙雄強強聯手,釋放出的建設紅利勢必成為新一輪的增長動能。

比如產業方面,根據“成渝地區產業協同招商戰略合作協議”。


雙方將協同開展電子信息、汽車製造、高端裝備、大健康等產業互補招商,圍繞現代金融、軟件及信息服務、現代物流等服務業開展補鏈強鏈招商,引進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後勁足、帶動效應顯著的優質項目,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

這是一個1+1>2的結果。

內陸開放高地建設,重慶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


特別是近年來,重慶藉助“一帶一路”倡議,躋身開放前沿,積極融入全球市場。於是,有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有了重慶自貿區,有了西部陸海新通道。

最近,重慶方面出臺了西部陸海通新通道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經濟高效、智能便捷的西部陸海新通道。

屆時,重慶兩條主通道集裝箱運量達到30萬標箱;鐵海聯運班列、國際鐵路聯運班列、跨境公路班車開行數年均增長超過15%;通道沿線國家(地區)客貨運航線達到50條;建成與東盟國家產業合作示範區3個。

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這對重慶意義重大,對國家的對外開放同樣意義重大。


“王炸”之下,還有2張“天牌”。


第一張是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

按照重慶市委主要領導的最新提法,規劃建設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是順應全球科技革命和城市化浪潮的戰略選擇,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任務,有助於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和水平。

根據定位,科學城將圍繞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製造、高技術服務等主導產業,瞄準5G應用、集成電路、精準醫療、新材料、檢驗檢測等細分領域,推進百億級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推動大數據智能化和大健康產業深度融合。

可以看出,重慶對科學城的產業規劃充滿了雄心,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發展。

第二張牌是內陸國際金融中心。

2020年重慶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內陸國際金融中心”。

其目標定位是,具有國際金融資源配置能力、輻射力和影響力的金融中心。

這是黨中央交給重慶的重大任務,是服務國家戰略的現實需要,是推動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重慶金融機構總數將近1900家,全國首家互聯網消費金融、全國首家專業信用保證保險、西部首家民營銀行等一批具有突破意義的法人金融機構在重慶落地。安永華明、德勤、普華永道、畢馬威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也先後落戶重慶。

2019末,全市金融機構資產規模6.03萬億元,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39483.20億元,在西部名列前茅。

可以預見的是,重慶將做優做強金融產業,加大金融開放力度,加快金融改革創新,推進金融科技建設,營造良好金融生態。

未來,將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在重慶設立功能性總部、區域性總部、結算中心、業務管理中心,形成集聚輻射效應。

一對“王炸”加兩張“天牌”,重慶出手如夢。

GDP連續三年第5,重慶未來的機會在哪?

疫情衝擊,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具體到今年,重慶經濟的新動力來自哪裡?

一個是新基建,另一個是智能化。

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智能化工作是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有助於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

重慶採取了一系列動作。

4月初,重慶2020年首輪新基建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1054億的28個項目中,新基建佔比近80%,包括5G網絡、騰訊西南數據中心二期、華為物聯網創新中心等。重慶光大人工智能產業基地等3個項目為百億級。

重慶梳理策劃了新基建重大項目動態庫,目前已入庫項目超過250個,總投資超2300億元,包括中國智谷(重慶)超算中心、智慧廣陽島、超瞬態物質科學、5G自動駕駛公共服務平臺等新項目。

重慶今年還將新建3萬個5G基站,將實施1250個智能化項目,新建100個數字化車間和10個智能工廠,加速工業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進程。

新基建+智能化,是重慶新舊動能轉化的重要砝碼。

王寶劍意味深長的說,他依然依然看好重慶經濟長期向好,看好重慶的發展潛能,看好重慶美好的未來。

這是一句正確的廢話,但艱難時刻,這樣的廢話卻彌足珍貴,它代表了巴渝兒女的信心。


而信心,在有些時候,比黃金更珍貴。


你對重慶未來有什麼看法?

歡迎在留言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