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刺骨大散關

出寶雞市向南,很快就到了大散關。提起“大散關”,首先想到陸游的名句:“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大散關是關中通往西南唯一要塞,由巴蜀、漢中出入關中之咽喉,史書記載散關之戰達70多次。


寒風刺骨大散關


寒風刺骨大散關


寒風刺骨大散關


臨關下車,只見一座仿古城樓上旌旗飄飄,門樓上書“古大散關”四個大字,落款是“古華趙祖康”,日期為“民國二十五年十月”。今人書寫的“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懸掛於門樓的兩側。一座“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散關遺址”的石碑立於門樓左側,門樓的對面就是曲折流淌的清姜河。

大散關古來為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據傳“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授《道德經》一卷;曹操過大散關留下了《晨上大散關》的名詩;唐代王勃、王維、岑參、杜甫、李商隱等詩人都在此留下佳句,特別是宋代大將陸游關於大散關的詩最多,影響亦最大。

走到陸游的塑像前,只見詩人手執書卷、目光遠眺,好似在凝思著什麼。


寒風刺骨大散關


寒風刺骨大散關


寒風刺骨大散關

新修建的一個博覽館上方,有柳公權書寫的“道德真源”四個大字。一尊巨大的老子騎青牛塑像正對著大門口,背後是巨幅太極八卦圖,上書“紫氣東來”。兩側懸掛著取自《道德經》的對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傳老子晚年騎青牛西去,在出大散關時,遇到了大散關關令尹喜。在尹喜的再三邀請下,寫出了流傳至今的《道德經》,也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據介紹,這裡有“七大館藏珍寶”。第一件為“清姜河野魚化石”,據考證形成於晚侏羅紀,距今已有大約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第二件為“散氏盤”,是中國最早有關土地契約記載的出土文物,它與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盤並稱“四大青銅器國寶”,原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第三件為根據圖像命名的“白蛇指路石”。第四件為“老子趕山鞭”,其實是被風化過後形成岩石的一根木棒。還有“清明上河圖”和“耀州青釉倒裝壺”。最讓人驚奇的卻是第七件“犒賞三軍大肉石”。從正面看它,宛如一塊巨大的生肉,瘦肉、肥肉、肉皮依次呈現,層次顯得十分清晰,讓人看了忍不住叫絕。該肉石材質屬於純天然,由沉積岩、變質岩經過一系列複雜地質運動而形成。

繼續往上走,到達烽火臺。古臺已不復存在,現在看到的是近年修復過的。雖然如此,但站在上面,仍似乎可感受到古代戰場上金戈鐵馬、戰鼓雷鳴的震撼人心的氣勢。舉目四望,只見崇山峻嶺鬱鬱蔥蔥,川陝公路蜿蜒而去,甚為壯觀,寶成鐵路的隧道也在這裡時隱時現。此時的烽火臺靜靜地矗立在山頭,是在瞭望、偵察還是在沉思?


寒風刺骨大散關


寒風刺骨大散關


寒風刺骨大散關


兩峰之間橫跨一座關隘敵樓,兩層城樓式建築橫鎖關口,修有防禦進攻的設施。敵樓左側立有石碑,上書“古大散關”四字,旁邊有“散關古戰場”幾個大字,據說這才是真正的大散關關口。站在這裡向下望去,關下的情景一目瞭然,真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此處擺放有弓弩等兵器模型,還有拋石機模型。再往前走,赫然寫著“陳倉故道”四個大字,一條彎曲的小道伸向遠方。

走向敵樓,上面有郭沫若書寫的“大散關”三個大字,懸掛的對聯是“三秦雄關名千古,二吳豪氣傳萬年”,正對面則是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兄弟倆的塑像。吳玠神情凝重,運籌在胸,好似正在思索殺敵之策,而吳璘的右手正在拔劍,似乎要上陣殺敵。塑像的左側有後來修建的“二王廟”,兩側的對聯分別是“雄關百戰名今古”和“大散千年崇玠璘。”


寒風刺骨大散關


寒風刺骨大散關


蜿蜒的秦嶺山路,相傳是古代帝王、達官貴人遊覽太白山的主要通道,這也成了寶雞通往四川的必由之路。盤山路七拐八拐,直達秦嶺之巔。站立山頂,可以看見秦嶺界碑。站在秦嶺的界碑處,俯仰遐思,古代的馬鳴聲、戰鼓聲、廝殺聲早已不在,但壯士文人們的英名卻永遠不朽!

寒風刺骨數九天,浪遊西府大散關。

壯士聲威今猶在,詩人名句天下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