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每當我們提起中國古代的盛世時,那令人神往的大唐“開元盛世”,總會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盛唐”兩個字,總是能激起一箇中國人心中的自豪,那是一個氣象萬千的時代,軍力鼎盛、萬國來朝、詩文燦爛、民間富庶、自由開放。

“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圖 | 萬國來朝的盛唐

然而,安史之亂後,大唐開始從盛世中迅速衰落,直至滅亡,再也沒有恢復之前的秩序。

在分析唐朝滅亡的原因時,藩鎮割據與宦官專權是兩個永遠繞不過去的話題。可以說,就是這兩顆雷,間接導致了大唐王朝的崩塌。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顆雷是誰埋下的,怎麼埋得呢?在埋雷之前,大唐的統治者就沒考慮過這麼做的後果嗎?

翻開歷史我們會看到,埋雷的人不是別人,正是締造“開元盛世”的唐玄宗。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所有制度都要為唐玄宗的”開疆拓土“服務

唐朝初期,昔日強大的突厥分裂後,被唐太宗逐個擊破後。李世民使用華夷如一的“羈縻政策”,被遊牧民族奉為天可汗,大唐的西、北部邊境獲得了難得的穩定。

然而,草原的形勢是千變萬化的,沒有哪一個部落能夠在草原保持長期的穩定統治。臣服於大唐的部落很快被新的部落所取代,要想讓新興部落臣服於自己,大唐必須要在西、北部邊境長期部署大量的軍隊,對遊牧部落進行武力威懾。因此,為了防止遊牧民族作亂,武則天時期,設立了永久的藩鎮。

到了唐玄宗時期,面對周邊蠢蠢欲動的少數民族,他選擇擴張式的主動出擊。然而,擴張就意味著軍隊前線的前移,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府兵奔赴前線的成本急劇升高。

“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圖 | 開疆拓土的大唐軍隊

要知道,唐朝延續了隋朝的府兵制。府兵制是一套兵農合一的制度:在全國各地設置600多個軍府,每個軍府有一千人左右。這套制度規定,府兵並不用繳納稅賦和服徭役,平時進行務農,在農閒的時候軍事訓練,這樣,朝廷就節省了很多軍事開支。

但府兵制也有弱點:

  • “天下已定,兵農合一,承平日久,兵不堪用”,這是其一。
  • 還有個弱點就是,府兵需要從軍府奔赴前線,打完仗還得回到軍府,隨著大唐的領土擴張,這一來一回的成本會越來越高。

有人可能會問,前線向前推移了,你軍府就不會挪挪窩兒嗎?你想,大唐的西、北邊境地區都是什麼地方啊?除了草原就是隔壁和沙漠,那些地方根本就種不出足夠的莊稼。

軍戶是朝廷強行規定的,府兵制是義務兵,如今打仗如此頻繁,如此辛苦,隨著土地兼併,分到手的田地卻越來越少,誰還會願意幹這種苦差事呢。所以,當時有很多軍戶逃跑。

於是,宰相李林甫再三權衡後,上了一份奏摺:各地軍府已經沒有府兵可供徵調了,請求取消府兵制。唐玄宗同意,府兵制就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

“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圖 | 唐玄宗影視形象

所謂募兵制,就是國家招老百姓當兵打仗,並按時發軍餉。

老百姓參軍入伍以後,就成為了職業軍人,長期當兵,不用務農,戰鬥力很強。募兵制不用土地做依託,招來的士兵可以長期駐守邊疆。

募兵制看起來比府兵制更具有優勢,但“安史之亂”的禍根,也就此埋下了。怎麼回事呢?

  • 首先,募兵制導致藩鎮容易出現割據一方的局面

你想啊,“兵歸於府,將還於朝”,“府兵制”的發明,就是為了防止國家的軍隊成為“私人武裝”。募兵制下,對於士兵們而言,“有奶便是娘”,藩鎮將軍負責發餉、決定士兵的行政升遷,他們長期帶領一支軍隊,很容易用個人魅力與手腕將軍隊私有化。

  • 其次,募兵制下,藩鎮節度使一旦掌握財政大權,中央失去制約他們的手段了。

募兵制需要定期給士兵發軍餉,按照當時的制度,軍餉是由中央政府先把錢收上來,再給藩鎮發軍餉。唐玄宗嫌這麼做太麻煩,效率太低會延誤軍機,所以,他決定藩鎮可以自行掌管地方財政,自己收錢,自己花。

“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圖 | “安史之亂”時期的藩鎮形勢

這樣做確實提高了效率,藩鎮不用再擔心軍餉的發放,但弊端也很嚴重,藩鎮手上又有兵,又有錢,很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不過,在唐玄宗看來,效率是第一位的,而且他相信自己可以用政治手腕鎮住這些藩鎮。

可惜,最後的事態發展超出了唐玄宗的預料,安祿山之所以敢起兵造反,就是因為自己手中有這種地方上行政、財政的大權。

從“內侍省不置三品官”到宦官的專權,究竟發生了什麼?

貞觀中,太宗定製, 內侍省不置三品官, 內侍是長官,階四品。至永淳末, 向七十年,權未假於內官,但在閣門守禦,黃衣廩食而已。

——《舊唐書.宦官傳》

唐朝的宦官內侍,官署名為“內侍省”,由內侍監、內侍、內常侍等為首官,只負責達詔旨,守禦宮門,灑掃內廷,內庫出納和照料皇帝的飲食起居等事務。

“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圖 | 唐代宦官

李世民身為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他深知一旦宦官掌握權力,就會對國家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李世民對宦官的權力進行了嚴格的約束:規定內侍省不置三品官,即便是內侍省的長官,也只能官至四品。並且不許宦官外出充使,只允許其在宮內充役,以免宦官與朝廳官員勾結。

唐朝前期宦官的權力很低。那麼,宦官集團是如何在唐朝中後期崛起的呢?

  • 皇權與相權的博弈,為宦官崛起創造了條件

唐初“貞觀之治”的出現,與唐太宗那高度歷史自覺、胸懷寬廣、能充分納諫的個人性格是分不開的。武則天晚年也比較能納諫,但是唐後期的皇帝相比之下就遜色很多了,初唐的言諫制度開始失效。

言諫制度無法發揮作用後,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君主獨斷專行,皇權開始膨脹。

在唐朝時期,宰相的權力在政治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那時候的宰相,相當於我們現代國家的總理,是統籌百官、總理朝政的人物。

“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圖 | 唐朝權力結構圖

因此,皇帝們想專權、獨裁,最想做的事,也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削弱相權。

宰相是文武百官的代表,這時候,在皇權與相權針鋒相對時,皇帝他老人家難免顯得有些形單影隻。你想,打架也得拉幫手啊。因此,皇帝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就必須在百官之外,發展第三方的勢力成為自己人。

對皇帝而言,這第三方勢力對自己必須要保證忠誠。

然而,如何保證他們對自己忠誠呢?這就要保證這些人的身份和地位要完全依賴於皇帝,遇到問題時,他們即便是出於自私,也得站在皇帝一邊。

皇帝們找來找去,符合這個條件的人也只有兩種:外戚和宦官。

因此,從唐中宗統治時期開始,宦官的勢力明顯增強了,總人數達到了三千人,超授七品以上員外官者達千餘人之多。

  • 唐玄宗為了延伸個人權力,大力提拔宦官

古代宦官能夠在政治上嶄露頭角的宦官,大多是參與宮廷政變博取政治機會者,唐朝的宦官也不例外,比如宦官楊思勖。

因為在中宗時代參與挫敗太子李重俊的政變,楊思勖獲拔擢到銀青光祿大夫,行內常侍。又過了幾年,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殺韋后,他又跟隨李隆基討伐韋后,被李隆基視為心腹,拔擢為右監門衛將軍。

到了李隆基登基後,楊思勖進一步被拔擢到驃騎大將軍(從一品),還封國公。從楊思勖開始,唐朝打破了唐太宗關於“內侍省不置三品官”的規定。後來,如深受唐玄宗信任的高力士,也是被授予驃騎大將軍,封為郡公。

唐玄宗為了邊境安全的考慮讓節度使手握重兵,他也知道這麼做不大可靠,於是派身邊的宦官高力士去軍隊裡當監軍,宦官監軍的制度從此出現了

“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圖 | 高力士

其實,宦官監督地方軍隊倒也不算大問題,“頂多”就是貪汙受賄、拖將領的後腿。更可怕的是宦官控制禁軍。唐玄宗重用宦官,給了高力士影響禁軍的權力。從唐玄宗開始,唐朝有了宦官掌握禁軍的傳統。

“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發現節度使的實力太大,但是迫於邊境壓力又不好調整,也沒有實力調整。於是,朝廷只有不斷地擴大禁軍的規模。

最終,宦官因為能控制禁軍,其勢力進一步擴大,大到最終能反過來控制皇帝,甚至可以任意廢立皇帝,直接殺皇帝。唐朝後期,宦官儼然成了太上皇的角色。

結語

對於社會制度來說,在穩定性和效率上,往往不能兼顧。要想追求一方,就難免要犧牲另一方。

唐玄宗,為了追求藩鎮在邊境軍事擴張的效率,犧牲了國家權力結構的穩定,進行一系列制度改革,給了藩鎮節度使不該有的權力。這是唐玄宗為後代的大唐皇帝們埋下的第一顆雷。

讓宦官掌握禁軍,就如同讓節度使掌握地方軍政大權一樣,也是唐玄宗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一時方便而缺乏長遠考慮的決定。

任用宦官,皇帝是覺得這種人從小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信得過,指揮起來省事。但因為這種制度繞過了互相監督的官僚系統,其實是埋下了巨大的隱患。皇帝一時高興,把掌管軍隊的權力都交給了宦官,宦官可以隨意控制禁軍,也就沒人能制衡他們了。

因此,唐朝宦官專權的本質原因也在於軍權過於集中,這是唐玄宗埋下的第二顆雷。

“開元盛世”再怎麼令人神往,也終究是逃不脫歷史的宿命

圖 | 唐玄宗為唐朝埋下了兩顆炸彈

從大唐的問題,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王朝一些共有的問題:

在古代王朝,君主是一切權力的中心。國家的命運,完全取決於他,一個君主能力強,國家就能正常運轉,要是君主平庸昏聵,國家就會出問題。國家需要強悍的君主,可是王朝只按照血統繼承權力,爹傳給兒子,兒子傳給孫子,國運好不好,有特別大的隨機因素。可是,又沒法改繼承製度。於是,王朝國家的權力結構,在這打了個死結。

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和統治階層腐化是古代王朝無法克服的難題,王朝存在得越久,這些問題就會越嚴重,國力下降是遲早的事。在國力無法支持邊疆戰爭的情況下,你要麼選擇放棄國土,要麼就得用犧牲穩定性的代價來換軍隊的高效率,沒有別的路可選。而且隨著國力的持續下降,全盤的崩潰還是不可避免,不是在對外戰爭中潰退,就是在內部政變中覆滅。

任何王朝,君主即使再怎麼開創盛世,也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這樣的問題,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歷史宿命。


1、《新唐書》——歐陽修 、宋祁 ,1975-2-1中華書局出版

2、《安祿山叛亂的背景》—— 蒲立本,2018年 中西學術文叢

3、《官制史話》——謝保成,2011年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