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關於自卑與超越

你好呀,我是得一。今天給你推薦的書是《朗讀者》。

關於這本書,討論少年米夏和婦女漢娜之間的感情到底是不是真正愛情的書評很多。但今天這篇文章,我只把重點放在“自卑與超越”上。

書中描述了三對自卑:

1. 米夏對於自己曾經與納粹餘黨有染的自卑;

2. 漢娜對於自己是個文盲的自卑;

3. 德國人民對於自己的國家曾經做過殘暴惡行的自卑。

書中並沒有花太多筆墨描寫第三對自卑,只是隨著主人公米夏個人的內心掙扎,對於漢娜的感情和自己國家曾經罪行的釋懷才慢慢浮現出來。

人為什麼會自卑?

以筆者淺顯的理解,自卑是因為對現實自我的不滿和焦慮卻又無法逃離。


《朗讀者》——關於自卑與超越


就好像,我們每個人的身體裡都有兩個自我,一個理想自我,一個真實自我。當我們發現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有差距卻又無法把現實自我趕出去時,就會覺得自卑。

對於米夏來說,他的理想自我就是一個品行兼優的法學高材生,按正常的人生軌跡,他取得不錯的成就是遲早的事。即便他曾經與漢娜有染,他也可以把這段感情看成年少不懂事的魚水之歡。

可是,漢娜納粹餘黨的身份徹底打碎了他的理想自我。他怎麼會跟這種十惡不赦的人有過感情?這成了他完美人生的一個汙點,無論如何都抹不去。

所以在書中,米夏在等待漢娜判決結果時的心理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知道漢娜是個文盲,所以根本不可能起草那份文件。如果他向法官說明實情,漢娜至少罪行能減輕一半;

另一方面,他也擔心漢娜要是很快就出獄,漢娜的存在就會一直提醒他,他曾經與納粹餘黨有染這個可恥的事實。

判決出來了,漢娜被判處終身監禁。米夏的心理再次陷入了矛盾:一方面,他鬆了口氣,起碼這個汙點不會為世人所知;另一方面,他也對自己的見死不救感到內疚。

在這種心理煎熬下,他開始了朗讀。他把朗讀的書錄成了磁帶寄給了漢娜。就這樣持續了18年,漢娜也終於學會了讀寫。

《朗讀者》——關於自卑與超越


有一天,米夏突然接到通知,漢娜由於在獄中表現良好,被允許提前釋放。多年前那種不安又開始浮現。實際上,米夏並不希望漢娜能夠重見天日,漢娜依舊是他心中的一道疤。

他多年來的朗讀讓漢娜學會了讀寫,這已經大幅減輕了他的內疚,他希望這個汙點能夠永遠隨著漢娜的終身監禁消失在牢獄。

現在理想自我又面臨了被打碎的可能。米夏不停地給自己做心理建設,漢娜出獄後該怎麼跟她共處?盡力將她安頓好從此再不見面,當作從沒有這個人存在?

在米夏還沒有準備好怎麼面對漢娜時,漢娜自殺了。從此刻起,米夏開始正視自己的自卑。

為什麼對真實自我的不滿和焦慮不會讓自己走出自卑呢?

因為,自卑本身就是為了應對這些不滿和焦慮而產生的。如果再用不滿和焦慮去給自己增加更多的壓力,那你會用什麼方法去應對這些負面情緒呢?當然還是自卑。這就形成了“對現實自我的不滿——自卑——更不滿”的惡性循環。

那什麼才能真正讓你走出自卑實現超越?不是焦慮、恐懼、內疚,是愛。

《朗讀者》——關於自卑與超越


真正的超越是出於對自己的愛和期待。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並自發努力地向理想自我靠近,同時也允許兩個自我間的差距存在,而不是為了要逃離令自己不滿的現實自我。後一種種改變背後的動力不是愛,是對自己的厭惡。

我想,米夏做到了這點。書的最後,米夏能夠跟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坦然說出自己曾經與漢娜有染的事實,他也承認了自己的國家曾經犯下的殘暴罪行,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

這本書可以看成文學版的《自卑與超越》。如果你現在也陷入對自己不滿之中,這本書推薦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