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種植 科學生產

數字平臺幫咱種下“慧種田”

4月13日,山陰縣安榮鄉八步堰村村民徐繼富一早就坐在了宏遠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的會議室。聽說宏遠公司引進了一套數字服務系統,可以規劃全年農事,尤其是春耕備耕,今天他就是來一探究竟的。

“你的這塊地,4月15號的時候溫度能達到13℃,如果在這一天播種,發芽率將會大大提高。根據去年的數據,這塊地今年有50公斤肥就可以了……”徐繼富一邊聚精會神地聽著技術員小祝的講解,一邊在筆記本上記下了“15號,開種,50公斤肥”等字樣。

讓徐繼富好奇的這套系統就是“慧種田”數字農業平臺。平臺上線後,山陰縣宏遠農牧發展有限公司第一時間就訂購了該平臺提供的所有專業服務,並對下轄的16個專業合作社開放了該平臺。為了使各個合作社的負責人能夠熟練使用平臺,宏遠公司特地舉辦了培訓會。

通過培訓會,各個合作社的負責人一下開了眼界。從耕整、播種、種植、植保、收穫到糧食烘乾存儲,數字農業平臺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全面結合,依託互聯網、物聯網與大數據實現了集成與互聯。通過農田測量、定位信息採集與智能化農業機械配套,為全年農業生產提供了科學的施肥、播種、噴藥、灌溉等管理和業務決策。“這下種啥、咋種,數字平臺都替咱操心啦!”徐繼富感慨地說。

本報記者任永亮 本報通訊員武麗偉

晉源區全面推廣晉祠大米大棚育秧新技術

今年計劃再增加種植面積1000畝

本報訊(記者丁園 李兆民 通訊員楊潤德 王惠林)陽春三月,天氣轉暖,又到一年育秧時。4月11日上午,在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花塔村育秧大棚內,一條自動化育秧生產線正不停地運轉。經過播施底土、噴淋給水、播撒種子、覆蓋浮土後,育秧盤通過傳輸軌道被一盤盤送至大棚內。這是太原市水稻種植首次大規模採用機械自動育秧生產新技術,這意味著晉祠大米標準化生產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已有45年水稻種植經驗的花塔村村委會副主任任福貴談起機械化大棚育秧技術感受頗深:“以往水裡育秧時30多人一天只能育秧15畝,採用機械化育秧後,十來個人一天就可以育秧150畝左右。”任福貴告訴記者,由於大棚育秧不受季節影響,可精準控制調整秧苗的生長速度,一般情況下一週時間秧苗就會出土1公分,40天左右就可以插秧了。同時機械化大棚育秧顯著降低了秧苗的感病率,插秧後成活率可達到95%,並且機械育出的大棚秧苗插秧時不用進行二次換苗,秧苗返青生長速度進一步加快。“去年我們在一小部分區域進行了機械化育秧的試用,水稻畝產量由原來的800斤上升到1200斤。這種省時省力、成本低產量高的生產方式,為我們稻農帶來了新希望。”

今年以來,晉源區按照“區域化佈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集約化經營、品牌化打造”的思路,通過加大資金、技術、管理、設備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晉祠大米幫扶政策,包括培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施用有機肥;加大水源地保護,完善灌溉水渠、田間道路配套建設,推廣機械化生產作業;聘請農業專家科學進行田間管理;統一現代化加工、包裝,全面實施晉祠大米質量標準化生產,極大調動了稻農種植積極性,今年全區計劃再增加種植面積1000畝。

“在政府的幫扶下,我們村成立了晉祠大米股份經濟合作社,購買自動化育苗、插秧、收割機械,投資200萬元建立晉祠大米加工廠,還建起佔地30畝的溫室大棚育秧基地,實現了從育秧、插秧、田間管理、收割到加工一體化的全時段、全過程標準化生產體系。”花塔村黨支部書記何建平自豪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