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為孩子學習操心?學點《道德經》的人生哲理,家長茅塞頓開!

  作為孩子的父母,家長們是否也和我一樣,時刻都在為孩子的學習操心呢?別煩,各位家長與我一起來讀讀《道德經》,學點其中的人生哲理,肯定能讓您茅塞頓開!

  我兒子正在唸小學五年級,腦瓜很靈光,詩詞、段子過目不忘,嘴巴也很能說,天南地北的能跟你滔滔不絕地聊個半天。

  然而,一旦正經學習起來,兒子大咧咧、不拘小節的“優點”讓我抓狂。同一個問題,可以原封不動地重複錯上十幾遍。開始,我還會跟他反覆耐心講解,一說他就懂,但一做仍然是錯。為此,作為家長,我和夫人心焦如焚,對兒子更的是奇招盡出——激將法、挫敗法、家法……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效果甚微。

總為孩子學習操心?學點《道德經》的人生哲理,家長茅塞頓開!

總為孩子學習操心

  就拿兒子學雙簧管這件事來說,吹了三四年,他的水平也就在三級上下。別的家長也不知怎樣培養的,一同學習的孩子都考上英皇五六級了。雖然,我和夫人也沒指望他能在這方面“為國爭光”,不過這東西跟學習是相通的,看他學雙簧管的狀態,就能知道他在學習中能有多讓人操心——

  兒子對節拍對掌控不太好,在練習中經常吹錯節奏。並且,他往往是先入為主,第一次吹錯了,以後基本上永遠都是錯的,無論怎麼費盡口舌幫他糾正,他依然是我行我素,輔導老師都哭笑不得。就這樣,我兒子的演奏水平一直就在初級水平徘徊,在少年宮的管樂團初級班混成了“資深”學員。對此,我和夫人也本著《道德經》裡“無為而治”的態度,逐漸看開了——隨他去吧。

  但沒想到的是,有一天,兒子突然跑回來跟我們說,他想考進少年宮的正式管樂團。這一下讓我和夫人有些愕然也有些欣喜。之前,兒子一直都是一副與世無爭的“超然”心態,怎麼突然就主動要考正式管樂團了?

  原來,兒子聽他之前考進正式管樂團的孩子說,在那裡有機會出國和其他國家的兒童管樂團交流並參加各種大型演出,這一下就激起了兒子的興趣。同時,出乎我們的意料的是,為了考進少年宮正式管樂團,兒子在學習雙簧管這事上,感覺就像換了個人——他十分主動的練習,主動找老師請教,再也不用我們催促,在節奏的把控方面也比原來進步多了。就這樣,一個月後,兒子順利的考進了少年宮的正式管樂團。

總為孩子學習操心?學點《道德經》的人生哲理,家長茅塞頓開!

學習雙簧管

  透過這件事,我突然茅塞頓開,對孩子的教育,就如老子《道德經》裡第十一章說的: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經》的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在製造某些器物時,它的“有形”部分是為人類創作價值的本體,但真正起作用的,是它的“無形”空間。例如,我們住的房子——構成房子的外牆、門窗、屋頂是“有形”部分,是為人類提供舒適生活的主體;但人類真正需要的,是由外牆、門窗和屋頂所圍蔽起來的空間,這個“無形”部分才是房子發揮功用的地方。

  由此引申開來,《道德經》給我們的人生哲理啟示是:家長們對孩子的培養,就像在搭建一座房子。家長們希望這間房子是堅固的、美觀的,但並不希望它被各種物品填得滿滿的,儘管這些物品看起來十分的華麗——家長們希望它擁有自己舒適的空間。

總為孩子學習操心?學點《道德經》的人生哲理,家長茅塞頓開!

道德經

  因此,我反思了一下之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發現自己都是填鴨式的教育方式——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裡多了什麼,那裡少了什麼……孩子的思想受到過多的桎梏,根本就沒有自己思考的空間。因此,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下降不說,甚至面對問題他都懶得去思考——反正你們會告訴我哪裡不對的。

  後來,我嘗試採用《道德經》的人生哲理指導來教育孩子——用一個美好的設想幫他把思想構架搭好,裡面的空間則由他自己管理。

  比如,對兒子的作業,我不再如以前那樣大包大攬,替他檢查並給他講解。現在,我先告訴他,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的話,剩下的時間由他自己掌控。同時,我讓他完成作業後自己檢查,發現錯誤主動告訴我他錯在哪裡,當時是怎麼考慮的,正確的應該怎麼思考,以後如何避免再次出現同一類型錯誤。對於他沒有發現的錯誤,或者弄不懂的題目,我也不會直接告訴他答案,而是跟他講一個解題思路、方法或技巧,引導他去解題。

  採用了這種方式,效果還是挺顯著的——過了約莫半個學期,我發現兒子的學習沒那麼讓我操心了,他自己學習的主動性提高了很多,犯迷糊的次數也少了很多。

  所以,我建議家長們也可以看看《道德經》,學點古人的人生哲理,其中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心平氣和,靜待花開。

總為孩子學習操心?學點《道德經》的人生哲理,家長茅塞頓開!

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