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的故事》:貫穿整本書的四場重要戰爭

《羅馬人的故事》:貫穿整本書的四場重要戰爭

《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講述得是公元前131年-公元前63年這段時間羅馬的歷史,而所以是“勝者的迷思”,是因為打敗迦太基成為地中海霸主的羅馬並沒有進入自己想象中的高枕無憂,而是開始陷入各種內憂外患。

這就像是本來想著賺夠錢一切問題迎刃而解,可現實情況卻是錢雖然有了,但身體熬壞了,老婆出軌了,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又出現了。

這些內憂外患在書中具體體現為四場戰爭,這四場羅馬都獲勝的戰爭,為羅馬帶來了什麼?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呢?

一、朱古達戰爭

朱古達戰爭開始於公元前112年,結束於公元前104年,以朱古達被生擒並處死於羅馬廣場為結局,打了八年之久。

這場戰爭的主戰場不在羅馬境內,而是在北非的努米底亞。起因是努米底亞國王的一波騷操作:他收養了自己弟弟的孩子朱古達,最後還給這孩子繼承了一大部分遺產——王權。老國王前腳一死,後腳他倆親兒子就對朱古達這個“野種”動了手,只不過這兄弟倆比較水,沒搶回王權,老大還被朱古達給打死了,老二隻能逃到羅馬告狀。

努米底亞屬於羅馬同盟國成員,羅馬雖然不能干涉同盟國內政,但還是可以主持公道的。於是羅馬調停了兄弟倆的不睦,將努米底亞一分為二,兄弟倆一東一西分家過。

不過這樣調解出來的和平並沒有維持很久,一個是朱古達實在看不上自己那個孬種二哥,另外一個是努米底亞在羅馬的掌門人西庇阿一家已經沒有人了,努米底亞與羅馬的關係其實沒了那麼親近,朱古達這樣心高氣傲的人,臣服的心難免會蠢蠢欲動。

五年後,朱古達再次出手,這次直接把二哥送去了跟大哥一家團聚。如果只是這樣的話也只是努米底亞內政,羅馬不會干涉,但壞就壞在朱古達順手殺了好多在努米底亞做生意的意大利人。

自己的公民在海外被殺害,這絕對是不能容忍的,羅馬直接把大軍開到了非洲,公元前112年,朱古達戰爭爆發。

羅馬軍一開始並沒有討到便宜,被努米底亞壓著打,第一次對戰直接被繳了械,這對於地中海霸主羅馬來說更是不能忍的。

一直到後來派了蓋烏斯•馬略過去,才有了轉機,加上後來蘇拉天衣無縫的外交配合,最終朱古達被設計生擒,而後押回羅馬處死,這場戰爭才結束。

戰爭的過程和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場戰爭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帶來了兩個人:馬略和蘇拉,這兩個主宰了未來近三十年羅馬歷史的大人物。

馬略借朱古達戰爭之機會對羅馬軍制進行了改革,改徵兵制為募兵制,開啟了軍隊私有化的第一步。也是靠著這場戰爭,馬略開始了其輝煌的政治生涯。

而蘇拉也在這場戰爭中展露頭角,憑藉其出色的才能,開始在羅馬政壇上有了一席之地。

另外一個方面,羅馬軍在戰場上差強人意的表現,其實也體現了羅馬共和國制度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問題,軍隊質量的下降根源上是階層的無法流動,參軍打仗的人不再是為自己而戰,而是在為自己永遠無法進入的階層而戰了。

《羅馬人的故事》:貫穿整本書的四場重要戰爭

二、同盟戰爭

如果說朱古達戰爭是不打緊的皮外傷的話,那同盟戰爭就是傷筋動骨了。

這場開始於公元前91年的戰爭雖然只打了兩年,卻讓羅馬元氣大傷。

戰爭開始的導火索是護民官德魯蘇斯被殺,因為德魯蘇斯主張給予所有意大利人羅馬公民權,但是遭到了已經擁有羅馬公民權一派的激烈反對。德魯蘇斯的被殺讓意大利人感受到了不滿與絕望,為了爭取羅馬公民權,各大部落聯合,與羅馬打了起來。

這是一場“連對手身上有多少汗毛孔都熟悉”的戰爭,戰場上的對手都是昔日並肩作戰過的兄弟,自己人打自己人,這是多麼悲哀的一件事。

鹽野七生評論:

“羅馬發生的社會問題,更主要的還是各階層之間難以流動與融合而導致的階級對立。”

雖然戰爭以羅馬同意給與意大利人公民權為讓步結束,但這場戰爭,卻讓持續了200多年、堪稱“鋼鐵聯盟”、從漢尼拔開始就被很多國家認可的羅馬聯盟解體了。

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用在羅馬聯盟身上再合適不過,羅馬“城市國家”的時代結束,開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羅馬人的故事》:貫穿整本書的四場重要戰爭

三、米特拉達梯戰爭

羅馬與本都國米特拉達梯之間的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二十六年,蘇拉一度把米特拉達梯趕回本都,但米特拉達梯很快就捲土重來,結果又被蘇拉的兩個徒弟盧庫魯斯和龐培碾壓,最終敗在了龐培手裡,本都國被分而治之。

這場戰爭與朱古達戰爭一樣都來自外部,但不同的是,朱古達戰爭是羅馬主動出擊,而米特拉達梯戰爭卻是本都國主動挑釁,打到了羅馬家門口。

這是羅馬對東方控制不力的表現,同時也是因為當時國內局勢的千變萬化給了米特拉達梯以可乘之機,是內憂引起的外患。雖然戰爭最後勝利了,羅馬在東方也控制了更多的疆域,但羅馬野心引起的不滿,也在慢慢發酵,不知何時,就會出現另外一個米特拉達梯。

米特拉達梯戰爭兩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豐富了蘇拉和龐培這師徒倆的履歷。蘇拉靠著在戰爭中攢下的有生力量後來反殺回羅馬,如果不是有這樣一個強大的對手,可能蘇拉被秦納的正規軍早早滅了也說不定。而龐培則憑藉打敗米特拉達梯一戰的勝利,積累了傲人的政治資本,是福是禍,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

外部侵略從來都是由內部紛爭引起的,這是鹽野七生認可的觀點,米特拉達梯一再的侵擾,也說明羅馬內部的問題真的是到了讓羅馬人頭禿的程度了。

《羅馬人的故事》:貫穿整本書的四場重要戰爭

四、斯巴達克斯之亂

斯巴達克斯是一個人的名字,確切地說,是一個奴隸的名字。而這個叫斯巴達克斯的奴隸的職業,是角鬥士。

斯巴達克斯是戰俘,老家在馬其頓附近的色雷斯,相當於蠻族吧,想要越境偷渡到羅馬過上更好的生活時被戍邊的羅馬軍俘虜,因為身體強壯,被培養成了角鬥士。

公元前73年,以斯巴達克斯為首的74名奴隸從訓練營逃了出來,逃到了龐貝古城後面的維蘇威火山上。蘇拉這時已經去世五年了,羅馬政壇比較活躍的是蘇拉的徒弟克拉蘇和龐培,不過龐培這會兒正在西班牙平叛,留在羅馬的是克拉蘇。蘇拉雖然不在了,但他的影響力靠著他的徒弟們還在繼續影響著羅馬。

開始的時候羅馬沒把這幾十個奴隸當回事兒,但隨著周圍農莊的許多奴隸也開始投奔斯巴達克斯,羅馬不能不管了。不過,羅馬軍的戰鬥力實在是不堪一擊,出兵兩次都被斯巴達克斯給打敗了。

斯巴達克斯自此名聲大噪,投奔的人越來越多,到第二年的時候已經有了7萬人的規模。

7萬人是什麼概念,那會兒蘇拉去東方收拾米特拉達梯也不過帶著3.5萬人馬而已。

斯巴達克斯起義軍首領是斯巴達克斯,副將是克里克斯,當時兩個人之間因為目的不同:斯巴達克斯想回老家,而克里克斯想要到更富庶的南意大利,於是兩人分成了兩路。

外部的敵人從來不是最可怕的,內部的不同心同德是最致命的,克里克斯很快就死在了與羅馬正規軍的對戰中。

斯巴達克斯則領著四萬多人一路北上,想要穿過阿爾卑斯山返回家鄉。這一路上,他多次大敗羅馬軍,打通了回家的路。

只是這個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為了給克里克斯報仇,斯巴達克斯沒有選擇繼續北上,而是折兵南下,向克里克斯非常喜歡的西西里島進發。

斯巴達克斯非常能打,一路勢如破竹打到了海邊,只是,在海邊等待他的,是領著5萬人馬8個軍團的克拉蘇。

最終起義軍被團滅,四萬人幾乎全部戰死,被俘虜的人被釘在路邊的十字架上,活活餓死。據說,當時這種十字架從加普亞一直排到了羅馬。斯巴達克斯的屍體沒有找到,生死不明。

《羅馬人的故事》:貫穿整本書的四場重要戰爭

五、內憂外患在昭示著什麼?

據統計,羅馬當時存在的奴隸數量已經達到了自由民數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但奴隸起義並不多,發生在意大利半島羅馬境內的,也只有斯巴達克斯起義而已。

鹽野七生分析奴隸起義不多的重要原因是羅馬當時的奴隸制度可以實現不同階層之間的流換轉動,奴隸努力成為解放奴隸,就可以獲得羅馬公民權,奴隸們還是有奔頭的。

斯巴達克斯奴隸起義,還是反應出了羅馬軍的戰鬥力不足,這也許是和平時期無仗可打出現的必然,但更深層次的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的問題,才是戰鬥力低下的根源所在。

內憂外患,取得勝利的羅馬並沒有能高枕無憂,元老院努力維護的共和體制在像龐培這樣的想要軍隊私有化的野心家面前,也變得岌岌可危。羅馬共和國將何去何從,在公元前131年-公元前63年之間,的確顯得迷之疑惑起來。

鹽野七生引用了布克哈特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文化》中的這樣一段話作為全書的結尾:

“歷史有時候會忽然聚焦到某一個人身上,並按照這個人物指示的方向行進。普遍與特殊、靜止與變動,被即成為這個偉大的個人的人格特徵。國家,宗教,文化和社會危機,全部體現於他們的存在。”

聽起來似乎很玄乎,但歷史的確會在某些節點上,賦予某些偉人們以高光時刻,而處在這種十字路口迷茫之時,可能也真的需要有那麼個人,來確定一個不管對錯的方向吧。

鹽野七生說得這個人是誰非常明顯,因為接下來的第四部與第五部書寫的,正是凱撒時代。

這所有的動盪不安,也許只是為了迎接凱撒大帝的到來吧。

THE END


唐媽,自由撰稿人,已出版長篇小說《時光回去,只願未曾遇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