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這是一本通過心理諮詢師給諮詢者的溫暖的解答,深度探討10個有關成長的經典心理學問題,作者帶領我們一起穿越內心的匱乏與不安,學會與自我和解。

此書猶如治癒心理的千金方,許多讀者也許在閱讀的時候,總會碰上幾個與自己相似的心理癥結,在這場美好的閱讀中,慢慢撫平治癒。

本書的作者是陳海賢是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中國臨床心理學會註冊心理師。曾在浙江大學心理中心任職,期間開設《積極心理學》的通識課,廣受歡迎,被譽為浙江大學版的“幸福課”。

這裡摘抄幾段觸動自己的人生隱喻,和大家分享。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1.

假如兔子都在拼命奔跑,作為烏龜的你,前進的動力在哪裡?

當我們接受一個故事作為我們人生範本的時候,我們也接受了這個故事背後所隱含的假設。

當我們用龜兔賽跑來比喻我們人生時,它同樣包含了我們對人生的一些信念:

1.人生是一場賽跑。(是這樣嗎?)

2.終點處會有一個勝利者,有一個失敗者。(是這樣嗎?)

3.跑得快還是跑得慢是一種固定能力,如果跑得慢,你就一直跑得慢。(是這樣嗎?)

4.奔跑很辛苦,但既然你已經跑得慢了,就只有拼命奔跑才能獲得成功。(是這樣嗎?)

這些隱含的信念所體現的正是僵固型思維的特徵:用一個假設的必然會存在的,比我們強的人作為比較標準,來消減我們成長和進步的意義。

但如果從成長型思維視角來看,我更願意把自我比作一條河流。源頭固然很重要,但他最終的形態如何,取決於他在流向大海的途中會遇到哪些山坡、丘陵、沙漠……他怎麼面對障礙,你只選擇在什麼地方拐彎。真實的自己並不是一開始就存在,他是我們在跟環境互動中,在應對困難、作出選擇過程中逐漸塑造出來的。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2.

我想變成一棵樹……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總是在生長,一方面往地下去伸更深的根,一方面往天空去發更高的枝;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是連續的,我的年輪一點點變粗,新的枝葉在老的枝葉上抽出,乃至我樹幹上的疤痕也總是留在那裡;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不只是在一個向度生長,我的樹根和枝葉向四面八方去,從每一個視角來看都生氣蓬勃;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會沙沙作響,我會搖曳著跳舞,我會迎風歌唱,但我的根基仍舊在那裡,不會因為一時得意而失掉初心;成為一棵樹,意味著我可以和各種各樣的生物做朋友,和他們交談、共存互惠,我不擠佔別人的生存空間,甚至反倒為鳥兒和松鼠構築家園……

一棵樹總是把另一棵樹當成朋友而不是對手。更多的樹組成森林,他們一直抵禦狂風,為動物的棲居提供家園你說什麼,?構築生態系統,這些都不是一棵樹可以完成的使命。

樹,追求共贏,他們不相互競爭,而總是默默的相互致意,既相互獨立,又攜手完成使命。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3.

“遠方”是一個充滿誘惑的神奇的詞。卡爾維諾說,對遠方的思念、空虛感、期待,可以綿延不絕,比生命更長久。這種思念,究其本質就是對生命可能性的嚮往。當人們陷於生活的瑣碎、無聊、疲憊、厭倦時,遠方就會在幻想中被製造出來。它所代表的可能性,只能容納過去的失敗、挫折和悔恨,又能容納未來的希望。

可是到了遠方以後呢?如果你沒有改變,他鄉還是會變故鄉,疲憊和厭倦還會爬上心頭。你要麼適應,要麼開始重新遷徙,週而復始。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4.

我們都是“現實”的門徒,他是一切宗教的先師。在寒風凌厲的早上,將孩子們趕進車裡,送他們去搭校車和在佛堂裡守著青燈古卷打坐一樣難。兩者沒有好壞之分,都是一樣的單調枯燥,都體現了重複的美德。

雜物瑣事並非麻煩一堆,別以為我們一旦逃開,就可以開始修習,步上道途——其實這些瑣事就是我們的道。

“無意義感”的意思大概是我們想去更多的地方,見識更大的世界,擁有更多的可能性,可瑣事不僅沒法帶我們去更大的世界,還阻礙我們去。

當我們回顧一天的工作,發現自己什麼也沒做時,疲憊就會伴隨著失望產生。

對待瑣事的態度,其實就是民主態度。說眾生平等,其實也得說“眾事平等”。不能因為它是瑣事而輕慢它,尊重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我們對生命的態度,除了沉下心來體驗,還能做什麼呢?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5

我們從小被教育,要有遠大的理想,這幾乎成了我們對世界的基本信條。越是對現實不滿,就越是害怕泯於眾人,我們越會僅僅抓住高遠目標不放。但如果高遠目標沒有現實的路徑,就很容易把生活變得抽象而無趣。

在高遠的目標下,生活被想象成一架設計精密的儀器,容不得半點差錯。這樣的生活既乏味又缺少驚喜。它就像一個買賣,把你很長的時光打包,去換一個可能的結果。我們並不想要這個過程,而只想要遠方的結果。所以,我們會希望這個過程儘快結束,那個結果快點到來。可是,沒有了這個過程,我們的生活又在哪裡?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6

我們這個時代,興趣愛好是一件被過度美化的事。人們想象它,就像想象愛情,只會想到花前月下的浪漫,不會想到柴米油鹽的平淡。興趣愛好常常被當作激情、活力、堅持乃至成功的代名詞,以至於有人一旦覺得自己過得不好,第一反應便是我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其實他們真正想的是:我聽說興趣愛好有諸多好處,它能讓我更投入專注,讓我生活充滿幸福,讓我做事毫不費力,而且技能飛漲,所以我想發展一種興趣愛好。

這種思維背後是另一種精緻的利己主義,只不過把目標從“成功”或“財富”替換成了“興趣愛好”,但同樣執著於興趣愛好的“有用”,而有時候興趣愛好恰恰是一件無用的事。

愛很純粹。金庸武俠小說裡有很多高手,但絕頂高人是一位掃地僧,這並不是偶然。對於其他高手來說,武功意味著功名利祿,江湖地位,至少也是行俠仗義的能力。但對一個不問世事的掃地僧來說武功真沒什麼用,跟日常掃地沒啥區別。正因為無用,他才能心無旁騖,不用著急自己要練得多快多好,他才能堅持的久,成就才高。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7.

關於完美主義,我喜歡的一個作者,寫《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的安·莫拉特曾說:“我認為完美主義的基礎,是一味相信只要自己步伐夠小心,穩穩踏在每塊墊腳石上,就不會摔死。但實情是你終究難逃一死,而很多完全不看路的人甚至比你做的好太多,也從中獲得許多樂趣。”

我們都難逃一死,這個事實既讓人失望,又安慰人心。有時候我會這麼安慰自己:跟這個更長遠的已經確定的結果比起來,生活中經歷的短暫的不確定性,實在太過渺小而不需要去費力計較了。這麼想來,我們很難忍受的那些糾結,也變得容易忍受了。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8.

要讓一潭死水活起來,你需要源源不斷的把活水引進來。讓自己的生命活起來,你就需要在生命裡發生點什麼,尤其是在你這麼年輕的時候。印刻在我們頭腦中的大喜大悲的經歷和體驗,而不是臆想的關於生命意義的答案,才是真正讓生命有質感的東西。

我不記得從哪裡看到,說完整的人應該包含三個部分:獸性,人性和神性。獸性應該是野性的、充滿慾望的、撕裂一切的,就像人猿泰山在森林裡縱情奔跑撲向獵物。神性是創造的、投入專注的、利他和奉獻的,就像莫扎特去世之前寫下的安魂曲。唯有人性是人類為了適應社會運轉而發展起來的,循規蹈矩,裝模作樣,瞻前顧後,精明算計,既壓抑了獸性,也壓抑了神性。怪不得在一個發達的文明社會人們會普遍覺得無聊,就像從森林迴歸的泰山被迫穿上人類的晚禮服,在社會的要求下運轉,逐漸忘了自己在森林飛奔的歲月了。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09.

我們的文化總是在倡導,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哪怕跌倒的地方明明是個坑。他背後的潛臺詞是堅持是勇敢的,而放棄是懦弱的。可有時候,我們還得學著,從哪裡跌倒就在哪裡趴下,認栽了、承認失敗了才會發現,原來還可以換個地方重新來過。這並不容易,因為有時候放棄比堅持更需要勇氣。

結束是很艱難的,因為結束總是包含著失去。無論我們在結束中失去的是一種身份、一個習慣還是一段關係,歸根到底我們在結束中失去的都是一部分舊的自我,它像是我們身上的一部分死去了。

可是自然正是以這樣的方式循環著,不經歷秋冬的蕭索,就不會有春夏的生機。我們的生命也一直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長出新的自己。

《幸福課》今年讀過的最溫暖治癒的心理書,分享這道盡人生的隱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