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讀詩時我們在讀什麼?

當我們讀詩時我們在讀什麼?

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我將跟大家一起來品讀一百多首詩歌。這是這個系列專欄的開篇,算個序言吧。

品讀詩歌,我是陳小五,很高興在這裡遇見你。

在正式品讀詩歌之前,我們先來聊聊一個問題:當我們閱讀詩歌的時候我們在閱讀什麼?我認為只有明確了這個問題,我們在閱讀時才會發現詩歌的美好,並在閱讀中得到快樂,從而不會覺得苦悶。

我以為:詩歌給我們帶來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境遇,以及夢想的力量。這三點正是我們閱讀詩歌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內容。下來,我們分別聊聊這三點。

1,當我們閱讀詩歌的時候,我們在閱讀生活的美好。

沒有了詩歌,生活會變得粗鄙。前些日子,我在一個微信群看到了這樣一句話:曾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你,是否現在也淪落到只會說臥槽666了?這句話刺痛了很多人,在群裡引發了不少的討論。那麼現在聽到這句話的你,不知是否也被刺痛了?語言表達的枯竭,竟然成了生活暗淡無光的開始。

人的一生要遇見無數美好,然則,我們常常會陷入一種遇見美好卻無法描述美好的困境,甚至還會遇見美好卻無法發現美好的兩難處境。閱讀詩歌讓我們學會如何發現生活的美好,如何描繪這些美好。

不信我們一起來讀幾首詩歌,看看詩人們是如何發現生活美好的。

男女約會是何等稀疏平常的事情,可是在先民的歌中卻活靈活現起來,男子說:「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女子說:「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冬去春來,本來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可是在孟浩然口中卻這般美好:「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同樣是春天,賀知章老爺子看到了柳樹發芽便讚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白居易白描了一幅湖邊春景,他說:「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韓愈則看見了:「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時,絕勝煙柳滿皇都。」

對於愛旅行的人,美好的詩篇更是信手拈來。他們遇到大漠可能會想起王維的:「徵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遇見大海會想起張若虛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登上高山會想起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泛舟江河會想起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看見瀑布會想起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除了這些,我們時常會在詩歌中讀到那些複雜的情愫。人的感情想來都是複雜且重疊的,我們很難簡單的把自己的心情用精準的語言描繪出來。詩歌總能描摹我們心裡最細微的感情,甚或說一些句子就是我們自己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它們描摹我們的某種心境猶如白描。下來我們以「愁」這種感情來舉例。

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白居易說:「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李煜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范仲淹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李清照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辛棄疾說:「欲上高樓避愁去,愁還隨我上高樓。」趙秉文說:「風雨替花愁。」尤侗說:「剛上一重樓,青山又送愁。」李商隱卻說:「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世間到底誰最愁,我們不知道,但是我們總能在詩歌中找到那句最切合我們心境的愁。奇妙的是,這些愁字當頭的詩歌也總能輕鬆地為我們化掉那一絲一縷的愁,畢竟「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愁本身當然不算是什麼美好的事情,但是美好生活的本質恰恰就是聚歡離合

詩歌其實與生活是不相分離的,可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文學、詩歌、美麗的語言成了作家的專屬,成了文學院研究的對象。在面對美好事物的時候,我們這般普通人似乎只能啞言,想要表達自己看見的美好,卻無法找到合適的語言。

可是,你是否知道,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竟然來自民間?你是否知道,流行歌曲幹掉了唐詩的繁盛造就了宋詞的輝煌?你是否知道,當居廟堂之高者來到民間才能造就文學的鼎盛?

說了這麼多,我想說,詩歌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只是我們疏離了詩歌。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其實不是說讀多了我們會作詩,而是詩歌豐富了我們的語言表達。從這一刻起,我們一起閱讀詩歌,重新在詩歌中尋找美好生活的答案吧。

2,當我們閱讀詩歌的時候,我們在閱讀人生的境遇。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流體。注意,我用了一個詞叫流體,流體一般是指氣體和液體,它們共同的特性就是富有流動性,在這裡我想表達人生的豐富性。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一成不變。它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湯湯,時而悠悠,時而筆直,時而曲折,但湯湯的水流中也有澗邊的悠悠,悠悠的水底也可能暗潮湧動。

流體總能在複雜變化的環境中找到某種自洽,而這些自洽方式對於人生來說就是一場又一場的境遇。我們的一生也會得意、也會失意,也會開心、也會悲傷,複雜的人生填總是滿了七情六慾,但正是這些七情六慾完整了我們的人生。我們閱讀詩歌時,這些七情六慾便在紙上跳躍,在耳邊呢喃,在身旁呼吸。

在詩歌中,我們讀到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相思君子,也讀到了女孩在愛情中「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的悲喜。

我們讀到了曹植在面對手足相殘時,發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痛,也讀到了杜甫在戰亂中獲得弟弟消息時「骨肉恩書重,漂泊難相遇。猶有淚成河,經天覆東注」的喜極而泣。

我們讀到了替父從軍的木蘭,她女扮男裝經歷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殘酷,也讀到了木蘭脫掉戰袍「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的欣喜。

我們讀到了李商隱雖然哀嘆「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也讀到了他深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別樣熱情。

我們讀到了王侯子弟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夢幻般灑脫,也讀到了亡國後,被關在汴京的南唐後主李煜那種「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的難言滋味。

我們讀到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讀到了在獄中寫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

我們可以洞見,大到王侯宰相,小到貧民斯人,他們早已經歷了人生的坎坎坷坷,人生所能遭遇的全部幸與不幸不過若此。當我們閱讀詩歌時,不過是對我們人生即將到來的各種境遇的一次預演。有了這些預演材料,我們的人生就不會太過慌張。因為,我們早已知道即便最為洶湧澎湃的時候也可以安之若素,即便碧波似鏡也會偶泛漣漪。人生的境遇若然詩歌,那就讓我們一起讀讀這些詩歌吧。


3,當我們閱讀詩歌的時候,我們在閱讀希望的力量。

詩歌,文學,乃至所有文藝都有一個作用就是給人生以希望,讓每一個人都會對生活充滿期待。人是一個奇特的物種,他們知道結局的悲劇,又不願意承認悲劇。美國作家威廉·薩洛揚在遺書中寫道:「每個人都會死,但我總以為自己不會。」

無論如何狡辯,人生本來就是一場向死而生的偉大的悲情。雖然我們知道:「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但是我們更知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歌讓我們明白能夠戰勝悲情的東西就只有無限的希望。

詩歌從來不是再說當下,當下的閱讀可能只為未來某一天的猶如當頭棒喝的到來。當我們遇到人生的某種磨難時,詩歌不知不覺溜進我們心頭,讓我們得到撫慰,從而讓複雜的人生不至於無路可走。偉大的詩歌總在最艱難的生命中找到新的希望。

於是,我們讀到了曹孟德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讀到陸游:「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讀到劉禹錫:「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讀到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讀到了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詩歌總會給人以希望的力量。

詩歌從來沒有徹底的絕望,它在悲憫、苦難中總能為我們找出一條希望的出路。當我們閱讀詩歌的時候,希望總是影影綽綽地陪伴在我們周圍。它們一邊安撫被現實不斷暴擊的心靈,一邊給心靈插上新的希望,讓我們在註定的悲情中,屢敗屢戰,生生息息。總有一種力量,能夠帶領我們穿過生命裡的幽暗時刻,讓我們在不盡的黑夜裡看見黎明。我想,詩歌帶來的希望具有這種力量。

讓我們一起在詩歌中,閱讀生活的美好,找到人生的境遇,讓人生充滿詩意。詩歌並不遙遠。讀詩要趁早,從接觸詩歌的那一刻開始,詩歌都將跟隨你一生一世。

品讀詩歌,我是陳小五,很高興能和你一起重溫經典,讀一讀那些美好的詩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