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張文宏醫生對印度的擔憂恐怕要成真了!

最近,他在一段視頻裡明確表示:我最怕的是非洲和印度。

大意是,如果這兩個地方爆發疫情,將是全人類的災難。

被張文宏醫生一說,再看印度達拉維貧民窟確診首例的新聞,嚇得我葛優躺中驚坐起。

看完心裡涼颼颼的: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為什麼在達拉維貧民窟,哪怕確診一例,都是不可想象的災難?看一眼下圖就明白了: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全球最大的印度貧民窟達拉維)

在達拉維,方圓5平方公里內,住著155萬印度貧民。

同等面積,紐約大概住5萬人。

也就是說,一個紐約人住的地方,得住下31個印度人。

他們沒有身份,沒有聯繫方式,沒有固定住所,

當然也不配在印度政府心中有姓名,別提“可防可控”。

更讓人不寒而慄的是,因為一場大型宗教聚會,新德里還有9000名密切接觸者“失蹤”。

他們如同9000滴水消散在印度的人海里。

要找到他們,比大海撈針還難一萬倍。

知乎話題:印度最大貧民窟首次報告新冠確診病例,意味著什麼?印度疫情會大規模爆發嗎?

被瀏覽了33,474,939次。

有人憂心忡忡地問:“印度疫情會成為全球的王炸嗎?”

一千五百多個回答幾乎全都變著花樣地說:會。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世衛組織也早就神預言,雖然目前看美國是世界疫情的“震中”,但最終能否控制住,還要看印度。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還記得年初嗎?歐美確診人數狂飆的時候,印度只有幾百人;

除中國外,世界180個國家紛紛淪陷,檢測試劑盒都不夠用的時候,

印度總理莫迪呼籲印度人在晚上9點集體點燈“抗疫”;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大家為疫苗焦頭爛額的時候,還是莫迪,鼓勵全民喝牛尿提高自身免疫力,並以身作則;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更神奇的是,這些匪夷所思的抗議舉措,竟然像是奏效了:哪怕是現在,印度看起來也並沒有大爆發。

全球確診已過百萬,印度確診只有幾千人,貧民窟首例死亡而已。

真的控制住了嗎?

有位網友說的好,印度永遠也不會“大爆發”,因為一條貧民窟賤民的命,還不如一個檢測試劑盒值錢。

只要你稍微瞭解印度,便知道這平靜的外表下湧動著多麼可怕的暗流。

由於莫迪3月24日忽然雷霆萬鈞地宣佈封國,“一刀切”政策不僅停了無數工廠和企業,還有長途客運和火車。

對我們來說,失業意味著宅家,對他們來說,失業意味著流落街頭,身無分文被餓死。

怕新冠病毒,還是怕下一秒被餓死,選哪個很明顯了。

於是便有了下面這驚人的一幕:

大量被困在德里當地的打工仔,密集地聚在一起,等待返鄉。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BBC電視臺記者跟拍了一對夫妻,他們帶著三個女兒,要從德里走到坎普爾,四百多公里。

相當於徒步從北京走到山西,晚上十二點,看起來只有4、5歲的小女兒腳瘸了,疼得邊走邊哭,

她的媽媽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拽著她衣服逼她往前走,她自己頭上還頂著幾公斤的行李,她連抱抱小女兒都做不到。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莫迪除了在電視上公開說聲“對不起大家,尤其是窮人”,承諾撥出數輛公交車帶他們返鄉,再沒什麼動靜了。

密密麻麻的返鄉人群聚集在這裡,等著至少三個小時一輛的、鬼知道能不能搶得上的公交車。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長途遷徙剛剛開個頭,已經有幾十人死在路上。

而在家鄉的終點等待他們的,是被高壓水槍噴衝消毒,裡面可不是自來水,而是次氯酸鈉,也就是我們熟悉的84消毒液。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在印度,大部分人活得遠遠不如一頭白牛。

為什麼全世界都怕印度爆發新冠?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粗略估計,印度窮人數量是總人口數的20%,農村人口則佔總人口80%。

他們的貧民窟不止達拉維一個,但基本上都是人口最稠密、衛生條件最差、防疫措施最難落實的地方,再加上無法控制的人員流動,一旦爆發起來,上帝也擋不住。

印度的窮,是無法靠想象腦補的窮。沒親自見過,根本想象不到窮字還可以這樣寫。

在飄著菜葉和排洩物的恆河水裡洗衣服,洗澡,時不時還會飄過來一具屍體,推遠了就完事兒;

達拉維貧民窟邊上的河水日夜流淌,只不過跟石油一樣黑,因為平均每1440個人一個廁所的達拉維,幾乎所有排洩物都被傾倒在裡面;

小孩在充滿毒化合物、重金屬和廢棄針頭的垃圾堆上赤腳行走,隨時找著能換錢的垃圾。

有時為了一塊能換錢的金屬,能脫了背心跳進黑河裡去撈。

出賣著印度貧窮的,還有味道。

阿根廷作家馬丁·卡帕羅斯在他的《飢餓》裡寫道:

雖然這裡充滿著現代化的商業氣息,但城裡卻依然有成千上萬生活悲慘的人,出賣他們的,是這裡的各種氣味:

動物糞便的氣味、人類的體味、屎尿味、腐肉味、椰子香皂味、焚燒垃圾的氣味……太多古怪的氣味了。

吃一口帶酸湯的炸小球,喝一杯老闆手指親自攪拌過的鮮榨甘蔗汁,來一碗恆河水煮的瑪薩拉茶,上吐下瀉之後,神清氣爽,這是遊客心中印度的街頭味道。

但本地人並非如此。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只希望下一頓飯能有著落,但一年的食譜單調得可怕:豆醬加米飯。

有人問三個孩子的印度媽媽,不吃豆醬加米飯的時候,吃什麼?她說,吃不上的時候,就餓著肚子。

《飢餓》的作者聯繫到一個當地女子阿瓦妮,她丈夫死了,自己沒有工作,靠撿垃圾養活幾個孩子。

有次,她撿到一部手機,賣掉的錢,給孩子們買了三塊雞肉,小女兒吃的那塊好像有點壞了,她肚子疼了一個晚上。

阿瓦妮對作者說,她至少還有“腎的希望。”

“腎的希望?”作者被驚到了。

對,想到這一點我就平靜多了,我知道就算到了最絕望的時刻,如果我們真的什麼吃的都不可能搞到了,起碼我還可以賣腎。

何以至此,竟然至此。

之前,有印度村民沒有居家隔離的條件,自願到樹上隔離。引發了不少段子手的狂歡。

但印度醫生髮的推特,把絕望的現狀講得明明白白:

“能保持社會距離是種特權,說明你家有足夠的地方隔離。

能洗手是特權,說明有自來水。有乾洗手液也是特權,說明你有錢購買它。

禁足不出門也是特權,說明你有能力不出門工作。

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的大部分方法都適合富裕人群。

根本上,這是一種由能夠在全世界到處飛的富人傳播,最後害死數百萬窮人的病症。

有能力保持社會距離,禁足不出門的人都應該理解自己所擁有的特權,因為很多印度人並沒有這權利。”

這樣的印度,一旦新冠爆發,可以撬起整個地球。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印度的窮,還要比其他的窮,多一層“窒息感”。

後來我想,多出來的那層,是絕望。

一輩窮不要緊,怕的是輩輩窮。

當下的父母輩可能靠撿垃圾為生,但他們的後代能否逆風翻盤,要看小孩子過著怎樣的生活。

有個英國BBC記者在印度做了一期紀錄片,他在達拉維一戶貧民窟人家裡住了幾天。

第一夜就差點被老鼠咬腳趾。驚魂甫定的他睜著眼睛到天亮,再也不敢入睡。

無獨有偶,國家地理也做了一個紀錄片,專門記錄印度小孩子處境的,其中有個印度小女孩,腳丫瘦窄,只有4個腳趾,她很小時候躺在地上睡覺,老鼠啃掉了其它部分。

她講述時,驚恐的大眼睛仍有餘悸,如果不是當時還在世的爺爺用光所有的積蓄救她,她大概已經全身潰爛而死。

在印度,47%的不足五歲的兒童達不到正常兒童的體重。

在全世界範圍,1.29億體重不達標的兒童裡,就有5700萬來自印度。

貧民窟的小孩,能從飢餓中活下來,本身就是奇蹟。

而大部分的倖存者,他們每天的關鍵詞就是“垃圾”。

家在垃圾堆上,工作也在垃圾堆上(撿垃圾),玩耍也在垃圾堆上。

讓那個BBC記者最驚恐的是,他看到很多化學汙染物和醫療垃圾也不加選擇地傾倒在這裡,而很多孩子,還上面赤腳行走。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印度成年人文盲人口超過2億,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

即便絕大多數印度人讀了小學,讀完初中的就明顯減少很多:2017年時印度初中入學率才超過70%。

全球疫情下的印度“王炸”:有一種窮叫沒有未來


再窮不能窮教育。這句話已經寫進了我們的骨子裡。印度人為什麼不能意識到這條出路?

原因大概有兩方面。

一個是宗教原因。

印度是很平和的國度。他們有幾千年傳統的迦提製度,就是將人固定在他所學的行業裡面,不同行業不能通婚生子,後代也被牢牢固定在這個行業裡,不能改行。

另外還有從部落社會起就執行的的瓦爾納,也就是印度大名鼎鼎的種姓制度。

它將人分為四大階層: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而最為低賤的連名字都不配有,被稱為賤民,也就是達利特人,被稱為“不可觸碰者”。

這兩種制度牢牢地將印度人定死在祖輩傳下來的位置上。

更可怕的,是婆羅門階級對知識的壟斷。

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裡說,古時候,中國和歐洲改用羊皮紙很久了,印度人仍在使用棕櫚樹葉和樹皮。

印度教的最高領袖婆羅門,絕不肯將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形成文字,他們靠口授,牢牢地關閉了普通人接受知識的大門。

他們壟斷知識,抵制書寫,公元1000年後,印度的書寫才變得普遍。

中國人很早就意識到教育是改變階層的通道,印度的婆羅門,還在把文化當成一種特權,牢牢握在自己手裡。

幾千年來形成的傳統的力量很難抵抗,於是印度大量的貧民,看不到任何希望,能改變這種窮。

第二個觀點,來自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穆來納森,他在《稀缺》一書裡提到: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帶寬不夠。

當稀缺俘獲大腦時,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在緊缺的事上。

並將其他事請排除在外。這種專注會讓人們從稀缺中獲益,獲得專注紅利。

但也正因為,過分瞄準目標,不容易想到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自己的視野變得極為狹小,從而付出沉重代價。

變窄的視野,就是窮人的帶寬,說白了,那些存在於窮人管子視野之外的事物,被無視了。

印度窮人的“帶寬”格外窄,很難容下教育兩個字。

而良好的教養水平,需要父母有足夠的帶寬。

窮人有自己的領空,他們要管理的事請已經遠超出他們的能力。

房租, 去哪裡能撿到更多的垃圾,下一頓飯還沒著落,而自己已經打了三份工連睡眠時間都犧牲了,著眼當下,只有當下。

在他們的腦海裡,教育改變命運,遠沒有下一頓豆醬米飯來自何處更實在。

真正有點唏噓的是,《稀缺》這本書的作者穆來納森,正是來自印度農村,7歲隨父母來到美國,一口氣讀到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在是獲無數大獎的哈佛終身教授。

教育本可以這樣驚人的改變任何一個人的命運,包括印度人。

印度最大的貧民窟達拉維,就在印度房價最貴的城市孟買邊上。

據說印度富豪有不一樣的審美,他們喜歡端著咖啡,從一百八十度落地窗裡一眼望穿貧民窟的眾生如蟻,能收穫比平時多出25%的快樂。

疫情像一張殘酷考卷,看見各國答案,更慶幸自己生在中國。

小時候經常調侃自己來自高考大省,天生就是hard模式。跟印度孩子比,這已經是天堂了。

如果投胎到印度的達拉維,根本已經不能被稱作hard,那是無數道輪迴也走不出來的地獄模式。

沒有教育,就沒有希望,更無未來可言。

《佈滿貧民窟的星球》提出過一個終極疑問:那些埋藏在巨型貧民窟中的社會問題,是否會像火山一樣在某天突然爆發?

看著紀錄片裡印度孩子失學的臉,疫情下的印度結局,早就註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