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痛點”解“難點”商務扶貧精準攻堅

找“痛點”解“難點”

商務扶貧精準攻堅

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給2020年的脫貧攻堅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就商務領域而言,如期完成產銷對接扶貧、電商扶貧和消費扶貧目標任務仍需找準“痛點”“難點”,進一步完善相關舉措。

持續鞏固扶貧成果

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數字經濟與電子商務促進處負責人戴松君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消費扶貧已經成為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途徑,並取得積極成效。

“在上一階段,各部門和地方通過強化協同、上下聯動積極創新工作思路、路徑方法,推動消費扶貧呈現出多點發力、全面鋪開的局面。”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所長關利欣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大力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程,累計支持1231個示範縣,建成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1000餘個、鄉村電商服務站點8萬餘個,實現對國家級貧困縣的全覆蓋。

日前,北京市表示將在具備相應條件的地鐵、火車站、飛機場、購物廣場、公園景區、銀行網點等地佈設約1萬臺消費扶貧專櫃用於銷售扶貧產品;江西省近百個縣的政府部門負責人、村第一書記等“變身”帶貨主播開展“百縣千品消費扶貧”活動,活動期間累計銷售額超過750萬元,直接帶動4.3萬貧困人口增收;河南開展“互聯網+戰疫情促銷售助脫貧”“縣長直播帶貨”等活動,截至目前,河南大部分地區受疫情影響的農產品基本銷售完畢,各層級購買、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22.1億元。

然而受疫情影響,當前貧困地區的產品生產銷售仍面臨一些困難與問題。對此,戴松君分析,特別是多數貧困地區產業基礎薄弱,農產品的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程度較低,產品質量不穩定,難以滿足消費者品質生活的需求。“一些機構和企業組織的消費扶貧活動大多是針對貧困地區農產品階段性滯銷而開展的一次性買賣,沒有形成對貧困地區的長效幫扶機制。一些消費扶貧項目的精準識別和精準幫扶機制不夠完善,貧困戶難以充分享受項目紅利。為此,作為消費扶貧的一種重要方式,應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精準扶貧的優勢與特色,逐步探索與構建針對貧困地區的長效幫扶機制。”

打通貧困地區產銷渠道

面對疫情帶來的挑戰,商務扶貧如何進一步推進?關利欣認為,結合2020年消費扶貧專項行動工作安排,商務領域應繼續加強橫向協作、縱向聯動,通過發揮消費扶貧、產銷對接扶貧和電商扶貧優勢進一步打通貧困地區產品流通和銷售的“瓶頸”。

針對貧困地區產品流通不暢的“痛點”和產品服務質量不統一的“難點”,關利欣建議,一方面,政府部門需要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支持力度,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支持貧困地區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快補齊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短板”,並支撐貧困地區應用標準實施標準化生產,促進農產品標準化水平提升。另一方面,需要鼓勵企業為貧困地區農畜產品和服務搭建網絡交易平臺,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扶貧產品和旅遊資源宣傳推介,在貧困地區佈局建設一批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多措並舉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解決農畜產品銷售難題。

在戴松君看來,要鼓勵大型電商平臺企業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與貧困地區建立長期、緊密、穩定的產銷合作關係,切實幫助貧困地區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貧困地區要加快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提高與電商平臺企業的對接與合作能力;要對農產品進行分級、包裝、預冷等初加工,提升農產品的電商化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要不斷完善冷鏈物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保障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的品質需求;要積極探索建立“電商+龍頭企業(合作社、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貧困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和帶貧模式,幫助貧困戶融入電商產業鏈條,分享增值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