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嫉人妒王昌齡,“天然黴”屬性坑隊友,悲催死因也成迷

唐詩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其題材分類極為廣泛:邊塞詩、諷諭詩、山水田園詩、詠物詩、懷古詩、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悼亡詩 、閨怨詩、思鄉詩、應制詩等等。

唐朝作為一個以尚武開疆為榮的強勢朝代,邊塞詩在當時文壇的地位是極高的。而作為邊塞詩人的門面——王昌齡在當時頗受文壇尊崇。那首著名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更是家喻戶曉。


天嫉人妒王昌齡,“天然黴”屬性坑隊友,悲催死因也成迷

不過,王昌齡童鞋雖然詩名極盛,但在仕途上,可謂是慘到家了。王昌齡30歲的時候,第一次考中進士,受封為朝廷的“抄書員”。王大詩人當然不滿足於安心當一個小小的抄書員啊!於是,在34歲和37歲的時候,又連續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而且每次都名列前茅。

要說這樣的學霸型人才,朝廷得重視一下,給個差不多的官兒噹噹了吧。結果,可能是因為王昌齡每次都參加考試,還每次都中,太佔用公共資源了。朝廷大筆一揮:去江寧(現在的南京)當公安局副局長去吧,就別回京城了,也別想著再參加科舉了。


天嫉人妒王昌齡,“天然黴”屬性坑隊友,悲催死因也成迷

一代文豪竟然成了個公安局長,還是個副的,王昌齡鬱悶啊!不過此時的王昌齡可能還想不到,這是他這輩子當過的最大的官了!隨後幾年,王昌齡不斷地經歷著被貶——復任——再被貶——再復任的死循環中。

人鬱悶了,總要想辦法排解排解啊!王昌齡的辦法就是到處交朋友,慕名拜訪當時的大詩人,歡飲暢聊。

這不,王昌齡溜達到襄陽了,聽說田園派詩人的旗幟孟浩然在這嘎達隱居,那兩個流派的頭面人物得聚聚啊!


天嫉人妒王昌齡,“天然黴”屬性坑隊友,悲催死因也成迷

襄陽臨近長江,席面上江鮮自然不能少了,酒就更不用說了。倆人推杯換盞,不亦樂乎。吃完了,王昌齡拍拍屁股走人了。可孟浩然就慘了,他那時候正患疽病(就是毒瘡),本來快痊癒了。可就因為吃了江鮮、酒這些發物,結果沒兩天,毒瘡復發,直接領盒飯,駕鶴西遊了!

坑死孟浩然不算完,王昌齡閒著沒事兒,又去拜訪了老友李白。倆人感情自不必說,李白那首“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聲猶在耳啊!自然是又吃又喝,興盡而歸。結果王昌齡離開沒兩天,李白果然隨王昌齡而去——被貶夜郎!

這倒黴孩子,跟誰吃飯誰出事兒啊!可王昌齡偏不信邪,又去拜訪了文壇晚輩,邊塞詩的繼承開拓者岑參。吃飯期間,王昌齡對塞外風光的壯闊大吹特吹:我在那塊帶了好幾年,感受過,小夥子你有機會得去爽爽!


天嫉人妒王昌齡,“天然黴”屬性坑隊友,悲催死因也成迷

岑參是貴族家庭出身,本來官二代+富二代的生活過得好好的。可這孩子年紀小啊,被王昌齡忽悠瘸了!出塞從軍六年,六年之後岑參回來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塞外生食苦”:塞外生活、吃的那叫一個苦啊!那不是人呆的地方啊!王昌齡騙我去呆了六年。

不過,不得不承認,王昌齡的朋友圈陣容那叫一個豪華:綦毋潛、李頎、岑參、王維、李白、劉昚虛、常建、高適、王之渙……而這其中,王昌齡和辛漸“交友至深”。辛漸其人史料並無記載,生平情況也一概不詳。但這個名字想必不少人都知道。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天嫉人妒王昌齡,“天然黴”屬性坑隊友,悲催死因也成迷

本以為藉著送朋友的藉口,再次向統治者表達心志,能夠得到賞識的王昌齡再次失望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再加上安史之亂的爆發,王昌齡選擇了退休。

本以為可以在家鄉頤養天年,可黴運並沒有放過王昌齡,回鄉途中經過亳州,竟然被亳州刺史閭丘曉給殺了。

至於原因,史書記載不詳,僅僅在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王昌齡”卷,有一句發人深思的話:“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許多史學家認為“忌而殺”三字,道出了王昌齡的死因。有人揣測是王昌齡觸犯了閭丘曉的“禁忌”,但更多人認為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詩才。

當然也有人認為,王昌齡名為退休,其實肩負唐肅宗李亨的秘密使命,監督亳州刺史閭丘曉,《舊唐書》說到閭丘曉, "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中這個"忌",應該不是"忌妒"王昌齡的才華,而是"猜忌"、"疑忌"王昌齡此番前來的行為!


天嫉人妒王昌齡,“天然黴”屬性坑隊友,悲催死因也成迷

不管什麼原因,王昌齡悲催的一生就此結束了。不過,老天似乎也覺得這麼對待一個詩壇巨擘太過殘忍。沒過多久,王昌齡就大仇得報了。

《舊唐書.張鎬傳》記載,公元757年,河南節度使張鎬命閭丘曉出兵解宋州之圍。閭丘曉畏戰,按兵不進。鎬至,睢陽已陷。鎬怒,杖殺之。

《新唐書•文苑傳》對此有一極為精彩的細節記載:在行刑時,閭丘曉露出一幅可憐相,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有親,乞貸餘命”,意思是家有老母需要贍養。張鎬不愧是宰相之材,一句話就把閭丘曉擋了回去:“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意即王昌齡的母親又由誰來養呢?閭丘曉聞聽此言,便默然無語了。

品味詩詞曲文意蘊,融於生活點滴

�-\u0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