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納溪山水秀,大渡口鎮有歷史

瀘州納溪山水秀,大渡口鎮有歷史

探尋瀘州山水基因,講述瀘州每一處鄉鎮。

街道成因,大家好,歡迎你閱讀,江陽沽酒客將通過文字和圖片為您帶來,瀘州的歷史民俗,也為你展現古老酒城的風土人情,歡迎關注。

本文圖片由瀘州籍攝影師傅琨提供,表示感謝!

瀘州是一座山水極好的城市,這種好跟比之那些名山大川顯然有些不為人知,然而如醉翁“環滁皆山也”,缺少文人墨客來發掘和傳頌,要不然一樣可以讓人流連忘返。

瀘州納溪山水秀,大渡口鎮有歷史

其中納溪區山水因部分丹霞地貌與合江頗有妙處,納溪位於四川南緣、長江與永寧河交匯處,因三國時期“納貢出此溪”而得名,又名“云溪”,有“海納百川”之意。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建縣,1996年撤縣建區,全區幅員面積約1150.22平方千米。

2019年末,轄10個鎮、3個街道,戶籍總人口為463060人,享有 “中國最佳生態旅遊示範區”“中國白酒酒莊文化服務綜合標準化示範區”“全國重點產茶縣” “中國特早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區”“中國特色竹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民生建設百強區”“中國最美養生休閒旅遊名區”等美譽。

瀘州納溪山水秀,大渡口鎮有歷史

納溪南高北低,平壩、丘陵、低山兼有,海拔在230~963.2米之間,全區最高點在打古鎮普照山白土巖。納溪區有條形山脈2支,均東西走向。一支橫穿區境中部,東從合江入境,經白節鎮大旺、天仙鎮樂登、大渡口鎮和豐向江安方向延伸,海拔在500米以上,東部高於西部,境內綿延40餘千米;一支橫亙區境南部打古鎮、上馬鎮、合面鎮,蜿蜒30餘千米,海拔在450米以上。境內有大小溪河130餘條,總長度640餘千米。長江流經區境25.1千米,經大渡口鎮、新樂鎮、納溪城區流入江陽。永寧河是區境長江最大支流,縱貫區域中部,經上馬、護國、天仙、城區注入長江,境內流長50.1千米。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關於大渡口鎮的歷史來歷。

瀘州納溪山水秀,大渡口鎮有歷史

納溪區的大渡口,原是江安縣的一個渡口碼頭。大渡場,又叫“佛渡場”,也稱“觀音渡”,包括大井、麻衣兩壩,是長江邊上的一個物資散市場。清雍正七年(1729年),大井壩與麻衣壩合併為一個鄉。鄉名如何定?可是犯難了。

因為大井壩的人說要取名為大井鄉;麻衣壩的人主張定名麻衣鄉。雙方爭執不下。最後經江安縣知縣仲裁,取大井壩的“井”、麻衣壩的“衣”,取名為“井衣鄉”。

後來,知縣認為“井”字不美,又沒有什麼意義,便改“井”為“錦”,正式定名為錦衣鄉。清宣統三年(1911),錦衣鄉改為錦衣鎮。下轄大渡、和豐、恰樂三個場,鎮的治所設在大渡口。

瀘州納溪山水秀,大渡口鎮有歷史

民國時期,錦衣鎮又改為錦衣鄉,一直隸屬江安縣。這個鎮,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在清代光緒年間(1875——1911)已初具場鎮規模。

先後建有豐盛、興隆(後改為建設街、共和街)、寶錢、中正、致和、雞市街和半邊街等大小街道。修起了禹王宮、南華宮、文廟、觀音堂和法國傳教士修建的天主教堂等。

建國後,1951年5月錦衣鄉由江安縣劃歸當時納溪縣管轄,改名人民鄉。大渡場正式改名為錦衣鎮。1958年鎮隨社制,隸屬大渡公社錦衣管區。1961年改為錦衣大隊。1984年鄉鎮合併,正式命名為大渡口鎮。

瀘州納溪山水秀,大渡口鎮有歷史

大渡口鎮內資源豐富、風光秀美、民風淳樸,鳳凰湖地處瀘州市納溪城西15公里的大渡口鎮,位於美麗的長江之畔,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境內園林清幽,湖水秀美,古蹟傳奇,風景迷人。是集湖光山色,高山峽谷、奇石怪崖、飛瀑洞宮、林濤竹海,百年古典莊園為一體的風景名勝。

大渡口鎮在清代便開始有了行政轄制,初時稱佛渡場、觀音場,歷史上即是四川境內長江沿線上有名的四大場鎮之一,素以“水碼頭”著稱。船舶經年往來不絕,商賈雲集,航運發達,物資吞吐量大,商貿集市相當繁榮,為川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之一,因位於長江邊,過渡人貨不斷增多,歷來就有“裝不完的大渡口,塞不滿的瀘州城”之說,大渡口鎮在瀘州的歷史影響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