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協作下的「共享經濟深化」

新協作下的「共享經濟深化」| 14天新商業觀察vol.2

14天是一個醫學觀察期,也可以是商業思考的一個沉浸式發酵週期。

2月10日起,場景實驗室推出「14天新商業觀察」特別策劃,就「戰疫」時期各行業關注的問題,展開專題研究並對話創始人吳聲,圍繞「公司基本面」「新商業認知」「新場景機遇」,每天一篇,講清一個場景實驗室觀察到的新價值點,並嘗試給出具體建議。

今天談論的話題是#共享經濟深化# ,也歡迎你在文末留言提問,參與場景實驗室的場景「雲診斷」——「場景問答」。

任何公司(創始人)在本專題任一文章後留言,闡明一個具體行業、企業在當下背景遇到的典型問題,便可獲得吳聲與場景實驗室團隊的解答回覆。我們希望,提問具體,重要而緊急;我們承諾,深入思考,有問必答。


文 | 場景實驗室


2016年共享單車大戰,讓共享經濟首次放大到公眾面前,隨之而來的共享充電、共享雨傘、共享汽車等等,雖然諸多潰敗與退出,但共享經濟的意義爭論不絕於耳。尤其WeWork上市折戟後,似乎諷刺共享成為了政治正確。


所以此次疫情期間,我們看到大量的新「共享」更有深意。以形態深化和協作效率,被廣大企業充分創新:繼1000名西貝員工去盒馬「上班」的人力資源共享後,沃爾瑪、京東、蘇寧、聯想等巨頭也紛紛上馬「共享員工」;釘釘、企業微信、飛書在共享辦公解決方案;物流領域,蘇寧物流推「人才共享」計劃,再往前追溯,1月份圓通聯合15家單位共同推出「物流資源共享」服務……


有人認為這是特殊時期的「復甦」,但「共享」的商業理念從未間斷,從之前的空間、物品、出行,到共享訂單、共享物流、共享人力資源,甚至共享各種產業鏈元素,在不斷演變發生,可定義為解決問題的問題經濟或曰意義經濟。經此一「疫」,共享經濟的意義和價值進一步深化,場景協作的底層邏輯發揮更大價值正被普遍接受。從單一形態,到產業形態,再到組織變化,新的遊戲規則是開放能力。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認為,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遠程辦公作為常態,聯合辦公將會是最靈活的解決方案。


共享經濟更加靈活的深入應用,本質上是從SaaS形態到B2B服務創新的「新協作經濟」。新的問題成為模式基礎,智能的效率則成為共享經濟的破局點,獨特數據是反經驗的能量池,精準連接是反經驗的有效性。在「共享經濟深化」的趨勢下,用戶機制、場景效率、服務模式層面發生的深刻變化還在發酵。


01用戶體驗驅動的深度開放


從空間、技術、數據到人力,在協議、規則統一之下更全面的開放,完成從單一形態,到產業形態,再到組織的變化,資源在更大維度上進行再分配。很多企業早已「暗中佈局」,例如微軟、Twitter、谷歌、Facebook基於用戶數據傳輸的開源,早已發出數據共享的倡議。

通過各種類型的協議與聯盟,形成各種生態位的協作。在這個生態中,沒有誰是獨立的。未來只有更加智能、更多連接,只有融合,沒有邊界。

某種意義上,並沒有真正的To B企業,無論是B2B、B2B2C還是S2B2C,本質都是C2B。無論在何種領域,都需要企業具備用戶能力——與合作伙伴共同面對用戶的能力。這也是DTC品牌近年大熱的認知基礎。完美日記、三頓半、元気森林這些新品牌和傳統品牌的區別是什麼?除了定位,一個隱形競爭優勢是擅長與供應鏈和平臺協作。我們再來看疫情期間廣受關注的「零工經濟」、「宅經濟」和「網紅經濟」,財稅管理、支付、移動辦公解決方案的協同支撐了靈活用工;外賣、WiFi、流媒體會員、VR、到家解決方案的協同支撐了宅經濟;社交ID、內容生產編輯工具、MCN、直播變現能力和訂單解決方案的協同支撐了網紅經濟。在線教育和遠程辦公的邏輯如出一轍。

我們來看看這些年來不溫不火的「聯名會員」,為什麼效果差強人意?因為大量電商平臺或視頻網站對「開放協作」的理解,往往還比不上今天的普通用戶。彼此間核心權益的保留,引流的衡量計算——用戶其實更會算賬,如果你沒有給我最好的,我為什麼要有忠誠度?這就是我們要去理解「共享」作為樸素商業常識的應用所在。

只有從用戶體驗出發,圍繞特定場景,面向共同的用戶需求,這種開放和融合的多元化與多樣性,才會作為顯性商業模式更好地定義新協作時代。

02新協作底層:基礎設施模塊化


可以真切看到這場戰疫中表現出的協作效率。基於長期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化的物流體系效率頗受讚譽。菜鳥網絡、京東物流、蘇寧物流、閃送、順豐、德邦等物流快遞體系,美團點評、餓了麼、京東到家等外賣配送體系,都完成了毛細血管級的進一步社會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協作生態,不僅有效支撐了新商業網絡,也逐步助推著終端形態的交付進化與交互革命。

協作的「基礎設施化」在中國商業發展中愈顯成熟,電商、物流、以前置倉為代表的便捷服務網絡、內容生產工具等等,都在逐步完善和成熟,實現更多進一步打通的可能。越來越多曾經高門檻的產業要素,變得標準化、模塊化、插件化,成為新協作生產力的底層支撐。從物流、汽車到娛樂、辦公,無論行業輕與重,新協作不僅是生產力,更帶來全新思維認知:不僅要去理解別人的接口、接口協議,也要去定義下游使用者的接口、接口規範。強化業務與場景拓展的接口能力,實現更開放、更多元、更豐富品類的高效配置,以更好的姿態整合嵌入產業鏈。

以李宇春、郎朗等人發起的抗疫公益歌曲《一直到黎明》為例,88位明星藝人志願者通過QQ音樂、手機視頻錄製、社交網絡完成諸多工種的協同,是典型的用戶驅動產品,背後正是音樂產業生產工序的結構化與互聯網化。事實上,在很短時間內,李宇春創作並與肖戰共同演唱的抗疫情歌曲《歲歲平安》,藉助人民日報官微、QQ音樂等平臺的互動,完成閃電首發和引爆也是模塊化協作的範例。

03場景協作效率


2019年12月的《Science》雜誌,總結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把封面「鎖定」給早在4月的「黑洞的發現」——天文學家們史無前例地讓全世界的天文臺協作起來,組成一架星球般龐大的「望遠鏡」,一窺黑洞的身影。

就像對於這個時代商業的「隱喻」:協作、史無前例、見所未見。

這不是隻在談產業互聯網的協作,或者社會化的協同——一個史無前例的協作時代,從信息協作到產業協作再到場景協作,基於精準關係的效率賦能不斷髮生演變,帶來刷新認知的商業想象。拼多多、快手、如涵、薇婭都收穫了這一輪協作紅利。


我們仍舊以2019年非常火爆在2020年還會持續高位的直播電商為例來看場景協作。直播電商要求產業鏈相似性非常高,所有工具、資源、數據都要在各自環節自我運轉並與其他環節形成高效協作。我們談論場景協作,基於「場景雲化」的協作進化新效率,投射到直播電商:是「小量訂單」的柔性供應鏈能力,簡潔成癮的直播分享裂變機制形成快速協作和信息傳遞,數據驅動的物流解決方案支撐,以及低門檻的內容生產和編輯工具。當以人為中心的用戶關係建設,迭代貨與用戶的割裂場景,網紅的直播帶貨才是更高效的零售解決方案。

同樣,可以堅信,隨著共享經濟的深入探討和應用,共享員工、共享物流不再僅是特殊時期的選擇,而成為商業發展的必然變量。零工經濟、斜槓組織不再只是邊緣形態,而具備相當的主流價值與商業啟迪。而類似多年前Airbnb與WeWork短暫的合作模型也會常態化,通過業態協作跨越不同行業定位的鴻溝——這種跨越、複合與跨界的協作會進一步演變和改造這次疫情期間需要保衛的商業地產、購物中心和線下空間。越來越多的空間商業也因此會重新定義自己的商業模式,是付費訂閱、會員經濟還是精選電商、平臺導購,而絕非單一的租金或分傭。萬達、紅星美凱龍、龍湖、恆隆等商業地產減租背後的轉型破局點正呼之欲出。


當「開放協作」成為數字化用戶的核心特徵,數字商業時代的企業需要時刻思考,相比更為「激進」的用戶,自己的商業模式,是否足以匹配這個時代的協作精神。我們還會認為在時尚領域已經接近審美疲勞的「聯名企劃」,是奢侈品與街頭潮流的專屬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