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尿劑、抗生素都可能致鉀低

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維持離不開體內的離子平衡,比如鉀離子、鈣離子、鈉離子、鎂離子等。其中,鉀離子水平過高或缺乏都存在致命風險。若要將其維持在合理水平,不僅需要合理飲食,還應警惕藥物的潛在影響。

利尿劑、抗生素都可能致鉀低

普通人的血清鉀水平為3.5~5.5毫摩爾/升,不在此範圍即為鉀離子紊亂,可表現為低鉀或高鉀血癥。低鉀血癥有可能引發心律失常,如室早或房顫等。造成低鉀血癥的原因包括攝入減少、頻繁嘔吐、長期腹瀉、尿量過多,以及服用部分藥物等。有報道稱,引起藥源性低鉀血癥最常見的臨床藥物分別為利尿劑(31.7%)、抗感染藥物(23.3%)、激素(8.3%)。

利尿劑主要包括袢利尿劑(如呋塞米)和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這類藥物可促進腎臟對氯化鈉和水的重吸收,增加尿液中鉀離子的排出。抗感染類藥物中,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氨基糖苷及抗結核藥物等都能促進腎臟對鉀離子的排出。激素(糖皮質激素)對腎臟處理水和鉀離子的過程有影響,進而引起低鉀血癥。此外,大量輸入高滲葡萄糖和胰島素,會導致鉀離子進入細胞內,間接引起低鉀血癥;長期應用導瀉藥,會因丟失過多消化液,致低鉀血癥;支氣管擴張劑、茶鹼、維拉帕米等也可造成低鉀血癥。

若臨床發現血鉀降低,應先排查有無應用上述藥物,適當減藥或停藥,能有效防止低鉀血癥的發生。如果必須服用上述藥物,應當及時補充鉀離子,補充原則是:見尿補鉀(依據尿量判斷是否該補鉀)、適量應用、口服開始、靜脈低速。

除低鉀血癥外,高鉀血癥也值得注意,它可導致心臟驟停,甚至猝死。臨床最常見的病因是腎臟衰竭,腎衰患者不能及時排出鉀離子,易造成體內堆積,因此應防止過度補鉀,並應用保鉀利尿劑(如螺內酯)。▲


分享到:


相關文章: